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好花自古千秋艳 京剧大家孙菊仙

民国初年,在天津文化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天津卫,三宗宝,范公幼梅孙菊老。”这里所谓的三宗宝,是指彼时天津文化界公认的三位名人,他们是教育家严范孙,书法家赵元礼(字幼梅),还有,就是下面将向您介绍的这位京剧艺术家孙菊仙,时人尊称他为孙菊老。

孙菊仙,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于天津,学名濂,又名锡年,号宝臣,他是由票友下海后成为一代京剧大家的,艺名老乡亲。他祖籍东北奉天,因其先人落户天津,经营粮食业,他便自定为天津人,天津的乡亲们也以他为骄傲,分享他的荣耀。2003年天津市有关部门发动社会各界,评选天津地界有史以来20位文化名人。在《今晚报》上公布的群众推荐候选人名单里,孙菊仙名列前十名。

一、喜好唱戏的武秀才

孙菊仙小时候聪明过人,阅读书籍有过目不忘之能,他父亲花重金为他延聘一位学识渊博的老秀才教他读书识字,他却格外贪玩,不肯伏案用功。那时节,皮黄(即后来的京剧)初兴未久,在天津深入人心,孙菊仙小时常跟家里人四处观看演出,天长日久,养成对戏曲的偏爱。他长到十三四岁时,家里的买卖兴旺,每遇人手不足的时候,父亲便让他帮助做些叫斗、催帐之类辅助性商务,一有空闲,他就遛到南门洞票房或竹记票房里,看人们票戏,偶尔也像模像样地唱上几段,很讨票房里同好者喜欢,他在这里结识的一些专业艺人和学有所长的票友,后来给予他许多指教。他因为嗜戏和参与买卖,以至荒疏学业,家里人对他十分钟爱,也不去苛求,由着他的性子,顺其自然地发展。

孙菊仙十六七岁时的一个夏日,遵父命到津郊宜兴埠催讨欠债,路过一家弓箭房,门前的八仙桌上备有茶水,免费供应过往的行人饮用。一路又累又渴的他,上前自斟自饮起来。擦汗的功夫,看到院子里有许多年轻人在练习弓箭刀石,他被那热闹的场面所吸引。看得入神之际,从对面走过来一位中年汉子,上下左右仔细地端详着身材魁梧、眉目清秀的孙菊仙,随后招呼院子里的人,把切好的西瓜端来给这位后生吃。孙菊仙大大方方地吃了两角,彬彬有礼地谢过这位好心人。彼此通过问答,孙菊仙得知这位忠厚的长者姓温,是这家弓箭房的主人,曾经中过武举。武举人也得知了孙菊仙的姓名、年龄、职业以及到此何干等情况。温姓举人问孙是否喜好武功,孙说不曾练过。举人请他挑件器械一试身手,孙也不推辞,健步走到石墩前振臂就举,沉重的石墩竟然被他举起,显示出强健的臂力。举人心中窃喜,料定他如果习武,将来定能成为武林高手,于是再三劝他弃商习武,举人说,只要孙同意,他愿做他的师父,把拿手的武艺传授给他。孙菊仙表示回家请示父亲后再作答复。

孙菊仙回家后,将在宜兴埠所遇到的情况禀告自己的父亲,父亲让他自作主张。练武心切的他当即写信给温举人,表明愿去宜兴埠拜师习武的心愿。举人见信后,派手下十几人骑马前去孙家迎接。孙菊仙离开家门时,教他读书识字的那位老学究不无遗憾地说:“菊仙天资聪慧,如果用心求学,将来考举人、贡生大有希望。而今武举人把一个将来的文举人夺走了。”

孙菊仙在宜兴埠的弓箭房,得到温举人和武师们悉心教授,武功逐日娴熟。他在练武之余仍不放弃对戏曲的爱好,经常引吭高歌。举人虽然多次规劝他一心不可二用,奈何与孙菊仙一起练武的师兄弟们爱听他扯着嗓子唱,他们听到高兴处,还送好吃的食物犒劳他。

尽管孙菊仙在弓箭房一心二用,他的武功还是练到了家,几年后考中了武秀才。同时,没有耽误他喊嗓练声,几年间把嗓音喊得又高又亮,为他后来做戏曲演员奠定了基础。

二、拜程大老板为师

孙菊仙获取了武秀才的功名后,回到生养他的家,一面继续自习武术,一面向张子久、王德胜、佟骡子演员学唱京戏。张子久艺宗程长庚,也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可惜受嗓音天赋所限,登台演唱时总是时总是力不从心,因此没有红紫起来。他对孙菊仙格外器重,认为他声高嗓阔,适合学习程长庚大老板。他寄厚望于孙菊仙,把自己所会的剧目和演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孙菊仙每天都跟张子久学戏,一起切磋唱腔。孙菊仙在张子久的指导下,艺事天天都有进步,会的戏也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有一天,张子久对孙菊仙说:“你的唱已经不错了,只可惜缺少家数。我所会的八出戏,已经全部传授给你,你现在应该到北京去,跟程大老板继续深造,只要得到他的教授,你一定会大有出息。”

张子久向孙菊仙推荐的这位程大老板,就是京剧的奠基人程长庚(1811—1879)。程长庚自幼坐科徽班,出科后随乃父进京,搭入三庆班。是他首先冶徽、汉两调及昆腔于一炉,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京剧,他在京剧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年轻的孙菊仙,对于程长庚只是听说,并没有看过他在舞台上演出,也没有听过他的唱。但张子久对他的高度评价,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年,孙菊仙到北京办事,尚未安排旅舍,便坐车往前门外的戏园子里,去听程长庚的戏。那天程长庚演的是《辕门斩子》,他的唱、念,真的像张子久所说,无句不精到,无处不感人,孙菊仙还从来不曾看到过这么优秀的演员。此后,他千方百计地托人介绍,终于得识梨园界的这位头面人物 (此时程长庚担任北京精忠庙庙首,统管戏曲界事务) 。程长庚听完孙菊仙试唱,对他的天赋很满意,认定他是可造之材,同意收他作徒弟。

孙菊仙成为程长庚的入室弟子,程师为他加工了以前向张子久所学会的那些戏,又陆续教会他二十多出不曾学过的剧目。他在师父的教导下,无论是戏路还是唱和念,都有了深刻领悟,学出了门道。

那时的孙菊仙,仪容伟岸,唱起戏来音调激扬,深得程师钟爱。程常于人前背后夸奖说:“三年必出一位状元,却未必能出一位名伶。像菊仙这样嗓音、扮相都好,而且好戏不倦者,称得上仅有绝无。”他劝孙下海做职业艺人,孙不肯。孙菊仙只想做一名业余爱好者,并不想以唱戏为业。他自恃有一身武功,想去投军,将来做一名武将。程长庚无可奈何地对他说:“人生幻境,戏场即是官场,能弃官而优,亦可兼收名利。介介乎荣辱,俗子之见也。”孙菊仙虽然觉着程大老板所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求官心切,未听程师父的劝告。不久,他向程长庚辞行。临别时,程长庚再次恳切地对他说:“日后历尽宦途坎坷,倦飞而还,你要赶快来找我,继承我的衣钵,千万千万。”

就这样,孙菊仙离开了他的老师,回到故乡天津。

  三、投身行伍不改所好

孙菊仙回到天津之后,曾在温举人帮助下参加武举应试。考场上,他因挽弓伤了臂膀,落第而归。

当年,爆发了捻军起义。1865年,清室亲王僧格林沁死于山东平捻之役。消息传到天津后,一些人士组织义勇团,招募同志者为亲王血仇,孙菊仙入伍其中。在一次与捻军作战时,身负重伤的他,忍痛逃离百余里才得以生还。伤愈后,他又投奔陈国瑞统帅的清军当兵,开赴山东济宁,镇压捻军,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捻军擒获。捻军将战俘数人编为一组,用长绳绑在一起,以防逃跑。当时瘟疫流行,没几天,已有数名俘虏毙命。孙菊仙自料再难生还。一天晚上,皓月当空,他搔首问天,感慨系之,不由得脱口高唱起京戏“一轮明月照窗前”,那歌声嘹亮达远,令人惊异。按捻军营规,严禁唱戏。军卒将孙菊仙扭见营官。营官姓孙,湖北人,出身于小康人家,全家人无故被官府杀害,只他一人逃脱,被逼之下加入捻军。这营官问过孙菊仙的名姓,认定他们二人同姓同宗,遂将孙释放出营,并赠他一匹好马,为他指路逃走,使他又回到陈国瑞的麾下。

又一次,清兵与捻军冲突,孙菊仙被捻军从山头抛掷的大石块击中胸部,虽然伤势很重,他依然忍痛冲杀,待收兵时,他口吐鲜血,卧地不能站起,休养月余,身体逐渐恢复。他因此得到统帅陈国瑞的赏识,提升他为管理右路军械所的差官。

济宁战斗之后,当地州县组织戏曲演出,慰劳清军,陈国瑞和兵士一起前往观看。军营里有人向陈统帅请求准许孙菊仙粉墨登台票一出戏,陈国瑞也乐意一睹孙菊仙上台唱戏的风采,便吩咐孙到后台去扮戏。孙菊仙身高马大,戏班里没有适合他穿的戏衣,只好将身穿的开岔袍子系上鸾带,外罩演戏用的马褂;没有大号朝靴,就用官员们所穿的厚底鞋代替。这个戏班里有位唱旦角的演员扮相不错,嗓音也挺好,孙菊仙约他陪自己演一出《芦花河》。孙出场后张嘴一唱,气大声洪,台下军人们精神为之一振,陈国瑞异常兴奋,带头喝彩,待到旦角上场后,不懂戏曲的陈国瑞发了脾气,因为这位旦角在前边演《阴阳河》时,脚底下踩跷出场,身上好看,观众特别欢迎。到了这出戏,他却没有踩跷,陈国瑞以为这是看不起清客串(非梨园行的人参加戏班演出,不收取任何报酬者,称之为清客串。收取一定报酬者,谓之客串。儿童参加客串,谓之小客串)。在台上偷奸耍滑。孙菊仙问明原委,忙向陈统帅解释说,该踩跷的戏踩跷,《芦花河》是不踩跷的戏,那位演员没错。陈国瑞这才转怒为喜,吩咐手下给旦角演员赏金以酬其劳。

自打那次孙菊仙登台票戏之后,陈国瑞把他视作朋友,与之往来密切,并且从此对唱戏有了兴趣。他最爱听孙菊仙唱《四进士》,常在公务余暇向孙学唱,但他只是自娱自乐,从不在大庭广众面前歌唱。一位好朋友提醒孙菊仙,说陈国瑞性情暴烈,动辄杀戮部下,不要对他过于亲近。孙不以为然,继续同陈国瑞交往。陈国瑞大概由于偏爱戏曲而亲近孙菊仙,他们友好多年,还真没出现过龃龉,直到1931年孙菊仙逝世时,所用价值千金的杉木棺材,还是早年间陈国瑞所赠。

孙菊仙27岁那年转入安徽的英宫宝部,因军功授三品衔候补都司。翌年,英宫宝调任两广总督,孙菊仙随行,改任缉私营委员,负责办理海运差事。大约是在1870年,曾对孙菊仙施恩的英宫宝被谗免职,孙因此而心灰意冷,无心仕途,遂挂冠离去,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四、下海做了专业艺人

孙菊仙于1870年携款抵达上海,既为了谋求生计,也是出于对京戏的爱好,在二洋泾桥独资经营升平轩茶园。与此同时,用孙处之名(旧时代,票友登台唱戏多不用实名,在姓氏后面加一处字,标志为票友客串)登台演唱。因为他曾经得过程长庚亲授,个人天赋又非常人可比,清歌一曲,激情处声若裂帛,抒情时,又如白鹤唳天,或昂扬或凄婉,无不动人心脾,遂之他在上海名声鹊起。但他却不善于经营茶园业,且又喜好交游,仅半年的功夫,茶园的资金便亏损殆尽,把升平轩倒给了别人,仍不足以偿还欠债。丹桂茶园的主人刘维忠,见孙的技艺非凡,情愿代他清还欠债,条件是留孙菊仙在丹桂茶园演唱两年,孙菊仙别无办法,只好应允。这以后,孙处之名威震上海,财力也见好转。1872年,杨月楼在宝善街开办鹤鸣茶园,尚未开业,杨因桃色案入狱,鹤鸣茶园归孙菊仙当家。

在孙36岁那年(1877年),北上天津,回到自己的家乡。

孙菊仙在天津赋闲,百无聊赖,忽然忆起当年辞别程长庚师父时老师那番热诚的嘱咐。他思来想去,决定再赴北京投奔师父,下海为伶。他偕同家眷,迁居北京正阳门里东城根,终于回到业师跟前。

孙菊仙先经友人介绍加入嵩祝班,正式下海,戏报上不再写孙处,而改为孙菊仙。他一面在嵩祝班出台演戏,一面登堂入室向程师父问艺,这期间谭鑫培曾陪他登台表演,如《四进士》,孙饰宋士杰,谭饰毛朋;《群英会》,孙饰鲁肃,谭饰孔明。没用多长时间,他便一举成名,誉满京城。

彼时,程长庚正执掌北京四大名班之一的三庆班,他把孙菊仙从嵩祝班接到三庆班应工老生。他对孙菊仙奖掖有加,并计划培养他做自己的接班人,在他之后执掌三庆班。一年后的一天,孙菊仙露演《武家坡》,按他以前所学的戏路是闷帘“导板”接“快长锤”上场,再唱“原板”,而他不知三庆班的路子却是“长锤”出场,再唱“小导板”接“原板”,那天演出,鼓佬按三庆班的路子开出“长锤”鼓点儿,孙菊仙站在侧幕边上不出台,被后台监场者强行推了出去。他为此异常气愤,勉强把戏演完,回到后台,坚决辞班不干。程长庚对他也很生气,这才将三庆班传给了杨月楼执掌,孙菊仙则改搭了另一名班四喜班。

孙菊仙在四喜班先任头牌主演,不久,班主王九龄病故,由他接任四喜班的掌班人。继任后,他广招贤才,大胆启用新人,为四喜班的振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他领导下的四喜班,荟萃了各种行当的不少名角,如生行的韦久峰、双阔亭、张奎官,小生行的朱素云,旦行的梅巧玲、德珺如(兼小生)、陈顺林、孙怡云,花旦行的杨朵仙,老旦行的龚云甫、苏蹩子,净行的刘永春、金秀山、麻穆子、许荫棠、高德林,丑行的宋赶升、柯子,武生行的王八十、张八十,武旦行贯增,等等。孙菊仙能戏极多,单是程长庚亲传剧目就有七十多出,加上自己融会贯通者,总计百余出。这其中除《鼎盛春秋》、《辕门斩子》、《伍子胥》等一些剧目是一字一腔完全按照程长庚所传授外,其余各剧几乎都要经过他逐字逐句加工、改造后才搬上舞台。他还首演三国题材的名剧《逍遥津》,饰汉献帝,王鸿寿 (三麻子) 饰穆顺,演出后轰动京、津、沪。

当年的报刊上许多评论孙菊仙艺术成就的文章,称孙的拿手剧目不少,像《伍子胥》等等,别的同行无论如何也演不过他。他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个人的艺术积累也越来越厚实,这是他进行艺术革新的先决条件。尤其是他的声腔,在继承乃师程大老板的基础上多有变化出新,演唱起来“又新奇,又熟悉,又好听,又好学”,在京剧舞台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世称孙派,与谭鑫培、汪桂芬鼎足而三,被世人誉为京剧第二代老生三杰。到现在,因为孙菊仙已经逝世近八十年,研究他的声腔艺术只能凭藉早年间发表的评论文字,再有就是难辨真伪的孙菊仙唱片。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留声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初,胜利公司(VICTOR)于 1904 年,首先将孙菊仙所唱《举鼎观画》、《捉放曹》、《桑园寄子》等剧中唱段,灌制成唱片在各地发行。尽管长期以来戏曲界对于署名孙菊仙演唱的唱片真伪有争议,有人言之凿凿地断定这些唱片就是孙菊仙本人所唱,有人则把握十足地声称这些唱片为冒名仿唱。但这些孙菊仙在世时出版的唱片,无论何人所唱,总体上体现的是孙派风格特色,即使是作假,也是以假乱真。

孙菊仙从艺数十年,以唱功成就最为卓著。他的嗓音浑厚,音域宽,音量大,宽窄、高低运用自如。他唱高腔、嘎调游刃有余。他的唱,花腔不多,但感情充沛,能根据剧情的需要使用嗓音,讲究刚柔相济,有收有放,低中见高,弱中见强。著名的京胡名家陈彦衡用“天马行空,奇峰突起”八·个·字,概括孙菊仙的演唱风格。周信芳评价他的唱“调高声宽,粗犷豪放,注重气势,运用天赋条件,恰当地表达人物感情。这些都是孙菊仙独具的特色”。马连良说:“孙菊仙的五音俱全,嘎调、边音,在当时无人能比。他的唱,吞吐擒纵有举重若轻之妙,时而如刀斩斧切,时而又像一泻千里,兴之所至,妙不可言。”还有的评论文章称,孙菊仙的唱“好比书法艺术,他是由工楷进而狂草,间架不见媚骨,龙蛇起伏,令人不可捉摸。运千钧于秋毫之末,更是他人所难能”。一生喜好京剧的画家张大千,特别爱听孙菊仙的戏,曾写过一副对联送给孙,联曰:“别有狂音谢时望,常撞大吕应黄钟。”许姬传在《孙菊仙其人其艺》一文中,忆记他20岁那年(1922年前后)在天津的一次堂会上,听孙菊仙唱《桑园寄子》时的情景:“那天孙唱二黄慢板'叹兄弟遭不幸一旦丧命’,腔简味厚,与以前在戏院听别人演唱味道不一样。大家热烈鼓掌,要求再唱。孙提高调门说,那我就再唱一段《完璧归赵》,接着唱西皮导板,'适才奉命到西秦’,硕大声洪,气势雄伟,唱到末句'学一个奇男子万古留名’,有如石破天惊,震动全场。”

孙菊仙在台上演唱,行腔独特,人称“孙一捋儿”。这是因为,谁都知道他是大嗓门演员,声音极其洪亮,但唱到某个地方,他却把嗓音收得极细,犹如一缕游丝迎风荡漾,若断若续,声虽细而音甚清,最后仍然大声放出,因此而博得满堂彩声。后人学孙菊仙,以为他的特点就是“砸夯”或一味放大嗓,其实,这是对孙派的误解。私淑孙菊仙成名的票友陈刚叔曾于30年代说过:“现在的男角、坤角都学孙派,其实学的都是皮毛,孙的咬字、行腔、用气,新奇而不怪,这一点是谁也学不了的。”

孙菊仙因身材颀长,得诨名孙大个儿。他在台上,两只圆彪大眼,神采奕奕,格外精神。他在表演方面不大拘于规范,是以简约作为原则。他演衰派戏也细腻入微。他的代表性剧目是非常多的,如《完璧归赵》、《舌辩封侯》、《逍遥津》、《胭粉计》、《骂杨广》、《骂王朗》、《捉放曹》、《李陵碑》、《回笼鸽》、《法门寺》、《七星灯》、《雍凉关》、《双狮图》、《桑园寄子》、《乌盆记》、《辕门斩子》、《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朱砂痣》、《雪杯圆》、《善宝庄》、《二进宫》、《四进士》、《戏迷传》、《三娘教子》、《火烧葫芦峪》、《四郎探母》等等。至于靠把戏,如《南阳关》、《镇潭州》、《战太平》、《定军山》等等,他在中年时期也经常露演。他还兼能昆曲,不过剧目不够丰富,以《弹词》、《伏虎》等最擅,但从不轻易露演。

孙菊仙在京、津、沪等地的影响相当广泛,他的一些典型唱段,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当年,艺宗孙派的时慧宝所灌制的《马跳檀溪》等唱片,基本上保持了孙菊仙的演唱原貌。刘鸿升的代表作《完璧归赵》、《雪杯圆》、《敲骨求金》、《逍遥津》、《斩黄袍》等剧中的许多唱段,从旋律到演唱技法,也颇具孙菊仙的风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周信芳文集》397页称:“孙(菊仙)派传人时慧宝曾经说,孙'腔调中有水波浪之音,此波最最好听。’只要孙菊仙一到北京,谭鑫培就开始歇工,绝少与孙唱对台戏,这是老谭的聪慧,也是孙菊老的优长。一代伶圣汪笑侬曾谓,老辈之中,仅菊仙为余所拜服。鑫培之工巧,亦一时之豪杰。不得迟避之言。”于此可知周信芳对孙菊仙崇敬之情。周信芳所演一些剧目中的唱腔,尽管特色独具,但在那顿挫分明、气势磅礴的许多乐句中,仍可见孙菊仙的影迹。如今孙 (菊仙) 派虽然已经没有明确的传人,但他所开创的老生行当演唱风格,在京剧艺术沿革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已经融化到各个流派之中。孙菊仙对京剧声腔所做出的贡献已经载入中国戏曲史册。

    五、选入宫廷做供奉

还是孙菊仙任缉私营委员时,有一次他因公进京,在某宅宴会上,席中有朱瑞清者知道孙菊仙会唱戏,恳请孙即席歌唱,并且差人将金福来请到现场为其操琴,这位操琴的金福来,当时尚无名气,后来却成为大名鼎鼎的伶界大王,他就是谭鑫培。自此开始,孙、谭二人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在那个阶段,孙菊仙还结识了为程长庚操琴的汪桂芬,彼时他也没有成名,一些贵胄聚会,常请他或操琴或演唱,孙菊仙就是在演唱聚会时结识了比他年轻20岁的这位菊坛新秀。汪桂芬有时为孙菊仙操琴伴奏,彼此配合得极为默契。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这三位杰出的京剧老生演员,最初都是师承程长庚,后来他们根据各自的嗓音条件,走了不同的艺术道路,分别创造出谭、汪、孙三个不同的风格流派。没几年的功夫,谭、汪、孙成为继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之后,京剧老生行当新三杰,京剧史上,也称作新“三鼎甲”。当时,谭的代表作《碰碑》,汪的代表作《文昭关》,孙的代表作《三娘教子》,是观众公认为百听不厌而代表三个不同流派各有特色的好戏,他们为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清光绪九年(1883),清升平署选定一批外班著名艺人担任教习,亦即通常所说内廷供奉(内廷供奉是指经过内务府严格挑选进入清宫演戏的戏曲艺人,发给俸禄)。这三位名列其中。

那时节,凡被清升平署选作内廷供奉的艺人,大都得以重礼贿赂太监,否则,难免遭受他们的算计。孙菊仙初始进宫演戏,就因为没有打点好宫中的太监,险些吃大亏。他头次进宫,太监照例把伶工花名册呈送慈禧过目慈禧不知孙菊仙为何人,问太监:“此位孙伶擅演什么戏呀?”太监答:“擅演丑角。”慈禧遂传孙菊仙演丑角戏《探亲家》。孙听后大窘,但又不敢违旨,只好硬着头皮登台。他在台上步法无章,身手不合,急出一身冷汗。幸亏那天慈禧高兴,只是矜笑,并未怪罪。太监李莲英一旁告诉慈禧,孙乃票友下海,工老生。慈禧知道是太监故意暗中使坏,这才再传孙演《桑园寄子》。孙歌喉嘹亮,唱得清脆有力,慈禧听得开心,传谕给他赐赏。

慈禧看过孙菊仙的几次演出后,对他备加青睐。一天,大太监李莲英传慈禧口谕,召孙菊仙晋见。孙菊仙一愣,竟然两眼落下泪来。李莲英问他这是为什么?孙答:“当年我跟随陈统帅打捻军立了大功,朝廷赏我三品顶戴,我连老佛爷的面儿都没见着。如今我不过唱了几出戏,居然能得到老佛爷召见。呜呼!”李莲英嘱咐他往后在老佛爷身边要格外小心。

孙菊仙进宫演《二进宫》是,有他自创的八句唱词,慈禧听后很高兴,给他颁了奖。后来,谭鑫培进宫也演这出戏,是按照老词演唱,因为没有孙菊仙所唱的八句唱词,据此,以为他偷懒少唱,命人对他责打,幸亏总管太监李莲英替谭说明缘由,才免了杖责。慈禧曾经当面询问孙菊仙:“你的边音、嘎调是怎么学的?”孙答:“当年跟随陈国瑞统帅打毛贼,两军阵前常大呼杀、杀,因此喊出了此音。”

慈禧还常于看戏之余,垂帘召见孙菊仙讲笑话,村俗俚语俱都不禁。起初孙菊仙不知,后经太监点拨才敢畅言不忌。孙菊仙健于谈,匍匐帘外,满口天津话娓娓不绝,慈禧老佛爷常常被他那如簧之舌逗乐,他因此得到不少犒赏。慈禧有时还在孙讲笑话时,向他询问民间琐事。又一次她问孙:“天津卫的家常饭菜有什么拿手的?”孙顺口答:“贴饽饽、熬鱼、锅巴菜。”慈禧遂传御膳房进贴饽饽、熬鱼、锅巴菜。御膳房没有会做天津风味的厨师,不知做出来是否合乎老佛爷的口味,赶紧提着礼品去请教孙菊仙,原来如此简单,问明之后,御厨们又气又笑。

光绪皇帝也是一位喜爱孙菊仙艺术的戏迷,他还兼通武场戏曲伴奏中的打击乐器,对锣鼓经无不娴熟。有一次,孙菊仙在掖廷演《南阳关》,他在戏台上,一眼看到光绪皇帝手持檀板为他敲鼓击节,他受宠若惊,每句唱腔、每个动作都由他主动配合鼓板,不敢有丝毫马虎,戏演得很完满。演出结束后,小太监传皇上口谕,嘉奖孙菊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