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迹】子路问津处:滔滔天下,丘不与易(上)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长沮[cháng jǔ] 、桀溺[jié nì]:春秋时楚国的两位隐士。一种说法长沮、桀溺是人名,另一种说法是不知其名,以形貌称呼其人,如同《宪问篇》14.38章“晨门”(看守城门的人)。

▲耦[ǒu]而耕:耦,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执耒耜[lěi sì](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同耕一尺宽之地。耦而耕,两人一起耕地。

▲是知津矣:津是渡口。以渡口比喻圣贤之道,孔子应该知道怎么走。

▲执舆:“执”是动词,驾(车)的意思,“舆”,车的意思。“执舆者”即为“驾车的人”。

▲滔滔者:意思是洪水弥漫,到处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也比喻某种低下的人或不好的风气到处都是。古本作“悠悠”。

▲而谁以易之:“以”是与;“易”是改变。

▲辟人之士:辟同“避”,这里指孔子。《宪问篇》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辟世之士:指隐者。

▲耰[yōu]而不辍:耰,播种后翻土、盖土。不辍,不停。

▲怃然:怅然失意貌;惊愕貌;形容失望的样子。孔子认为长沮、桀溺两位贤士不应该如此。

▲鸟兽不可与同群:不能做隐士隐居山林与鸟兽同处。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与人同群,那么又与谁同群呢?天下无道,要想改变这个世界,不与人在一起,而去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怎么能改变呢?

《集注》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

《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译文】

长沮、桀溺两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怎么走。”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与其跟着那躲避乱臣的人(孔子)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隐居山林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回来后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天下无道,要想改变这个世界,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世道了”。

【知识扩展】

无相偈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自身要想修成菩提树,就要把心灵修炼得如同那明亮的台镜。还要时时拂拭,不要让他染上灰尘。

(注:菩提树是智慧树,要想有智慧,就要做到心如明镜。并且常常反省自身,不要被世俗烦扰。这是避世的观念,如同“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菩提偈

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从来也没有明镜台,心若空性,哪里还怕染上尘埃。

(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做到心如明镜毕竟心中还有一面镜子的存在。若是做到四大皆空,就能胸怀万物,又怎怕世俗的烦扰呢?这是入世的观念,如同“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注释】

▲偈[jì]:偈陀。佛教术语,梵语的音译,意译为颂,简作“偈”。如:偈颂(偈子,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诗,偈诵。均为梵语“偈陀”,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世间存在的万物即是“相”,“无相”指超脱于万物,又与万物相联系。比如:思想,道德。

▲菩提:菩提一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

▲菩提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这里代指佛祖,有智慧的人,圣人。

▲神秀:唐代高僧(公元606~706),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始人。

▲惠能:佛教禅宗祖师(公元638年~713年),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宪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史记·孔子世家》: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jié nì]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孔子离开楚国的叶地回到蔡国。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个手中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回答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吧?”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桀溺又问子路:“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况且你与其跟着那逃避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着到处奔走想改变这个局面了”。

(0)

相关推荐

  • 骑行318第一季,第七天

    2015年12月30日 Day 7,罗田->团风->新洲区,94km 罗田县城好像建在一个山坡上,义水河从城区穿过,河床下切得很深,早晨沿着河岸骑感觉是在上一个陡坡,直到重新遇到318国道 ...

  • 【行参菩提】徐泽林丨人生的渡口(散文)

    人 生 的 渡 口 --关于"子路问津"."指点迷津"典故的由来 ※ ※ ※ ※ ※ ※ ※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 ...

  • #每日学论语#18.6【2017-10-23】

    #每日学论语#18.6 [原文] 长沮(chánɡjū).桀溺(jié nì)耦(oǔ)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fú)执舆者为(wéi,下同)谁?"子路曰:& ...

  • 孔子使子路问津遭奚落,却不想在武汉孕育了最古老的“大学”

    爱 你 湖北金牌导游   李  宁 专业接待入境华语团,政府商务接待团,武汉评选四星级导游,深受游客喜爱. 位于武汉新洲东面的孔子河畔,遗存着一座问津书院,它坐落在孔子山的半山腰,院内有一座孔叹桥.山 ...

  • 论语: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入世还是避世,谁来指点迷津? 18.6[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

  • 【孔迹】子路问津处:滔滔天下,丘不与易(下)韦力撰

    虽然孔子最终没能得到公正的施展机会,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孔子还是努力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思想贡献于社会.这显然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这样的人应该大力表彰,而不是来嘲讽讥笑,甚至批判他. 对于< ...

  • 说说子路问津处

    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据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那里临河的东岸,至今还有依稀可见"问津处"三字的古碑一座.罗山县城西南15公里有个子路街,街南头有一条与小潢河汇合的小河,名叫子路河. ...

  • 【孔迹】闻韶处:三月不知肉味

    题目一句已是流传甚广的成语,其本自<论语·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按照惯常的解释,此乃是称也孔子在齐 ...

  • 【孔迹】周公庙:圣人的偶像(上)

    <淮南子·要略>中称:"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这段话讲述的是周公旦对孔子思想的 ...

  • 孔迹·卫灵公冢:南子的艳闻(上)韦力撰

    卫灵公生年不详,他去世于灵公四十二年,关于他的出生及名字,<史记·卫康叔世家>中有如下一段描绘: 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 ...

  • 【孔迹】巨鹿获麟台:圣人伤心地(上)

    孔子撰写<春秋>一书于鲁哀公十四年,绝笔于"春,西狩获麟".何以绝笔于此?经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春秋谷梁传>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引取 ...

  • 【孔迹】新郑宣圣台:丧家之狗(上)

    十余年前,李零先生出版了一部名为<丧家狗--我读<论语>>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近些年传统文化复兴,对儒学尤其对孔子均持肯定态度,故李零先生的这部专著让很多人 ...

  • 孔迹·闻韶处:三月不知肉味,韦力撰

    题目一句已是流传甚广的成语,其本自<论语·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按照惯常的解释,此乃是称也孔子在齐 ...

  • 【孔迹】垂杨观礼处:印证丧礼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被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为那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周礼也渐渐不被人尊崇,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社会秩序混乱.面对此况,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念,他所要复之礼指的就是周礼. 孔子为什么不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