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

【原文】
17.1 阳货欲见孔子①,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孔子时其亡也③,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④,可谓知乎⑤?'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①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把持季氏的权柄时,曾经将季桓子拘禁起来而企图把持鲁国国政。后篡权不成逃往晋国。见:用作使动词,“见孔子''为“使孔子来见'。
②归(kuì):通“馈',赠送。豚:小猪。古代礼节,大夫送士礼品,士必须在大夫家里拜受礼物。
③时:通“伺',窥伺,打听。
④亟(qì):屡次

⑤知(zhì):通“智'。

【翻译】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那里去回拜表谢。却在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
【解读】
做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本语音由人工智能朗读,可能会出现多音字发音错误,朗读结果仅供参考

这里记录的是孔子与阳货的一次交往经历。阳货是季氏的家臣,夺取了季氏的政权,并对鲁国国政有所图谋,《季氏》篇中“陪臣执国命”说的就是这回事。我们知道,孔子对僭越之事是极为反对的,因而对阳虎极其反感。阳货掌了权,听说孔子美名达于诸侯,就想召请孔子做官,给他装点门面。孔子自然是不愿为虎作伥的,但当时阳货权力在握,孔子拿他也没有办法,所以就故意躲着他。孔子在这次交往中的做法,体现了他做事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孔子所坚持的原则就是当时社会的礼制,在他看来,这一点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而他的灵活性则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目的是想让孔子屈从,为他做事,孔子“不见”,这也体现了孔子不与违背礼制的人相交的原则性。阳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送了孔子一头蒸熟的小猪。这样一来,按当时的礼制,孔子就必须亲自登门拜谢。孔子没办法,只好“往拜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原则性。但孔子实在不愿见阳虎,就专门等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去拜谢,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机智灵活。因而孔子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既坚持了原则性,又保证了灵活性,既不违礼,又保全了自身,实在是非常高明的。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两人在路上碰上了。阳货对孔子进行了批评,说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好从事而亟失时”,根本算不上“仁者”和“智者”,想借此说服孔子出仕。阳货说得确实有些道理,一个人有才能却不出来造福百姓,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表现。但是对于出仕与不出仕,孔子有着自己的原则,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此时,阳货谋权,在孔子看来就是“无道”,这时他要做的就是“卷而怀之”。但是他不能这样说,这样说了必定会引起阳货的不满,对他行逼迫之事,到时候他不仅得出仕,尊严也会遭到践踏。于是孔子想到了缓兵之计,回答阳货“吾将仕”。事后,孔子并没有到阳货手下做事,灵活性再次帮孔子渡过了难关。有人说,孔子这不是说话不算话吗?不符合他提倡的君子之道啊。孔子所提倡的“信”也是讲原则的,强调“君子贞而不谅”,认为对那些违背原则的承诺,就算不去践行,也不算失信于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他人产生冲突,这几乎是必可避免的,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但是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向孔子学习,既要有原则性(这个要始终坚持,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变成丧失原则的墙头草),还要兼有灵活性(灵活性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正面冲突,虽然有时肯能有些委曲求全,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我们也会因此换来更多的回报)。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保持或加剧冲突。
《菜根谭》中有这样的话:“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其实,不管处乱世,还是处治世,做人都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内心有不可动摇的原则,但又精通灵活处世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立得稳、站得牢。需要注意的是,灵活性固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要将灵活性建立在原则性之上,没有原则性的灵活性,就会变成胡作非为,以这种“灵活性”去解决问题,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