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吃海”的长岛主动转型 实现经济效益和海洋生态和谐共生

经历两次迁徙,变换三个战场,靠海吃海的长岛主动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海洋生态的和谐共生。 

在长岛南隍城岛海域,经海1号深海网箱最近正式安装完成, 这个全自动化的庞然大物,将鱼类、贝类和藻类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实现生态化、立体化养殖,加快进军深远海。

南隍城岛位于渤海深处,岛上只有一个村庄,渔民世代以捕捞为生。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村渔民宋云昌说:“改革开放,我们自己家承包了村里的一艘船,头一年挣成了万元户,一个人挣了一万二,在全县弄了个第一,县里还给了我一个劳模。”

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成立渔业公司在海湾养殖海带和虾夷扇贝,迎来近海养殖的“黄金十年”。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说道:“海上养殖船只我们基本上维持在100多条,一吊50笼,一天最高峰都卖600万元。”

良好的收益使南隍城成为长岛最早的“亿元村”,家家盖起了小洋楼。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村里干脆不再养殖低价的海带,全部改养虾夷扇贝。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坦言:“我们一直坚持贝藻兼养,一笼扇贝,然后放一行海带,这么个养殖方法。为了追求扇贝的亩产,我们把海带给掐了。现在我们这一格应该放10个到12个左右,当年我们为了追求产量高,一格放20个左右,最后导致密度大了,死亡率提升,一年的光景基本上全军覆没。”

随后几年,南隍城再也养不出成品的虾夷扇贝。同时,由于过度捕捞,近海渔业资源也日渐枯竭。长岛渔业被迫从近海向岸边迁徙,在海岸线上大面积建设海珍品育保苗厂,渔民宋云昌也从船上回到村里,管理鲍鱼养殖区。但时间不长,岸上的育保苗场直排入海的污水,就给老宋的鲍鱼带来了灭顶之灾。

“鲍鱼长到5公分了,一下子来赤潮了,鲍鱼基本上全军覆灭,300万没有了,我得了一场大病 。”宋云昌说道。

党的十八大以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2018年,山东成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从源头推进海洋生态治理。岸上,育保苗场分批拆除。海上,离岸1公里范围内的1.8万多亩围海养殖等全面腾退。同时,投资四亿多元建设34.9万亩海洋牧场,持续开展“海底森林”、人工鱼礁等海洋修复工程,布局立体生态养殖。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隍城村养殖户肖显峰介绍说:“马粪海胆它吃这种海藻菜,它吃完以后排出粪便被海参再吃掉,再消化一下。”

2018年,南隍城立体生态养殖达到顶峰,渔业总收入超过3.7亿元,但发展空间再次成为最大的制约。这次,南隍城人吸取以往的教训,不再固守近海、过度养殖捕捞,向深蓝拓展空间,南隍城与中集来福士合作,建成全国第一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这个庞然大物重2000多吨、有十层楼高,能抗14级风。

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国鲍1号负责人葛茂武说:“(深海)水质比较好,流水比较湍急,适合鲍鱼生长。试验了1万斤的鲍鱼,到现在长势都非常好。”

这次试验成功,更坚定了当地发展装备型深海牧场的信心。围绕“一条鱼,一条产业链”,烟台启动“百箱计划”,四家国有企业合资成立经海渔业公司,将在南隍城海域布局经海1号到经海5号五个大型深海网箱,向深远海渔业进军。

来源:齐鲁网·闪电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