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芳草斜阳处的描摹
蒋勋在《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中说:“图画和文字原本是一样的。可是到了后来,文字为了使大家都能了解,就统一成了一个样子。可是,图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共同的意思,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画自己想画的样子。图画非常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和比人画得不一样。”这是对书画同源最明了的一个解释。中国古代的文字,尤其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其实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比如旦、日、月、手、耳、目、口等,如果看原始的文字,其实就是一幅幅画,只不过后来字与画各自为了不同的功能,字是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所以愈益抽象,画是为了表达我的,所以愈益个性化,字与画才从此分道扬镳。
莫就是这样的字,是古人对芳草斜阳的摹画。其古文字形如下:
非常形象地描摹了日落草中的样子,以此来表示太阳落山时的暮色苍茫。这是会意字通过几个形体来会合表义的过程。这个字后来被借作不定代词,表示不、没有等意义去了。这就是汉字中的假借现象,字形被借走表达别的意义,并且一借不还。但是这个字当初的本义还需要另外的字形来承担,就在这个“莫”字下面加一个“日”,来表示日落西山的“暮”。“莫”在“暮”字中就成为一个表示读音的声符。这样的字,如蓦、慕、幕、募、寞等上下结构的字,还有漠、摸、模、膜、等左右结构的字。
在上述这些从“莫”的字中,尤其令老师们头痛的字其实主要集中在蓦、慕、幕、募几个字上。学生之所以识记困难,主要是汉字当中大部分是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具体到这几个字,莫字都发生了小小的变形,而“慕”字中的“心”也是变形了的字,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学生认记的困难。但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结合课文内容或者相关语境从意义的角度来解释这些字帮助记忆,效果会好一些。
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微型小说,主要塑造了哈尔威船长这一坚定不移的刚毅形象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如何冷静理智地在撞船之后的二十分钟内解救了整艘船上除了自己以外的六十个人的性命。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蓦”字从马,原本表示上马的动作迅捷,引申成为一个副词,表示突然,太突然了!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读音,是去声,下沉的语调;古代汉语的读音,是入声,快捷、短促而迫切的语调!几秒钟的时间,就把一艘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邮轮,邮轮上酣然入梦的幸福的人们的生活全部变了模样,这是豪华邮轮上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所以,在这“猝然而至”的变故面前,人们都疯了,“乱得不可开交”。越是乱,越是紧急,越能显出哈尔威船长的冷静、理智、在危急时刻处理事情的机智。这是一位成熟的作家驾驭文字能力的纯熟表现,短句子,词语之间绵密的联系:猝然而至、蓦地、立时立刻,形成一个绵密的互相解释的场,这个场编织了这紧急危急的状态。就在这时,力挽狂澜的哈尔威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如上文所言,慕字从心(心字的变体有忄和),是一个表示心里活动的词语,表示向往人或人的德行、品质等,如追慕、仰慕、敬慕等;常常跟羡一起构词,羡从构字来看就是对物的贪欲,羡字上部为羊,下部的次本来写作㳄(涎的本字),是指对着肥美的羊流哈喇子,所以羡的对象是物品,临渊羡鱼,后来随着词义的演化,羡的对象由物及人,慕的对象也由人及物,如,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引用南朝丘迟的语句“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由此,羡、慕都带上了希望得到想要的事物的意思,故而经常连用,表达对欲得而未得事物的向往。
师大版教材选入巴金先生《给家乡孩子的信》:“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表达了一位忠厚长者对孩子们的殷切叮咛和勉励——你们面前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你们还有更多的宝贵时间;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一位迟暮的老人对少年人的羡慕之情——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一个“羡慕”道尽了一位经历了那么多人生坎坷之后的老人的心曲。
幕字从巾,从巾的字大部分跟布有关系。常用的如帷、帐、带等。幕跟帷的区别是:幕是从上面覆盖下来,帷是四周张起布帛。所以冰心《山中杂记》:“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纪伯伦《花之咏》:“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带刺的朋友》“第二天,夜幕悄悄地降落下来……”无论天幕还是夜幕,都是覆盖下来的幕,用的是幕的本来意义。而开幕式、屏幕、一幕幕、玻璃幕墙、银幕、幕布等词语中的幕,承担的都是古代汉语中帷的意思。
募字从力,表示广泛搜求,搜求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努力的过程。招募、募集、募捐。《瑞恩的井》中,加拿大六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给非洲孩子用七十美元打一口井,通过努力做家务活挣钱,努力学习获得奖励,终于攒够了70美元,之后,又通过报社、同学、老师向社会募捐,终于在瑞恩八岁的时候,他到了干旱的乌干达,看到了自己捐助的那口井,并且通过努力,已经募捐到了6万美元,用来在非洲打井和购买设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通过努力的广泛搜求,从而获得帮助的,善良的小男孩的故事。主要围绕“募捐”的过程展开。
“莫”字构成的这组字,由于“莫”本身的意义已经外借,所以,在由“莫”构成的形声字中,承担的是读音的功能,在解释这组字的时候,就可以不必再讲解“莫”字的来源。同时,在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时候,一般来说,尽量先不把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放在一起来识记,尤其对于初次“打照面”的相对陌生的字,建议先结合语境帮助学生建立形体和意义的联系之后,再通过不同语境对词语进行巩固,从而完成对字词的识记,这样记忆的词语是活的,是容易在日后的使用中盘活的词语。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