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的瞬间镜像切片

街头影像主题月

第三期

决定性的瞬间镜像切片: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刘涛

Henri Cartier-Bresson

“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

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

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出生于法国,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决定性瞬间'是他1952年在摄影集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布列松与他的徕卡相机 1955

布勒松被称为“人类喜剧的报道者”。他在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他有不少这类表现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情绪的作品。

巴黎 1954

布勒松认为: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布勒松采用抓拍手法是和他的摄影的美学见解紧紧联系的。应该明确的是创作手法和一定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拍和摆拍都可以造成或真实或虚假的作品,关键在于摄影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

《圣·拉扎尔火车站》 巴黎 1932

在他21岁的时候,已全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反叛性”,并从霍特那里学到了构思和给画的技巧,并顺利地服完了兵役。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后,他开始寻觅那种只有更广泛的世界才能提供给他的教育。

法国 1932

1930年他乘船去了非洲象牙海岸的喀麦隆,靠在船上干活、卖小玩艺儿、夜晚打猎和卖干肉为生。这时他有了一架二手德国相机,可糟糕的是第一次拍照,胶卷被水浸湿得一塌糊涂,之后他又感染了严重地疟疾,几乎要了他的命。他给祖父写信,请求他们在他死后把他的尸体运回诺曼底,并“用第巴丝琴在我的坟前弹奏“可得到的答复是:“那太昂贵了,你最好趁早回来”。

巴黎 1932

在1932年到1934年中,布勒松拍摄了大量被彼特·加拉斯称为“现代艺术的主旋律”的著名作品。他开始注意一些被早期法国、西班牙、墨西哥摄影记者选择的主题,他们不只注重报道和制造新闻热点,而且将瞬间与平凡的生活融合成为一种视觉美感。他的著名作品《孤独的法国骑车人》和另一幅残垣断壁间嬉戏的儿童的作品,都具有这种感觉。

马德里 1933

1935年,他从墨西哥到了纽约。在纽约的一年当中,布勒松几乎没有从事摄影,而是跟着保罗·斯特兰德学习电影制作。1936年,他又回到巴黎。在1936年到1939年间,他同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雷诺阿合作拍摄几部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乡村的一天》和《游戏规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勒松和雷诺阿都非共产主义者,却拍摄过宣传法国共产党的影片。

瓦伦西亚 1933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在法国知识界掀起了政治热潮。1937年底,布勒松编导了一部为西班牙共和党集资解决药品问题的纪录片《再生》。在这一年的年初,他又开始拍了一些照片。此时的布勒松以一种紧迫感而不是艺术家的敏感专心地投入创作。后来他在当时著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家路易斯·爱瑞根创办的《共产主义日报》任摄影记者,他的作品也经常发表在另一家共产主义者周刊《思考》上。那时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两位摄影家,罗伯特·卡帕和戴维德·西摩,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

瓦伦西亚 1933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勒松加入了一个军队摄影组织。1940年夏,他被德军俘瞄并送去服苦役,从制造装炸弹的大板条箱到铲肥料,他都干过。这期间他曾两次企图逃跑都失败了,1943年第三次逃跑终于成功。

意大利 1933

1944年,巴黎解放。但是,有关解放的照片,布列松竟然一张未拍。他参加抵抗运动,忙得不亦乐乎。当然,他还是拍了一些反映巴黎市民审判德国帮凶的情景。他还以前线遣返回国的战俘为主人公,导演了电影《归途》。1947年,他们横渡美国,中途又有乔治、罗杰和艾丽亚・爱斯娜加入,马格那姆终于走上了正轨。同年,布列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有161幅作品,长达两个月的个人影展。

曼哈顿 1935

1954年,布列松早期几十幅名作被重新整理,出版了题为《决定性瞬间》的作品集。经过安利・马蒂斯的设计,它成为一本非常高级的作品集。另一本由米罗设计,撒农特尔写说明的《欧-洲人》是一本充分表现欧人性格特征的优秀作品集。这期间,他还到过埃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采访。1955年,出版了《两个中国》,还出版了《巴黎岛》等作品集。

巴黎 1946

1946年,他重新拿起相机是一次戏剧性的巧合,奉承偶然获悉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在筹办一个他的创作展览,当人们正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得知这位天才摄影家还活着,展览便喜气洋洋地变成了布勒松作品回顾展。那年8月,布勒松带着他的囚犯生活、越狱经过和法国反法西斯地下活动的故事到了纽约,一向嗅觉灵敏的新闻界对他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 1947

1966年,布勒松脱离了马格楠图片社,但仍允许其使用自己的照片,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原因和电视对摄影的潜在威胁。70年代初,他停止了摄影创作,又转而从事绘画。在应邀参加1979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举办的回顾展时,布勒松拒绝一切采访,尽管他偶尔也谈些在记者们看来很“保守”的话题,但他基本上保持缄默。摄影对他来讲只是一种下意识,对整个世界来说,他的作品却是永不褪色且极其宝贵的珍品。

缅甸仰光 1978

上海 1949

意大利 1952

Velo solex 1952

巴黎 1953

巴黎 1958

纽约时代广场 1959

罗马 1959

阿沙芬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中南部一城市) 1962

柏林墙 1962

东京 1965

克罗地亚 1965

巴勒摩 1971

布列松提出决定性瞬间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在2014年的中国,一位野生摄影师突然在网络走红,进入的大家的视野,他的工作是修水表,虽然摄影不是他的专业,但他用业余的时间拍摄了大量的街头照片,他就是刘涛,一位中国式的决定性瞬间业余大师。

刘涛

只要你愿意观察
总会有惊喜

今年32岁的刘涛是合肥供水集团一名抄表员。从2010年起,他在合肥街头拍摄照片,发表于网络。4年间,他拍出两千多张照片,有趣味、有温情、有谐谑、有反讽。因照片风格独特,他被称为“野生的摄影大师”。

只有通过大量观看,才能抓到生活最有趣的一面。我是个小人物,不会把自己摆到很高的位置。从一个低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很多反差。——抄表员刘涛这样解释他街头照片里的黑色幽默。

白天,刘涛是带着铁钩的抄水表工,挎着相机穿梭在大街小巷;晚上,他是执着的摄影师,听着音乐,欣赏自己镜头里的市井。他在微博里给自己取名grinch,译为扫兴的人,抄水表的工作枯燥机械,对无聊的恐惧催生出一个有趣的摄影师。在他的镜头里,寻常街景更意味深长。不经意间,刘涛火了。四年间,他在合肥相同的街道上拍摄不一样的人、事、物,拍出的两千多张照片,有趣味、有温情、有谐谑、有反讽。“用拍照安抚现实”。刘涛说,他只是要和生活开个玩笑。

在他的镜头中,合肥的街头呈现出一种莫名的趣味:拥挤俗常的马路上人们匆匆地各奔前路,却不知自己正构造出一次荒诞的巧合,或者戏剧性的反差。这个爱开玩笑爱幻想的人,用好奇心捕捉这些诙谐充满着冷幽默的决定性瞬间,把整座城市的街头都变成了他的作品。

对话刘涛

什么时候开始玩的摄影?当时就从事抄水表的工作吗?

刘涛:2010年吧,买了部理光的小相机。我2007年开始抄水表,之前在一个厂里当电工。高中毕业去了上海当武警,回家以后家里说你没学历,就当个工人吧。

怎么想到玩摄影了?有受一些摄影师的影响吗?

刘涛:你曾说过是受森山大道(日本知名摄影师)的影响?我以前喜欢画漫画,做电工不是很对胃口,当时挺无奈的。再后来换工作抄水表,发现街上有一些场景,就想拍下来。我因为看了森山大道的摄影故事和访谈才想玩摄影。我喜欢他对摄影的热爱,在街头拍照的热情完全不顾及任何事情,一心把内心的事做好。

日常的一天都怎么度过?

刘涛:早八点上班,领表卡出门抄表,中午下班就去“扫街”。下午两点半再到单位上班,五点多钟下班,再拍到八点多回家。春夏秋冬都在外面,四十多(摄氏)度也出去拍。

为什么选择拍街道?拍照跟工作会有冲突吗?有过摄影的专业学习吗?

刘涛:我的工作没有周六周日,也没有出差机会,既然没机会去旅行摄影,我就拍身边日常的东西。我们出去都是骑摩托,拿着钩子和笔,我就是多挂了一个相机。没学过专业知识,但是街头有太多的元素,我基本都是在工作地附近的几条街道上拍,只要你愿意观察,总会有惊喜。

现在一共拍了多少张照片?

刘涛:四年间一共精选出两千多张吧,现在基本上一天都拍不出来一张。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很长时间都没有拍到。当时就觉得内心想要的照片肯定会有,一定在等我,我要做好准备。

什么是你内心想要的照片?

刘涛:我喜欢离得远一些拍,能拍到他们的全身和肢体语言,就像个电影场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但他的事必须和现实很不一样,他的举止和动作不是很平常,我会找各种角度来找到他最不一样的一面。生活本身太平常了,况且人是当局者迷,而我背着钩子在城市里游荡,是一个旁观者,可以通过相机来呈现出另外一种感受。

你的照片在网上很火,你觉得它们为什么受欢迎?

刘涛:可能我的照片很多场景很有趣,给人一种生活上的情绪,也有对现实的批评。我喜欢调侃现实,不喜欢挖掘苦涩的东西,不喜欢把黑暗破旧的东西直白表达出来。我跟生活是一种开玩笑的关系。

这些生活经历在你的照片里都有所表达吗?你怎么看待照片里的人?

刘涛:我拍过一个场景,一个妈妈在骂孩子,一个老师在交给小孩一本书,构图是一圈一圈的,我觉得这社会也是这样,大家都很忙,很拥挤,有时会没有亲近感,我想把这种冷漠表现出来。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某个瞬间或行为是反常的,而我在捕捉这些不平常,这些瞬间和我能产生共鸣。很多时候,记录别人的不一样,其实就是在记录自己。

你最喜欢的照片是哪张?

刘涛:没有最喜欢的,每张都很满意,都代表了当时的心情,我个人比较喜欢看一些冷幽默的照片。

接触摄影之后你有什么改变?

刘涛:我把照片发在微博,被一些编辑看到了,跟我约稿,还有国外的摄影师找我交流,他们觉得我照片很有趣,我只能用翻译软件跟人家聊天,这种和外界接触的感觉特别好。

你希望你的照片能起到怎样的传播效果?

刘涛:希望很平凡的人也能感受到快乐,环卫工人或者跟我一样生活艰辛的人,看到照片也会觉得很有趣。

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有想过去做职业摄影师吗?

刘涛:意味着一种精神追求吧,我晚上喜欢看自己的照片,有很多好玩的自己都笑出声来,并且摄影让我保持年轻的热情,不会变得陈旧。就不考虑了吧,有好的展览我愿意参加,但我不抱太大希望,就是想把自己的城市和街道拍好,这个最重要。

你如果将来有个作品展,你会给自己的展览取个什么主题?

刘涛:我还没想好,我想可能就叫冷事实,要表达出荒诞的意思,或者叫“抄水表”,有的字会换一下,比如“抄”变成“超”,有个含义在里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