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道,悟道需趁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万年,序而不乱,以致永远,其中蕴涵着一种神秘的和谐力量,称之为道
它是万事万物本身存在和变化发展最为通行的规律。
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世界的运行与发展遵循法则,所以我们置身的宇宙才得以现有状态存在,人类认识的自然法则、科学定理也仅仅是自然大法中的沧海一粟。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我们身处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文明,虽然对于规律也有认识,但只是万不足一。
知'道'和求'道'永远在路上
求道的方法有系统法和个体法,自然界作为一个大系统和微观的物质个体有很大的不同,但系统是由个体组成的,把微观物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认识清楚了,对系统特性的认识是基础性的,而系统的特性又有助于指导对个体物质的认识,但在宏观和微观物质世界,同'道'却有不同表现。
人类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与自然界大系统类似,人类个体又与物质个体亦有相类似之处,个体的活动之道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特性又影响个体的行为,在社会和个体层面,同“道'也有不同的表现。
由此可见,宏观自然界对应社会界,微观物质对应人类个体,是一对可以类比的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之道,天文、地理、数理化、工程技术等领域已累积了人类认识的成果
社会人文之道,哲学、人伦、情感、管理等领域也经几千年的探索获得了一些智慧成就
人类社会作为自然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自然之道中蕴含社会人文之道,也就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子系统纳入自然界中去考量,那么自然之道可以有助于社会人文之道的认识与发展,这可以表明两道之相通相容特征
大道无言,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默然循道不觉而井然有序,故庄子曰:万物云云,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问,无窥其情,物固自生。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是否也应该如无思想之物般,不问不思,终其一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要活得精彩,要享受生活,是因为人非草木鱼虫,人又不能离其本性,究其根不能摆脱自然和社会人文之道的约束,何为人的本性?不受到社会的雕琢,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生活在天地间,合乎于天地大道,实现自我修炼,终至大化天成。
看懂自然之道,合于自身是成熟的人应具备,成长中的人应学习的,如果参悟了这一点,则人生之路可以顺畅通达,生活态度可以大度豁达,实现明参日月的状态。
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和谐的运动与变化中,形成了今天的大千世界,人类之所以能延续生存,形成当今的社会万象都有其规律,即大道之存控制了自然和人类。如果不尊重规律就会受到惩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规律之中。自然法则不受干扰或说其具有自我纠偏功能,人力不可改变,但社会的发展受人类意志和思想的左右,常常会出现有违规律的现象,有时纠偏会失效,造成人类个体甚至整个社会系统的混乱,阻碍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进程,影响个体生命的险恶遭遇,甚至消亡,因此自然演化发展或其规律永存自生,而社会的变迁从大势上来说也滚滚向前,可是身处其中的个体生命却千差万别,个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历程,关系到个体的完美或缺憾。
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用不着杞人忧天,因为它已超出人的思维范畴,天坍塌与否与人类的忧喜无关,我们应该认清的是自己生命历程的完美和谐,自我管理把握自己的命运,此乃人之正道,那么人们如何去认识此道,有无捷径或技巧?
有一个命题值得我们思考,既然社会由人类组成,是自然万象的一个部分,那么自然规律一定有与社会规律相通相融的部分,我认为这个命题是成立的。只要被我们尊称为科学的产物具有共性规律,也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有共性之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也有共性之处。
我们信奉自然科学工作者,因为某些理论、公式、定理已为实践所证实,所以不管人类如何对待,这些自然规律始终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完全可以将自然规律中的共性规律用于指导社会科学中的现象,尤其是对个体生命而言,能更早地领悟,就可以少走弯路,从而不必用自己的生命消耗来总结个体的发展规律,这岂不是一条坦途吗?
自然界的万象都是可视的图像,即使是微观物质的运动和化学反应都可以为人类观察,山水草木、雷雨风云、精巧器物、数理线图等是实物存在,是可视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最易从直观的图像中获得,并且印象更为深刻,具象的事物规律比抽象的更易理解,这也是影像的优势所在,以具体的事物或线图的图像来阐述其间的隐含之'道',并以之指导社会和生命个体之'道'具有直观易懂、印象深刻的特点,所以我想探索一种认识社会科学和生命历程的新视角。
你眼中的世界万事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规律,可以说处处可见自然与社会人生之'道',只要用心去发现去体悟就可获得更多的世间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人生,事半功倍,会使你惊喜不断。
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是统一大道,堂主将在后续文章中选取五十幅图象,以此来简要论述其中蕴涵之道, 一图在目,点到为止,留给读者更多更广的参悟空间,这也是'弘道'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