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茶人】徐斌:“汉王韵”茶业创建人
编者按
徐斌:“汉王韵”的创始人
地处紫阳县汉江边的汉王镇,有着悠久的传说。相传公元前206年左右,汉王刘邦率兵数千从关内至汉中,募集数百船只由汉水而下前往徐州与项羽作战。行至到一个小地名叫江湾的地方已是兵困马乏,江湾这地方原本就是汉江边泊船歇客的小庄。刘邦见这里地势平缓,两岸山川俊秀就决定在此地短暂屯兵修整。众将士一边筹集粮食,一边修筑土城,故把江湾刘邦兵营在此筑城防守的土城取名为汉王城。从此汉王城成为远近闻名最为繁华的城镇。
小镇上还有一道闻名全国的菜肴“紫阳蒸盆子”。它是最早发源于陕西省紫阳县汉王城的著名汉族菜肴。传说当年刘邦驻军汉王城,当地军民为欢迎刘邦,特意找来厨师准备大摆宴席,可是军队第二天就要出发,七碟八碗的准备来不及,有聪明的厨师就将猪蹄、母鸡、鱿鱼和当地的黑木耳、莲藕等加入调料,一起放入大乌盆,用大火蒸制一夜。清晨刘邦大军闻香而醒,狼吞虎咽地吃了精光,个个精神焕发,刘邦大为赞赏,问厨师此为何名,厨师以前也从未这样做过,正为难时,猛看见桌上的大乌盆,灵机一动说此菜名叫'蒸盆子'。这是关于紫阳蒸盆子最广为流传的传说,其历史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其实“紫阳蒸盆子”先是汉江艄工歇脚欢聚时的荟菜,后来发展为除夕团圆饭上的压轴菜。这道菜原汁原味,汤醇肉香,色香味俱佳。紫阳蒸盆子,用料之糜费,时间之冗长,程序之繁琐,做工之讲究,稍有差迟则口味大逮,非一般地域所能为,它当之不愧地成为最具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悠久的传说,让汉王城成为紫阳县一张靓丽的名片。汉王城沿河两岸的坡地属微酸性土壤,是植茶的理想适宜区。种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50年代汉王乡广东山乡办茶厂生产的茶叶参加省上评比曾经获得过名次。到2015年汉王镇茶园面积1561亩,产干茶55吨。汉王镇虽是紫阳县茶叶基地镇,因为一致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2015年12月,城关镇河堤路社区居民徐斌找到合伙人熊天平、陈显敏等共同出资在汉王镇兴办茶叶企业,带动该镇茶叶产业发展。2016年4月,紫阳县汉王韵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注册资金450万元。该公司成立后就抓住园区建设机遇,以汉王韵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汉王镇茶叶产业的大发展。
汉王韵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法人及创建人徐斌,1978年12月出生在其父母工作地——紫阳县汉城供销合作社。1994年汉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职业教育学院,1998年毕业后到广东深圳市打工。在德斩利珠宝有限公司做一名销售人员。一年后到山西灵石县第四矿做矿山企业后勤管理人员。这里工作四年后到云南昆明市创业。两个朋友合伙投资160万元开办电动玩具城。又是一个四年过去了,2007年徐斌到旬阳县日昇矿业有限公司任矿长,负责开铅锌矿,开矿虽然挣钱,但是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十分辛苦。2009年 回到紫阳县城过年的徐斌,看到紫阳铁路复线建设、高速路建设项目启动,打听到这两个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河沙。徐斌就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汉王城投资90万元购置了两条沙船,从事河沙运输。河沙运输也是个辛苦的差事,晚上装满沙的重船,为了安全不能运营,要等到天亮才能开船。遇到河水消落时昼夜不能休息,随时观察水位,改变沙船停靠位置。夏天天气炎热在船上无处避暑,一个单趟最少也是6个多小时不能上岸。真真的是冒着酷暑送货。货运的同时,徐斌又购买了两艘快艇从事汉王镇到紫阳的客运。10多年打工创业的辛劳,徐斌终于有了100多万元的积蓄。常年运输砂石料的徐斌与建筑商交往中看到了房屋建筑市场的商机,2013年开始,承包房屋建设工程,两年多时间,又积攒了100多万元积蓄。有了钱的徐斌就想着能为生他养他的汉王镇做点事。2015年他投资230万元在汉王城建成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的汉王镇帝都大酒店,成为汉王镇设施最完善的宾馆,从事服务行业。徐斌在与南来北往的客人交往中,徐斌听到最多的是客人说紫阳茶叶产业发展的事。甚至有的客人还建议他投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这不足奇怪,因为紫阳是有名的产茶大县。茶叶产业发展政策优惠,投入资金额度大。客商说多了,徐斌就开始留意紫阳富硒茶产业建设事宜。
当徐斌了解到汉王镇有茶园1600多亩,原来汉城村在广东山上的村办茶厂生产的茶叶继50年代在省上获得名次后,80年代还在紫阳县茶叶质量比赛中两次获得金奖。特别是他研读了县上出台的茶叶产业政策,建一个获得SC认证的茶叶企业县政府各项奖补政策加起来有50多万元。建设一个市级园区也有50万元的奖补政策。徐斌的心动了。2015年底他决定创建“紫阳县汉王韵茶业有限公司”,在汉城村的广东山上建茶厂。他很快就找到志趣相投的合伙人熊天平、陈显敏。三个人拟定投资900万元开办汉王韵公司,建厂、建园区两个项目一起开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落实建设茶厂的选址工作。他看准了汉城村10组的广东山有200多亩现成的茶园,茶园附近有建厂的地方。他就着手跑建茶厂的手续。他的想法很快得到镇上的大力支持。短时间内发改局项目立项备案,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等手续相继办齐。2015年12月动工,2016年7月终于在汉城村10组的广东山山凹上建成厂房及业务办公用房4300平方米,建成绿茶、红茶两条清洁化生产线。2016年11月茶厂通过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是汉王镇第一个通过食品生产SC认证的茶叶企业。2017年春季茶厂投入生产,加工绿茶、红茶计10余吨,销售收入300余万元。首次办茶厂,不懂茶叶加工技术的徐斌也是捏一把汗。他聘请茶叶加工技术人员到厂里指导生产,带领茶厂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员工参加县茶叶局组织的培训,多种途径的学习,促使生产工人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中才不断 提高制茶工艺。一季生产的经验徐斌知道了茶叶生产标准及工艺流程等相关知识。2018年春季生产时就坚持通过从源头鲜叶采摘控制产品质量,从茶叶加工杀青等细节入手改进加工生产的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2018年加工干茶20余吨,销售收入500余万元。通过不断完善生产管理制度,注重控制工艺流程生产细节关键要领,2019年加工生产干茶30余吨,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占全镇茶叶总产量的60%以上,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真正起到了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
在做好茶厂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积极做好园区建设工作。首先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及汉王镇自然条件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园区建设规划。依据园区建设规划,园区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流转汉王镇广东山附近的汉城村、五郎坪村农户土地300亩,村集体土地200亩。撂荒地300多亩,形成1000亩规模的园区。汉王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班子意见高度一致,倾其全力做工作帮助企业完成土地流转任务。通过实行“公司+园区+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流转25户贫困户的撂荒地150亩,规范化种植茶园,使园区茶园种植面积达到550亩,特色林果种植面积300亩。接下来就是园区观光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道路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占用一些老百姓的土地。汉城村刘华秋的荒地就需要征用。公司人员出面做工作想与刘华秋达成用地协议,刘华秋不同意。实在没有办法就给镇长谢平方汇报,谢镇长亲自出面到刘华秋家中做工作。通过宣传政策,讲明园区建设的目的是方便群众增收,也方便刘华秋等老百姓的出行,也可以增加他的收入,改善园区周围农户环境。有利于汉王镇茶业产业发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请他支持工作。在谢镇长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下,占用不足一亩的荒地以补偿一万元,刘华秋可以在园区务工的条件达成协议。老刘的2.8亩荒地也同时以每年200元/亩租金流转给园区。此后老刘在园区务工一年收入1万余元,公司收购老刘家采摘的茶叶5000余元,刘华秋家因为园区建设收入稳定增加脱了贫。园区新建道路2.2公里,观光步道3000米,观景亭2座及相关配套设施。
说起园区建设的艰辛,徐斌哽咽了,他记得2016年建园时,只顾大干快上,没有考虑周全。夏季天旱,山上新栽的500多亩茶苗、果苗因天旱死了90%左右,他心痛了,不不是心痛投入的钱,而是心痛那一颗颗幼苗的生命。为此他下大功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集中建成茶园喷灌用蓄水堰塘5000余立方米,供水管道25000米及配套设施。汉王韵茶业公司在政府主导下探索推行“企业+贫困户+订单”的产业发展模式,引领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到2020年底全镇茶园面积由2015年的一千多亩发展到四千余亩,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优先招纳贫困户的劳动力入企业务工,6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到企业季节性务工,年人均收入1万余元,同时订单收购贫困户茶叶鲜叶,2018年收购4千余公斤,付款30余万元,2019年收购5千多公斤,付款45万元,2020年收购6千公斤,付款60余万元。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茶叶销售渠道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自身鲜叶收购、用工难的问题,做到了企业与贫困户互利双赢。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公司总资产达3051万元。企业2019年产值2千余万元,2020年产值2500余万元。汉王韵现代农业园区也于2018年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019年被认定为“安康市第一批市级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汉王韵茶业有限公司现正着手制定规划升级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徐斌靠外出打工积累第一桶金,又靠信息、政策回归乡里创办企业,不仅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彰显了创业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引领带动了一个镇的产业发展,率领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