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经方无效”的中医大夫有三个致命缺陷,经方的使用规律就是铁律

经方,就是经验之方,经典之方。是古人经过反复临床试验固定下来的方子,是“有是证用是方”的方子。只要通过六经或者病脉证治辩证之后属于这个“证”,就要用这个方子,包括药物的味数,药物的用量比例,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严格一点说,方剂架构不可挪移,药物用量比例不可改变,更不可随意加减药物。

有人会说,仲景《伤寒论》中有的方剂不是也有药物加减吗?比如小柴胡汤。是的。那和方子一样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和原方的架构是一体的。仲景用方规律是少加减,多合方。合方治大病。

现在,有些经方家也是在尽力做到严格遵守经方的用方用药规律,进行辨证论治。

但是,有相当多的中医在使用经方时,有3个致命缺陷:一是随意加减,四味药的经方能加到十几味,甚至更多;二是随意使用药量,没有主次和轻重缓急;三是不懂经方的煎法和服法。

他们所用的经方已经不是真正的经方,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乱用经方的后果,基本上无效。所以,他们就经常抱怨“经方无效”,而不自省自己的无能和医术的浅薄。

不懂经方的用方用药规矩就不要乱用,否则就是对经方的亵渎和破坏,同时还会因为开方无效而被患者唾弃。

但凡是个中医,没有不知道经方桂枝汤的,但是,不按照仲景要求使用桂枝汤的比比皆是。如果问桂枝汤的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是多少,肯定有很多人回答不上来,至于服药的“将息”法,很少有告诉患者的。其实,不是不告诉,是医生根本就不懂。庙糊涂神也糊涂,还能指望有疗效吗?

桂枝汤原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芍草姜的用量比例是:3:3:2:3。不按这个比例就不是桂枝汤,你随便让患者切三片姜,扔上两三个大枣又不告诉要擘开,那叫瞎胡混。

如果不按照比例,来了一个桂枝汤证患者你把桂枝用到了5两,那就变成了桂枝加桂汤,是用来平冲降逆治疗奔豚证的。

如果芍药用到6两就成了治疗胃痛肚子痛的桂枝倍芍药汤了。

这仅仅是一味药的分量变化,所治病症便完全不同。

尽管经方的使用方法在那里摆着,有些自命不凡的大夫,照样会梗脖子,内心充满了不屑和不服气。

另外,这个大枣的使用,入汤剂必须擘开,干枣不擘开,可能药煎好了,还漂在药汤上面打转转,成分未被煎出。

药煎好之后,服用也有讲究。服药后喝一碗米粥和不喝就是不一样,你不告诉患者是你无知,患者如果不喝那是患者不拿自己疾病当回事。

小柴胡汤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柴胡就是君药,君药就要担当重任,用了半斤(约125克),现在有用这个量的吗?有。我知道涂华新和他的一众徒弟就是这样用。但是,绝大多数不敢用。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就是觉得量太大吧。知道的,是怕“劫肝阴”,“劫肝阴”?难道仲景对《本经》药物没有研究透?

要用小柴胡汤就要用它的比例,柴胡必须是芩夏草姜的三倍,半夏就是半升,不这样就不能“柴胡半斤取少阳”,临床治疗准少阳病效果就不好。柴胡用量少了,退热效果就不行。

常见有些人用小柴胡汤基本都是十克八克的,还自夸效果很好,写出的治愈病案,不能不叫人怀疑。

也许你会说有的大师用经方量也不多啊,确实是。但是,用药量比例不能错。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柴胡退热用到24克,其它的药量一定要按比例缩小,不可喧宾夺主。我看过有的名医用小柴胡加生石膏退热,柴胡的量都是高于其它药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十二》中有个两味药的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主治条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个方子主要应用于眩晕、耳源性眩晕,证属痰湿阻滞化热、中焦气机不利者。证见头重如裹,视物晃动,胸闷欲呕,耳如蝉鸣,动则眩晕欲倒,口苦等。

泽泻、白术是5:3。如果不按这个比例就很难取效,或者没效。如果两味药用量相等,或者白术多于泽泻,那就不叫泽泻汤。

只要是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引起的眩晕,用上泽泻汤原方原量必效,完全不用韩信点兵,大动干戈。

治水的方剂中有个名气很大的方子,叫五苓散。原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方中除了桂枝,其它都是用铢计量,可谓镏铢必较。24铢等于一两。泽泻,水泽满了就要泻出去,这就是泽泻名字的来历。因为泽泻利水作用大,所以这个方子泽泻的量用的最大,比利水渗湿的茯苓猪苓都要多接近一半的量。

看到有一个大夫用这个方子给人减肥,全都是等量。这是没有主次的乱开,桂枝在方剂中是负责州都之官气化的,只需要小小与之,如果别的用一两,桂枝也用一两,热的太多了,水还能利出去吗?

还有胃肠天下第一方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说:“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凡呕吐而肠鸣、心下痞者,都可用半夏泻心汤。这个方是脾胃专方,略作加减可治所有胃肠病,甚至,王三虎老中医用于治疗胃癌,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原方: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这个方子半夏必须略多于其它药味,一般半升在60克左右,黄芩等三两约为45克左右。

如果不按这个比例开出,甘草用到4两,就成了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这个方子专治各种黏膜疾病。有一种反复上火的口腔溃疡,被西医称做白塞氏综合症的,西医无法治疗,而用此方,能够有效解决。

方剂后面的煎服法是: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也就是去了药渣再浓缩成一半量,说这是交通上下的意思,我信。而现在的煎法就是大一统的水煎分两次服,毫无“易理”可言。

还是那几味药,只是其中一味药用量改变了,整个方子的治病范围就改变了。这就是仲景用药的神奇。

再说一个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它是用来治疗寒湿腰痛的。《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原方: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四味药的比例是:2:2:4:4.如果都是一个量,或者前后二味量调换,一定不会有效。所以,很多人知道这个方子,但不一定比例用的准确。

没有大量干姜的热量融化推动,大量茯苓的渗利,白术虽然“能利腰脐间血”也不可能将腹部上的“五千钱”拿走。

《千金要方》中的独活寄生汤,唯独独活用3两,其它十几味都是2两。这就是为什么叫独活寄生汤的原因,独活就是方剂中的领军药物。好多患者吃独活寄生丸没有效果,估计原因可能是配药比例有误,或者每次一丸的量太少。要想治疗腰腿痛有效,独活必须用足量,就是要比其它的药物量要多三分之一。独活的作用除了本身有祛风除湿通络之功外,也是告诉大家,都要在它的带领下直达腰腿部位。独活就是方子的总指挥。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也在用量比例。光有量没有比例,也难取效。所以,要正确使用经方,就要做到原方原量原比例,这是经方的“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0)

相关推荐

  • 终结眩晕的仲景圣方

    借鉴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何谓眩晕?眩者眼目昏花,晕者头脑晕转.但细检中医古书及现代教材,竟有将头昏.头重足轻而无旋转感觉亦概于其中者,这只能叫做广义的眩晕. 而西医的眩晕,则分为"真性眩晕 ...

  • 经方:苓桂术甘汤(呕而晕眩,中隔积水)

    苓桂术甘汤 原文: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 ...

  • 古法三合先定局再立向是铁律

    来龙.来水.去水(简称二来一去),据古法三合的定局法则: 一.三者占二法. 二.正库定局法. 三.依龙定局法. (前面已详述,不再重复.) 先定局,再依据形峦立向.切记,立向是使之适应所定之局,而不会 ...

  • 82岁名老中医的控糖妙招!两条“控糖铁律”,控制血糖,防并发

    林氏控糖 一份特殊的血糖记录表,隐藏着哪些控糖诀窍?82岁林老的控糖铁律,为何能帮患者控好血糖?一天中,运动和饮食如何分配才能降血糖? 在广安门医院有这样一位喜欢给患者"留作业的" ...

  • 82岁名老中医的控糖妙招!两条控糖铁律,预防并发症

    林氏控糖 一份特殊的血糖记录表,隐藏着哪些控糖诀窍?82岁林老的控糖铁律,为何能帮患者控好血糖?一天中,运动和饮食如何分配才能降血糖? 在广安门医院有这样一位喜欢给患者"留作业的" ...

  • 顽固性失眠4年服西药无效,中医三诊而愈

    顽固性失眠4年服西药无效,中医三诊而愈! 编辑:小药童写于北京 失眠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可整夜不眠. ▍全文共1401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自 ...

  • 中医专长医案|老中医秘藏,治疗胸痹经方不传之秘,三剂缓解

    导读 看病如探案,高明的医生如精明的侦探,能从点滴的线索中,寻找到错综复杂的案件中的"病因",从而抽丝剥茧出疾病的真相,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人疑案 患者病症 郑某,男,58岁, ...

  • 作为一个中医大夫,我开的三伏贴竟然还比不过西医?

    个人简介:张郎中,90后中医,中医学硕士,社区医院坐诊,半日临证半读书,崇尚中医经典,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致力于传播中医思维,让中医思维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1.烂大街的三伏贴 ...

  • 中医大夫薛应中先生:中医、疫情与抑郁症(三)

    (接上文) 拾叁 我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中医的正道观念.宋代<重修本草>指出:"防患须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哉也."中医认为顺 ...

  • 原创∣我给中医开了三张经方(深度长文)

    作者   陈建国 导读:一般是中医给别人开方,本文是给中医开方.位卑未敢忘忧国,作者通过应用三张经方,来分析中医现实问题,探索中医发展之路,既学习了中医知识,也引发了思考,这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中医功底和 ...

  • 【李敏洲经方医话】浅谈中医大夫与中药大夫

    原创 李敏州 经方 2018-01-10 <经方>杂志 微信版   第20180110期 作者/李敏州  李栋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李栋中医诊所 本文由"135编辑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