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好企业”吗? ——复杂经济学读书笔记之三

答案是,从推动科技创新的角度看,世界上可能并没有“好企业”。答案是,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市场创造的惊喜和创新比企业要多”。在详细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过往的结论。

在本系列的上一篇,我们讨论过,经济社会进步是物理技术、社会技术和商业技术三位一体彼此互动的结果。当我们推动物理科技创新活动时,我们应给予商业技术以应有的尊重——很大程度上,科学技术依赖商业技术而对现实生活发挥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推动商业技术演进的主体就是企业。

但这还属于认知的第二层次。

再提高一层,认知就是:尊重企业为代表的商业技术,更要尊重市场为代表的社会技术。原因很简单,世界上并没有“好企业”,“企业只是进化磨坊里的谷物”。

“企业失败学”

成功学不仅在微商领域收取运气不好的人们的智商税,也在运气很好的所谓成功人士间大行其道,典型表现就是管理领域收费昂贵的、以研究成功案例著称的各类教学活动。

智者如查理·芒格,曾经反复转述乡下农夫的一段话头,“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了,这样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与研究企业是如何成功的潮流相悖,他特别希望找到研究企业是如何失败的著作,但发现付之阙如。

其实有关“企业失败学”的研究是存在的。麦肯锡公司的福斯特与卡普兰在《创造性破坏》一书中,通过研究福布斯排行榜企业,得出了一些常识性结论,如下:

1918年的福布斯100强企业,到千禧年后仅余通用电气公司1家仍在百强之中。当然,宝洁、埃克森和花旗银行仍然活跃(这侧面说明了相对于需求的变化而言,分析人们的哪些需求不变可能更重要,即林迪效应),但与感性认识不同的是,这些“基业长青”的企业,长期的市值平均增长率却恰恰都低于平均水平。

福斯特和卡普兰还要求了标普500公司的情况。1957年的标普500公司,在1997年即短短40年后,仅有74家仍为该指数成分股,而且,这74家公司的组合指数下跌了20%。

“恩爱和合者,必归于别离。”这可能是一个常识,即长期看企业一定是走向失败的,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可逆。当然,具体的股票投资遵循的是另一套逻辑,哪怕同样秉持“长期视角”。

竞争优势与“抱团”

任何价投分析都离不开对企业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和行业前景,这就像公司的命、运和风水。对于企业“护城河”的分析,基本集中在竞争优势的层面。那么,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到底有多难?

美国学者罗伯特·威金斯和蒂姆·罗弗里做了相关研究,样本为1974-1997年40个行业的6772家企业(这个样本基本排除了“命”和“风水”的干扰)。结果显示,竞争优势既罕见又短暂。在6772家企业中,拥有10年以上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占比5%;拥有20年以上竞争优势的企业占比0.47%,仅仅32家;只有0.04%即3家企业能够保持长达50年的长期持续竞争优势。这3家企业是美国惠氏有限公司、礼来公司和3M公司(再次凸显林迪效应,人类需求中长期不变部分的多么有价值)。

除了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外,两位学者的研究还涉及一种竞争优势消失后能够接续另一种竞争优势的企业,即所谓的“重复优秀表现模式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享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另一段时间内泯然众人,而后再次赢得竞争优势,包括强生公司和默克/默沙东(又是这类林迪效应企业)等。结果显示,这种可以重复优秀表现的企业占比也只有1%。同时,随着时间拉长,这个比例会增长,说明更多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学会了如何持续创新。

作为题外话,上述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抱团股”现象。因为享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机缘。这本来是α,交易拥挤时会变成β,但这属于另一个问题。从拥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的角度看,这种企业太少了,从而令“抱团”也不可避免。

驱动力:企业的进入与退出

上面两段论述几乎足以说明,经济变革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很难有所谓的“好企业”——以50年的长期持续竞争优势而言,大概是万里挑四的比例;以重复优秀表现而言,也仅有1%。那么,在我们有意识推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除了对企业和商业技术报以尊重外,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放心依赖的呢?

再讲个故事。半导体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处于晶体管时代,休斯公司、飞歌公司享有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集成电路时代到来前,它们都未能推动技术的有效演进。一个科技创新新时代的到来,靠的恰恰是它们的退出,以及英特尔等新贵的进入。

所以,结论应该很清晰,驱动力其实“是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而不是个体企业”。也正是这种进入与退出的动态模式,解释了前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基业长青”的企业,长期市值平均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这是因为不断有新企业进入,从而拉高了平均水平。

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有力支持了经济变革和科技创新,而不是个体的“好企业”支持了经济变革和科技创新。“企业只是进化磨坊里的谷物”,而“进化的磨坊”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的市场制度。

重复一遍,“市场创造的惊喜和创新比企业要多”。

参考书目:《财富的起源》 埃里克·拜因霍克

《技术的本质》 布莱恩·阿瑟

《复杂经济学》 布莱恩·阿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