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引经据典带来的恐惧感

文人相轻;

修身养性;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无欲则刚;

恒者行远,思者常新……

没错,一位数学老师在不到十分钟的发言里,引用了不止这六条经典。

当然,这不是一位普通的数学老师。何其有幸,我和他都是金华小学的一份子,当我未曾入职的时候,他已经通过考试成为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如今,他又回到课堂,成为两个班的数学老师,面对一年级的100多个奶娃娃,他要从十以内的加减法开启新一程的教学之旅……

今天,范老师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张。他在开张致辞中,没有排比复沓的开头,也没有气势如虹的结尾。徐徐道来的肺腑之言,折射着他真真切切的教育情怀——勤奋、协作、本真。

听完他不到十分钟的发言,我似乎窥探到一个小秘密——语文与数学,并不是字词句段与图形符号各不相同的两个世界,这两个学科的教学有太多太多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珍贵的本真课堂

范老师说课堂的品质源于真实,而真实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在真实地发生,学生的思考在真实地进行,学生的实践在真实地展演,学生的收获在真实地呈现。
这让我想到了语文课亦是如此呀!于永正先生有过这样的讲课经历:上课几分钟,于老师发现孩子们很是吃力地读课文,却读得并不好。接下来,于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一遍一遍地读——看似平实的课堂上,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是老师对生命成长的尊重。
张祖庆老师也曾在观摩课的活动现场和孩子们一起上《神奇飞书》,大概是书中的莫里斯起飞之时带动了电闸,失去灯光照耀的舞台上,他没有和孩子们一起“等灯来”,而是请学生席地而坐,开始聊书——在黑漆漆的等待中,老师的言行给了孩子们十足的安全感,老师的贴心也成为孩子们驱逐局促的慰藉。
不论多么绝妙的设计,不论多么灵动的环节,都不如课堂超出预设的时候,师者对孩子们无微不至地关怀。
想想自己,翻了很多本书、备了一个假期的一节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写到五千多字的一节课,却在走进课堂的一刹那,败给了真实的学情。任凭多么心仪的环节,任凭多么炫技的展示,不适合学生的,唯有砍去。砍去之时,甚是心疼,砍去之后,的确顺畅。

二、成长之路无捷径

“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播种和收获不在一个季节,中间隔着一个阶段,我们称它为坚持。”
这是今天局领导送给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一句话。
虽然我不懂数学世界里的计算,更理不清奥数题中的逻辑,但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当我敲下这句话的时候,“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的一位工作人员与我联系,在百千五周年之际,组委会印制纪念品要征用学校一位学生的作品。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读了一本又一本,她的学生获奖了,我和她一起开心,她学生的作品被征用了,我和她一起激动。
不知不觉,跟随“百千”五年了。身边许多伙伴,陆续加入百千,也有一些伙伴,偶有退出百千。我相信,之所以在繁芜的教学工作之余,不计任何报酬地进行班级整本书共读,一定是源自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我也相信,之所以在参与之后选择了退出,一定是被实在无法妥协的现实所约束,只好换一种方式继续爱自己的学生,持续爱自己的事业。因为,我坚信,没有一位爱孩子的老师能够拒绝自己播种之后结下的果子,哪怕果子很小,味道也是极甜极甜的。
将同事的微信推送给百千的工作人员,一位曾教过的孩子妈妈在微信里问我:给六年级的娃推荐什么书比较合适?
说实话,我已经无法用自己的阅读经验给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推荐书目了,但我坚信,阅读的力量是公平的,不分伯仲,亦不分年龄。于是,我回复:“只要养成了阅读习惯,也就具备了阅读鉴赏能力,换句话说,不是什么书都能入了他的法眼。选他喜欢的,持续阅读就行,年龄越大,他从书里汲取到的营养就越无形。越无形的营养,越有价值。”
前几天还遇到这个班的一位学生家长,说现在每天都得给孩子限制阅读时间,当然此限制非彼限制,每天最多读一个小时,超过时间就得离开书桌,出去活动。
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怎能不乐开花?
事实上,五年之前自己刚刚开始带领学生做班级共读的时候,毫无经验可言,总是跟在百千伙伴的身后,踏着他们的脚印,向前再向前。这些来自浙江、江苏、深圳、成都等全国各地的优质伙伴,总是用自己的实战经验告诉我,前方阳光灿烂,前方星光璀璨。
但借来的,总归是借来的。如若没有在这五年里坚持啃读一本一本的专著,解读一本一本的童书,我想,自己早就放弃了这条师生共读之路,更不可能带着自己的阅读课程、经验分享成为讲师团的一员。
感谢昨天的自己,选择了坚持。
感谢今天的自己,听懂了坚持。

三、成长秘钥是写作

“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写作。”

范老师这样说。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十年前,学校推荐我参加区里的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当时的教研员苗老师,定期组织研修班的学员集中学习,学习之后,必定要写学习笔记。
如若是写在本子上,定期上交是毫无压力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妙”就“妙”在,苗老师要求学员们将笔记上传到她的博客。一想到人人可见,那只能铆足了劲地写,为了一次作业顺利提交,就得在白天构思再构思,晚上修改再修改。仍旧憋不出来,只得买书来看。
回想起来,熬夜的习惯、买书的习惯,大概都是那个阶段养成的。唯有动笔的习惯,至今依然零零散散。
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报名参加了张祖庆老师的网络课程。看着抱团前行的伙伴们那样能写,着实羡慕,看着笔耕不辍的伙伴们屡有作品被“祖庆说”选中,着实眼馋。
这个时候,才发觉自己的写作能力真的很弱,很弱。
基本上属于表达上的小白,想到什么写什么。搁置几天再看,语言是零碎的,语序是杂乱的,文章是毫无价值的。
也有一段时间,在家里、学校的电脑上都建了专门的文件夹,来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思。
后来,就没有了后来。
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是报名参加了阿牛老师的“魔鬼写作训练营”。第一天,就被狠狠地泼了冷水。并且,不是因为文章写得不好,仅仅是在群里编一段文字,做个自我介绍而已,就被阿牛老师赏了个零分——语言平淡、毫无特点,丝毫体现不出自己的高光时刻。
好吧,为了这高光时刻,也是拼了。每天一睁眼,就是搜肠刮肚地想素材,晚上再吭哧吭哧地写下来。
总而言之,到训练营毕营的时候,我也没有拿到八十分。
次次低分,我也认。谁让阿牛老师曾做过教学杂志的金牌主编呢。阿牛老师看不过眼的文章,必定投稿无望啊。
第四次听到这句话,就是今天。
原来,数学教研员也是认为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原来,范老师对他工作室的成员也是这样要求的。数学老师况且如此,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的语文老师,情何以堪?
写作的本质,是通过输出完成自己思维的结构化;写作的价值,是为了把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写作的习惯,不能再丢下了。
尽管范老师说,灵感不是随时都有的,但我确定,灵感此刻就在这里。今天的灵感,源于感动,源于一位数学老师发言带来的感动。
感动到,瑟瑟发抖地问自己:
站到台上,我是否能以清晰的逻辑来支撑表达?
面对台下,我是否能引经据典、直抒胸臆?
有朝一日,我是否能笃定课堂、善于写作?
一次恐惧感满满的旁听,留笔纪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