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应用方剂【转载】
细辛应用方剂
发表者:赵东奇 166人已读
一、方剂名称:三物细辛敷方。
方剂别名:三辛散、封囟散、桂号散、桂心散、三神散
药物组成:细辛半两,桂心半两,干姜18铢。
处方来源:《千金》卷五。
方剂主治:小儿解颅。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以乳汁和敷颅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
附注:三辛散(《三因》卷十八)、封囟散(《婴童百问》卷四)、桂号散(《婴童百问》卷四)、桂心散(《普济方》卷三六三)、三神散(《叶氏女科》卷四)。《叶氏女科》本方用法:为末,姜汁调敷囟上,以夹中裹护之。
二、方剂名称:乌头细辛散。
药物组成:川乌头、香白芷、细辛、防风(不见日阴干)各等分。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二四三。
方剂主治:脚气不能行步。
制备方法:生用为末。
用法用量:每用1钱,于鞋内铺,或用绢囊盛之,以脚踏之妙。
三、方剂名称:乌梅白薇细辛丸
药物组成:乌梅(汤润,去核,纳米中蒸之,米熟为度,取出晒干)1两,蜀漆(临用去根,同甘草末拌匀,水润蒸之,俟冷去甘草取蜀漆,锉碎,又拌甘草水,再蒸半炷香,晒干)1两,鳖甲(取九肋者5枚,洗去皮肉;入酽醋,煎干取出,炙燥捣粉)2两,白薇(糯米泔浸1宿,取出晒干,槐砧上锉细,蒸之从申至巳,晒干)1两,女萎(竹刀刮去皮节及须,蜜水浸1宿,取出,蒸1炷香,焙干)1两1钱,知母(锉碎,干木臼内杵捣)1两2钱,苦参(糯米浓泔浸1宿,其腥秽自浮于水上,重重淘过,即蒸之从巳至申,晒干,锉碎)1两,常山(临用取苗,同甘草末水润蒸之,俟冷去甘草取常山。锉细,再拌酒蒸之,晒干)1两,石膏(取洁白如束针者,入砂罐内,埋柳木火中煨令红色,取研极细,用甘草水飞过,澄清去水,晒干)2两,甘草(去头尾,入瓷器中,用好酒浸,蒸从巳至申,取出晒干)5钱,细辛(取北地端直极辛者,用瓜水浸1宿,晒干)8钱,香豉(如法修事者)1合。
处方来源:《痎疟论疏》。
方剂主治:肝疟。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酒送下,1日2次。渐增至20丸;饮服亦得。
四、方剂名称:升麻细辛汤
药物组成:升麻半两,荆芥穗半两,防风(去芦)半两,细辛1两(去土)。
处方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九。
方剂主治:风牙痛。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热服;漱令冷,吐之。为细末揩齿,良久吐出,温盐汤漱之亦得。
五、方剂名称:升麻细辛散
药物组成:升麻1两,细辛(去苗叶)1两,藁本(去苗土)1两,防风(去叉)1两,芎䓖1两,凝水石(研)1两,甘草(炙,锉)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
方剂主治:风疳痒痛,侵蚀龈烂。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取少许贴齿痒处;又取1钱匕,绵裹含化咽津,常令药味相接为佳。
六、方剂名称:白芷细辛吹鼻散
药物组成:白芷、细辛、石膏、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等分。
处方来源: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从众录》卷四。
方剂主治:半边头痛,因风寒而起者。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七、方剂名称:附子细辛汤
药物组成: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处方来源:《杏苑》卷五。
方剂主治: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服。
八、方剂名称:附子细辛汤
药物组成:细辛1两,川芎1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2钱半(去节)。
处方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一。
方剂主治: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5钱,加生姜3片,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
九、方剂名称:皂角细辛散
药物组成:皂角半斤(去皮弦子,寸锉),升麻1两,细辛1两,盐2两(青盐尤佳,3味同淹2-3宿,取出同炒存性),柳枝(灰)半两,槐枝(灰,存性)半两。
处方来源:《鸡峰》卷二十一。
方剂主治:风蛀牙痛。
方剂功效:止牙疼乌髭。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如常法治之。
十、方剂名称:杏仁细辛膏。
药物组成:杏仁(水浸,去皮,焙)1钱,细辛1钱,白芷1钱,全蝎2个(焙)。
处方来源:方出《直指》卷二十一,名见《医统》卷六十二。
方剂主治:鼻痛。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麻油调敷。
十一、方剂名称:补肝细辛散
药物组成:青葙子、人参、茯苓、熟地黄、五味子、菟丝子、茺蔚子、车前子、泽泻、细辛、防风。
处方来源:《眼科菁华》卷下。
方剂主治:肝虚积热,而成内障。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煎服。
十二、方剂名称:补肝细辛散。
方剂别名:细辛汤
药物组成:细辛1分,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3分(去芦头),当归3分(锉,微炒),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3分(去芦头),柏子仁半分,芎䓖3分,木香3分,白茯苓3分,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焙),桂心3分。
处方来源:《圣惠》卷三。
方剂主治:肝脏虚寒,胸膈气滞,四肢厥逆,两胁疼痛。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附注:细辛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十三、方剂名称:羌活细辛汤。
药物组成:羌活、细辛、附子、生姜、桂枝、甘草。
处方来源:《医级》卷七。
方剂主治:寒邪伤营,恶寒肢厥,齿连脑痛,身如被杖。
十四、方剂名称:明目细辛汤。
药物组成:川芎5分,生地黄(酒制)6分,蔓荆子6分,当归梢1钱,白茯苓1钱,藁本1钱,荆芥1钱2分,防风2钱,麻黄根3钱,羌活3钱,细辛少许,红花少许,椒8个,桃仁20个。
处方来源:《兰室秘藏》卷上。
方剂主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眼睫成纽,眵糊多,隐涩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用药禁忌:忌酒、醋、湿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4服。每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临卧稍热服之。
附注:方中麻黄根,《东垣试效方》作“麻黄”。
十五、方剂名称:细辛八味汤。
药物组成:细辛5两,半夏(洗)5两,桂心5两,桑白皮5两,干姜4两,当归4两,芒消6两,杏仁6合(去尖两仁者,研)。
处方来源:《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
方剂主治: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洟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
用药禁忌:忌生葱、生菜、羊肉、饧。
制备方法:上切。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纳芒消。分3次温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当得快利,后好将息。经3-4日,合丸服之。
十六、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去苗叶)、草乌尖、乳香各等分。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
方剂主治:一切风齿疼痛,及蚛牙。
制备方法:上为末,熔黄蜡和捻作细条。
用法用量:临使时,旋于火上丸。塞蚛牙孔中。
十七、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乌头半两,藁本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半两,甘草1分。
处方来源:《鸡峰》卷十八。
方剂主治:头痛久不愈。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石膏半斤研细,入甘锅子内,大火煅过,飞去石末,滴石膏水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茶、酒任下,不拘时候。
十八、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去苗叶,洗,焙)3分,天南星(浆水煮透,切,焙干)4两,白附子(生用)1两半,芎䓖2两,甘菊花1两,好墨半两,由跋(炮)2两半。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七。
方剂主治:风痰,咽膈不利,头目昏痛。
方剂功效:解烦倦,通鼻塞,退风壅。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食后、临卧以荆芥汤送下;或茶清送下亦得。
附注:《普济方》有豆豉,无由跋。
十九、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1分,石菖蒲1分,木通1分,麝香1厘。
处方来源:《仙拈集》卷二。
方剂主治:耳闭。
制备方法:上为末。
用法用量:棉裹塞耳中。即愈。
二十、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去苗叶)2两,五味子1两半,熟干地黄(焙)1两半,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地骨皮1两,山芋1两,防风(去叉)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
方剂主治:目冲风泪出。外障。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1日2次。
二十一、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去苗叶)1两,芍药1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人参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方剂主治:厥疝冷逆,攻心腹痛。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1日3次。
二十二、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半两,桂心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黄芩半两,甘遂半两(煨微黄),芫花半两(醋拌炒令干),汉防己半两,赤茯苓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白术3分,泽泻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处方来源:《圣惠》卷五十一。
方剂主治:痰冷癖饮,上气喘满,四肢浮肿。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前以粥饮送下,1日3次。以利为度。
二十三、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半两,黄连半两(去须),蕤仁2两(汤浸,去赤皮),芦荟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龙脑1钱(细研)。
处方来源:《圣惠》卷三十二。
方剂主治:眼赤生疮。
制备方法:上为末,加龙脑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浆水送下。
二十四、方剂名称:细辛丸。
方剂别名:芎䓖丸、通草膏、通草丸。
药物组成:通草半两,辛夷半两,细辛1两,甘遂(一作甘草)1两,桂心1两,芎䓖1两,附子1两。
处方来源: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方剂主治:鼻塞脑冷,流清涕。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为丸,如大麻子大,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
用法用量: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
附注:芎䓖丸、通草膏(《得效》卷十)、通草丸(《准绳·类方》卷八)。
二十五、方剂名称:细辛丸。
药物组成:细辛2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熬)2两,泽泻2两,干姜2两,白术2两,茯苓2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附子(炮,去皮)5分,蜀椒(去目闭口者,汗)5分,大黄5分,木防己5分,芫花1两,甘遂1两。
处方来源:《千金翼》卷十五。
方剂主治:冷热不调,痰结胸中强饮,百处不安。
方剂功效:消饮,去结澼,令胸膈无痰,无逆寒之患,又令人不眩满迷闷。散发五脏六腑三焦。久服强气。
制备方法:上为末,别治杏仁如脂,合捣百杵,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丸,以酒送下,1日2次,不能者如大豆2丸,以知为度。饮家困于痰澼,服药患困者,参服此丸,暨相发助,又不令越逸。
二十六、方剂名称:细辛大黄丸。
方剂别名:石七、十五号明夷方。
药物组成:细辛、大黄、枳实、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
处方来源:《痧胀玉衡》卷下。
方剂主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昏沉者。
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每服1钱,重者2钱,再重3钱,淡姜汤送下,稍冷服之。
附注:石七(《痧症全书》卷下)、十五号明夷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二十七、方剂名称:细辛大黄汤。
药物组成:天麻半两,防风半两,细辛1分,大黄(焙)1分,川芎1分,甘草(炙)1钱半。
处方来源:《直指小儿》卷二。
方剂主治:小儿风痫内热。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字,加犀角少许,煎服。
二十八、方剂名称:细辛大黄汤。
药物组成:细辛(去土苗)10两,大黄(炮)10两,防风(去芦)10两,甘草(炙)1分。
处方来源:《医方大成》卷十引汤氏方。
方剂主治:风痫,热痫。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半盏,加犀角屑少许,煎服。
二十九、方剂名称:细辛五味子汤。
药物组成:五味子9两(炒),细辛(去叶土)5两,陈橘皮(去白)2两,高良姜1两(锉,炒),甘草2两(锉,炒)。
处方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八。
方剂主治:肺受风邪,胸膈停寒,头目昏晕,鼻塞声重,咳嗽哕逆,心腹痞满,胁下刺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三十、方剂名称:细辛五味子汤。
药物组成:细辛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干姜(炮)1两,五味子3两。
处方来源:《百一》卷五。
方剂主治:痰饮。
用法用量:上为饮子。每服3钱,水1大盏,煎至8分,去滓,食后服。
三十一、方剂名称:细辛甘油。
药物组成:细辛(研粉末)10-20g。
处方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方剂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用法用量:用水调成糊剂,加甘油10~20毫升(蜂蜜亦可),放置纱布中(约7平方厘米),用绞布密封,贴于脐部3天。
三十二、方剂名称:细辛汤。
药物组成:细辛半两,恒山1两,栀子仁半两,松萝半两,犀角屑半两,川升麻半两,玄参半两,甘草半两(生,锉)。
处方来源: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方剂主治:痰实疟。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酒1中盏,浸1宿,下酒温过,去滓顿服。取吐,病母出为度,其痰每次如烂鸡子状。
三十三、方剂名称:细辛汤。
药物组成:细辛(去苗叶)半两,附子(去皮脐,生用)半两,芎䓖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方剂主治:牙齿风龋肿痛,脓汁不止。
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10余沸,去滓,热漱冷吐。
三十四、方剂名称:细辛汤。
药物组成:细辛(去苗)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节)2两,桂枝(去粗皮)2两,杏仁半两(去皮尖)。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三一。
方剂主治:伤寒胁寒。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服。
三十五、方剂名称:细辛汤
药物组成:木贼(大者,去节)半两,细辛(净洗)半两,草乌1分,龙胆草(去根)半两。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七十四。
方剂主治:眼暴赤涩肿痛。
用药禁忌:忌房色事。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大盏,加黑豆半合,煎一二沸,又入砂糖1块,如弹子大,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