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建议
2020年10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了《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文末附领取方式)。报告详细描述了中国氢能供应及应用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描述未来如何通过模式创新、技术进步与规模升级、管理体制与政策优化逐步实现绿色高效经济的氢能产业体系。
报告提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总体建议,对于全行业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总结如下:
出台氢能的专项发展规划
建议将氢能纳入我国“十四五”能源战略规划,立足国情,谋划氢能发展的初心和定位,把氢能按照能源管理而非危险化学品管理,将氢能与清洁能源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氢能发展路线图,为氢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制定目标,从国家层面释放氢能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
建议将氢能列入国家绿色基金及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相应的资金和担保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氢相关领域,重点解决氢能基础设施的投资。
跨部门协调与共同部署行动方案
建议跨部门跨产业协调,共同发展氢能产业。完善氢能管理体系,明确氢气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章程、法规体系。对于加氢站,要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连贯的加氢站建设和运营审批政策及流程,解决制氢用氢土地性质的协调问题。氢能储运方面,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要共同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氢能储运的效率,优化氢的分销和配送体系。关于氢能发展,要选准氢能在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及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逐步扩大氢能产业规模。
构建清洁化、低碳化的氢能供应体系
秉承“绿氢为目标,蓝氢为过渡,灰氢不可取”的原则,明确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近中期,基于经济、技术和环境的现状条件,应重点使用好工业副产氢和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高压气态与液态储运的关键氢气储运技术,鼓励不同模式的加氢站、加氢制氢一体站的发展并给予政策支持。中远期,重点发展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结合CCUS技术的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先进技术的发展。
企业方面,要强化能源和环境政策监管,倒逼传统制氢工艺更清洁,从源头上避免传统制氢工艺在“氢能热”的形势下“一拥而上”。为相关企业设立适当碳排放目标,引导行业逐渐减少碳排放。鼓励传统制氢企业采取多联产等模式,与盐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对接,提升废水、废渣处理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效益。
打造全方位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国内应在政府指导下,加强市场力量的跨界合作。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挖掘氢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潜力,鼓励市场资本要有前瞻性的投资策略,正确看待市场风险。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氢能发展和建设,加强对公众的积极引导,深化氢能安全生产和使用的社会宣传工作,向民众普及氢能相关知识。
国际合作方面,要加强国际先进技术的引入。在氢能发展初期,建立国际性合作与创新的平台,考虑积极引进氢能产业相关的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技术。同时加大全球氢能与燃料电池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国内人才储备。培育氢能领域的国际先进人才,为国内长期有序高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亟需解决的政策问题
第一,针对氢能标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建立健全氢安全基础研究体系,为氢能体系标准建设夯实基础。完善氢能体系通用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含检测、计量及售后服务保障在内的技术产品标准体系。
第二,针对各地发展氢能经济的规划同质化现象,鼓励基础好的地区加速设立示范运营区。鼓励模式创新,地方政府及园区管理部门应遵循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做好园区规划、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构建合适的商业模式并指导运行,实现园区内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供热等多领域的低碳化转型。
第三,针对氢能产业链薄弱环节,持续给予稳定的政策激励。氢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技术的成熟应用、市场化推广。既要对氢燃料电池车辆示范性运营给予持续性资助,也要鼓励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同时,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出台和落实电解水制氢的电价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制氢-氢能交通项目。
第四,牢牢把握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错位互补发展的原则。中长期看,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各有优势,是互补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目前,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成熟度、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均处在不同阶段,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对两条技术路线并排发展力不从心。应认清电动汽车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领域,正确有效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顾此失彼。
全国汽车金融,销售各种新能源汽车,物流车,油车,充电桩投资运营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