第437期 | 今天还要读万卷书吗?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讲自己一年读几百本书,并以此为荣耀,别人也向这些人投以羡慕的目光。

有许多人也想装模作样抱着大部头的书啃一啃,让自己更像是一个读书人。

可是真正有几个人把这些大部头看完的呢?

大都是没看几页就犯困,然后就把书放到书架上,再也没有翻开过。

从古到今那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你就是一辈子什么都不干坐在那里看也看不完,而且根本记不住。

读书是很私密的事。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

书架上的书也不是装饰品。

读书会让我们的气质和身心发生变化,而最终培养和提炼出我们在认知之上的那种感觉。

万维刚老师说: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书本讲的什么,而是建立你对一个领域的认知感。

比如你的办公桌,上面放得什么东西平常你并不一定记得住,但是谁如果在你桌子前面坐过,挪动了你桌子上并不起眼的一件东西,你马上就能感觉到。

这就是认知感。

读书的目的也是一样。你可能没记住什么文字,但是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读过书的人和文盲在认知上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别了。

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如此说来,读书并不一定坐在那捧着书才叫读书,读人、读事、读生活都是在读书,都是在提升我们看待事物的认知水平。

为什么说最后干成事的大都是学校里不好好读书的孩子,而那些考试门门一百的好学生到头来没干成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对读书的概念理解的太窄了。

在这个5G到来的时代,纸媒体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我们读书的观念是不是也要随着变一变。

那些到处讲自己一年读多少本书的人,他们的学习精神确实让人敬佩,但他们在这种炫耀中不知不觉地老了。

读万卷书也好,行万里路也罢,真正决定你一生的,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句话,其它的又都还给书本了。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一篇胡适先生的文章《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列出了190本书。这个书单都能读过人的人不多,看来我们这么多读过书的人连最低限度也没达到。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