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史树青讲成忠臣画价,一百万一平尺他也不感到惊奇?
史树青先生认识画家成忠臣,是在其老友、原国家文化局局长孙轶青府上,后来他与成忠臣成为忘年交。开始交往时,史老只知道成忠臣书法出色,后来当看到成忠臣的绘画作品时,暗自吃惊,因有的作品都是成先生二十多岁时画的。史老讲“这些作品如不署名,我会认为是民国时期某位大名家手笔,而且出自你这年纪的人之手,如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无论如何不敢相信的。”史老接着讲“你画中所用的宣纸是民国时期的料半生宣,颜料是矿物石色,如今在现在的画家中,很少有人用这类材质了。见这些画,如闻天籁,简约、朴拙、静远的禅画意趣。如果将来有资本发现,炒高到每平尺五十万,一百万人民币,我一点也不会感到惊奇,因为真实实力摆在那。”徐邦达先生对成忠臣的作品也称赞“这种高古的笔墨趣味不见于世久矣!”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那么史树青、徐邦达诸老作为藏界泰斗,为何会发出对成忠臣这么高度的评价呢?这两人可是学术严谨,如成忠臣是平庸之辈,是绝不会用如此溢美之词去轻易评价的。是因二老用他们几十年的丰富阅历,看出了成忠臣未来的潜力和商机。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收藏书画的人都知道,活跃在书画收藏圈那些市场价值高的画家,并不是他们本身的作品具备学术价值,而是这些人善于投机,会经营“圈子”。如不会经营“圈子”,作品是不会有人问津的,这是现实。市场运作好,炒作价位高的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圈子”高手,这些人都深谙“圈子”之道,而成忠臣自小笃信佛教,是佛教的弘扬者,他是不会走经营“圈子”之路的。他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他的画以史入手,以理入道,成就非凡,他只潜心学问,只潜心探索古人的用笔用墨之道,追求的是艺术上的高度!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作为正直的,笃信佛教的文人画家,成忠臣坚持良心处世,不欺世盗名,把自己的作品留在历史传承中。为此,他一直是用正宗意义上的纯手工宣纸、矿物石色颜料。他清楚地懂得,如一个画家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圈子”上,其艺术功底就会大打折扣,这是必然现象。当今之世是个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世道,假如一个画家只知道默默耕耘,完全不去经营“圈子”,其作品就没市场,没人认可,即使是黄金也会深埋土中难见天日。而成忠臣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心潜心学问,探索艺术上的高度,不与庸俗之辈同流合污。他坚信,黄金永远是黄金,不会变成其他东西,金子就是深埋土中,也会发光的!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收藏书画的人都明白,市场环境决定画家的画价,而真正具备超前眼光者有几人?在民国时期,北平的金城、溥心畬、萧谦中、陈少梅等人称霸京津画坛,陶冷月、贺天健、“三吴一冯”的吴华源、吴待秋、吴湖帆、冯超然这些人画价不仅高,而且销路好,在当时可谓占尽风光,出尽风头。那时这些人一幅画,价格可以买齐白石、黄宾虹几十张甚至几百张,时至今日却完全颠倒过来了。齐白石、黄宾虹的画价价格是他们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这些人在今天已不为人们看重,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遗忘。吴华源、吴待秋、陶冶月、冯天然、萧谦中等人市场命运凄凉,已沦为市场上的冷门人物。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从以上事实和市场表现看,这些现象很值得投资者和收藏者细细品味思考。书画收藏最考验藏家的眼光,不正常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收藏书画以作品本身水平来说话,是永不过时的真理。而成忠臣以他潜心悟道的自律心,及非凡的艺术成就,加之所用材质的正宗,注定他是未来的齐白石、黄宾虹。何况现在的画家,无论名气多大,因所用材质的关系,作品无法传承流通,其结局只能是凄凉悲伤,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