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早期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之分;“繁本”又分七十回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三个系统,其中以百回本为最古。容与堂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杭州著名书坊,以刻戏曲、小说闻名。国家图书馆所藏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是存世百回本中时间最早且内容最为完整的“繁本”,研究价值极高。明代自万历以后,刻书多附有插图,其中戏曲、小说最甚。这一时期出现的大量精美版画作品,代表并见证了中国古代版画的成就与辉煌。本书每一章回附插图两幅,共有插图二百四十幅。图画精致秀丽,观赏性极强,不仅在各类《水浒传》插图中独具特色,也反映了明代武林版画的风格特点,在中国古代版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与明天启、崇祯年间的武林版画相比,容与堂刊本“水浒”绣像未见那般柔靡、细致,多少依稀保留着传统金陵版画的特点,线条朗阔,浓眉大眼。画面极注重背景的绘制,以及人物的神形,一众梁山好汉,在咫尺方寸之地,无不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是“水浒”木刻版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就版画风格来说,此刊本绣像和明末钱塘王慎修据金陵世德堂刻本重刊本《三遂平妖传》颇是相像。
这套绣像由吴凤台、黄应光合刻。其中黄应光乃安徽虬村黄氏名工,系版画大家,除此刻本外,尚为《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徐文长改本昆仑奴杂剧》等书刻过绣像。对于黄应光所刻绣像,周心慧先生如此评价:“其线刻运用之变幻无方,绝非人们提到徽派版画常用的纤丽秀劲四个字所能概括,而是根据画家的布稿,以自己的灵感随类而赋形,从而把线刻技艺发挥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
容与堂刊本绣像对后来的“水浒”刊本颇有影响。清刊石渠阁刊本《忠义水浒全传》,卷首绣像即据容与堂刊本摹刻。有关石渠阁补刊本,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此本署“元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一百回,卷首有天都外臣序,署万历十七年(1589)。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中记道:“武定侯郭勋在世宗朝号好文多艺,能计数。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即其家所传,前有汪太函序,托名天都外臣者”。沈德符所指的这个本子,和石渠阁刊本一样,卷首都有天都外臣之序,这两个刻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石渠阁刊本书口底间刻有“康熙五年石渠阁补”,或是“石渠阁补”,可见此本乃是补刻本。以此推之,此书应该是根据沈德符所记的万历年间新安刻本补刻的。此本卷首原本应有绣像一百叶两百幅,今仅存四十八叶九十六幅。郑振铎先生在《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一书中将此本直接定为万历十七年刻本,也就意味着,郑振铎先生认为石渠阁补刊本所附绣像,乃是万历年间新安刻本原有的。周心慧先生《中国版画史丛稿》沿袭了郑振铎先生的说法。
对于这一说法,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如马蹄疾先生在《水浒书录》中认为,“此像万历原刻本当没有,为清康熙石渠阁补修时取明容与堂刻本插图复制的”。窃以为,马蹄疾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拿石渠阁补刊本绣像与容与堂刊本绣像比较,两者几乎一样。不过,石渠阁补刊本多幅绣像,较之容与堂刊本,均有一定程度的减省,显然系根据容与堂刊本翻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