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古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徐景藩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长期跟随徐老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运用古方经验总结如下。

1.二金汤治疗肝胆湿热证

二金汤出自《温病条辨》,由鸡内金、海金沙、厚朴、大腹皮、猪苓、通草组成,具有清利肝胆湿热作用。《温病条辨》谓:“由黄疸而肿胀者,苦辛淡法,二金汤主之”。徐老常用其治疗胆囊炎、胆石症、黄疸患者。该方鸡内金性味甘平,《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鸡内金皆能消之”。海金沙性味甘淡寒,功用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排石,两药相合,有清利湿热、消积排石作用,为君药。厚朴、大腹皮理气消胀,通腑导滞;猪苓、通草清利湿热,徐老认为,通草能通利九窍,有助于排石,四药共为臣药。全方共奏清利湿热、行气排石作用。徐老认为,胆囊炎、胆石症以肝胆湿热证为最多,常以大柴胡汤合二金汤加减治疗。

例1:何某,男,45岁。2005年2月17日初诊。以往常大量饮酒,现症见右上腹隐痛刺痛及背,饮食尚正常,大便1~3日一行,舌苔薄白,脉细,时有头昏,形盛脂厚。2005年2月15日B超示:肝脏血管瘤(122.5px×87.5px),局灶性钙化,肝囊肿(25px×45px),胆石症(55.0px×40px),慢性胆囊炎。良由湿热不清,气滞血瘀,拟法清利行瘀消石。处方:炙柴胡6g,炒枳壳10g,黄芩6g,鸡内金10g,海金沙15g,金钱草15g,郁金10g,制大黄5g,陈皮10g,丝瓜络10g,通草3g,皂角刺10g,王不留行5g,丹参10g,白芍15g,炙甘草5g。药后胁痛减轻,大便后脱肛,余症尚平,口苦目胀,左侧肩酸痛,治参原法再进,旬日而愈。

:徐老根据患者形盛脂厚,右胁疼痛,长期饮酒,辨证为肝胆湿热之证,选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金汤加减。鉴于患者病程已久,右胁刺痛,断为湿热不清,气滞血瘀,拟方清利行瘀消石,原方加入王不留行、皂角刺。徐老认为,疏肝理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能增强解痉、定痛、消炎、利胆作用,王不留行、皂角刺对胆结石未排出者,有促进排石作用。

2.慎柔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

慎柔养真汤出自明胡慎柔所著《慎柔五书》,由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白芍、莲子、五味子、麦冬、甘草等药物组成。该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为君药;白术、山药、莲子助党参、黄芪补气健脾,山药和莲子还有养脾阴作用;茯苓健脾利湿;白芍、麦冬敛阴生津为臣药;五味子收敛止泻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气健脾,益气养阴,燥润相济,补涩并用,健脾化湿而不伤阴,养阴收涩而无生湿留邪之弊。徐老认为临床脾阴虚者不少见。脾阴虚有以下几个特点:(1)脾阴虚往往兼有胃阴虚,常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2)脾阴虚往往兼有脾气虚,有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表现。(3)脾阴虚患者由于脾虚运化失健,水谷不化,下趋肠道则便溏,脾阴不足,肠腑失濡则大便干,所以经常出现大便干稀不调症状。(4)治疗脾阴虚可以使用益气养阴药,但要注意脾阴虚的发病特点,健脾化湿而不伤阴,养阴收敛而不碍脾留邪。常用方为参苓白术散和慎柔养真汤。常用的养脾阴药物为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白芍、薏苡仁、扁豆、五味子等。

例2:毛某,男,62岁。2005年6月1日初诊。4年前曾行胃癌手术,现症见腹鸣便泻,次多量少,夜间尤甚,口干欲饮,舌红有紫斑、苔灰黄,脉弦细数,脉来歇止,高年术后气阴两虚,脾胃之气亏虚,脾阴不足,夹湿热内留,拟方健运脾胃,益肾清化。处方:党参10g,焦白术10g,白芍15g,山药15g,五味子5g,黄连3g,益智仁10g,补骨脂10g,藿香10g,焦山楂、神曲各15g,荷叶10g,鸡金10g,泽泻15g,诃子10g。服21剂后,大便日行1~2次,已成形。

:经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病位主要在脾,久泻也可及肾,出现肾阳虚弱。健脾需辨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分别采用益气、养阴、温中治法。本病不仅有脾气虚,同时还有脾阴虚,而且高年久病肾阳不足,肠腑湿热内蕴,寒热虚实错杂。徐老据证采用慎柔养真汤加减。用党参、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化湿;用白芍、山药、五味子、诃子养脾敛阴止泻;用黄连、藿香清热化湿;焦山楂、神曲、鸡内金健脾助运止泻;补骨脂、益智仁温肾涩肠。该方化湿不伤阴,养阴不碍脾运,寒温并用,虚实同调。

3.化肝煎治疗肝胃郁热证

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由青皮、陈皮、牡丹皮、白芍、栀子、泽泻、川贝母组成。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对本方做了精辟的方解,谓:“本方重在治肝,用白芍护肝阴,青、陈皮疏肝气,丹、栀清肝火,宜于肝脏气火内郁所致的胸胁满痛,或气火上逆犯肺的咳吐痰血等症,因气火能使湿痰阻滞,故加川贝母、泽泻化痰解郁。”徐老常用本方治疗肝胃郁热证胃痛、烧心,认为方中贝母不仅有清热化痰散结作用,而且能够保护胃黏膜,泽泻能利湿引热下行。

例3:赵某,女,58岁。2005年1月17日初诊。胃病宿疾近发3个月,胸脘痞胀隐痛,时有灼热感及吞咽不利,咽干不欲饮水,大便日行一次,因家务劳累、情志不畅诸多因素,以致气郁于肝胃,久郁化热,舌质红、苔薄白,咽充血。既往嗜辛辣。2004年12月胃镜示:贲门炎、浅表性胃炎。拟法疏肝和胃,疏润结合。处方:青皮、陈皮各6g,木蝴蝶6g,牡丹皮10g,黄连6g,制香附10g,麦冬15g,鸡内金6g,麦芽30g,佛手10g,刀豆壳20g,白芍15g,浙贝母10g,炙甘草5g,石见穿15g,合欢花10g。另外,以三七粉2g,藕粉适量,温开水调服。半月后复诊,胸咽部灼热感已改善,痞闷已除,偶有隐痛,原方加石斛10g,继服6剂,以善其后。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偏嗜辛辣,热积于胃,复因家务劳累、情志不畅而伤肝,肝气郁滞,郁久化热,横逆犯胃,而成肝胃郁热之证,热伤阴液,胃失濡养,气失和降而致胸脘痞胀隐痛、时有灼热感及吞咽不利、咽干、舌质红、脉细诸症蜂起。治疗当疏肝和胃,疏润结合。方用麦冬、石斛、白芍养阴柔肝,用青皮、陈皮、佛手、合欢花、木蝴蝶等微辛药物,疏肝理气而不伤阴,用黄连、牡丹皮、石见穿清肝胃郁热,用麦芽、鸡内金消食助运,浙贝母清热护膜。药后肝胃郁热渐清,胃阴得复,胃气得降,胀痛灼热感明显减轻,正应了叶天士“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之说。莲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兼能“护膜”,在药糊中加入三七粉,有行瘀止痛作用,可以提高食管炎、贲门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疗效。

4.五香丸治疗气滞血瘀证

五香丸出自《卫生鸿宝》,由五灵脂、香附、牵牛子、沉香组成。功能消积化痞,宽胸止痛。主治胸膈痞满,两胁胀满,气郁腹痛。方中香附性味辛平,具有行气疏肝,调经止痛作用,是治疗气郁之代表药;五灵脂甘温,活血散瘀止痛,用于瘀血凝滞引起的胃痛、胸痛等,与香附配合行气活血、消痞止痛,为君药。沉香行气止痛、降逆止吐为臣药。牵牛子泻下逐水、杀虫消积为佐药。腹胀多属气机阻滞,病久气病及血,可以导致瘀血阻络,加重气滞。五香丸用香附、五灵脂调和气血;牵牛子、沉香降气泄浊,对顽固性腹胀、腹痛有很好疗效。

例4:张某,男69岁。2005年3月24日初诊。患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曾服乌梅丸等辛开苦降类方剂未效,转用化肝煎加减,患者胃脘痞胀嘈杂未见改善,时有灼热感,而畏寒喜暖,寒热夹杂,嗳气有食物反流,大便日行一次,舌尖红、苔右边腻,脉弦。证属阴虚阳亢,胃气窒滞,寒热夹杂,久病入络,治当养胃理气、泄浊行瘀。处方:石斛10g,黄连2g,蒲公英15g,制香附10g,五灵脂10g,牵牛子5g,莱菔缨15g,刀豆壳20g,厚朴花10g,槟榔10g,当归10g,石见穿15g,麦芽30g,百合30g,石菖蒲5g,合欢花10g。半月后复诊,脘腹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咳痰,加杏仁10g,石上柏15g,继服10剂而痊愈。

:本例患者先后在门诊、病房治疗很长时间,中西药服遍,仍未改善。徐老详察病情,细揣病机,乃阴虚阳亢,胃气窒滞,寒热夹杂,久病入络,治从养胃理气、泄浊行瘀,用五香丸加减泄浊行瘀;用合欢花、刀豆壳、厚朴、槟榔疏肝和胃,理气消胀;用石斛、百合养阴益胃;用黄连、蒲公英清肝胃郁热,当归、石见穿活血行瘀,麦芽、莱菔缨消食助运,石菖蒲开窍醒胃,由于药证相合,终起沉疴。

虚实夹杂是胃脘痛病机的双重特性,中虚即脾胃气虚,实则气滞痰饮。故在诊治时,慎勿偏执中虚而一味补气健脾,当补中有消、有运、有化,冀其补而不滞,方能有利于病。

本案以苏梗易桂枝,将苓桂术甘汤化裁为苓苏术甘汤,以温中化饮,二诊时见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后用冬瓜子,徐景藩认为其既能利水,又可开胃。

杨某,男,41岁。2006年4月17日初诊。

患者主诉胃脘隐痛痞胀间作10余年。患者10余年来胃脘隐痛反复不愈,初发时空腹为甚,食后可缓,1995年查胃镜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洛赛克、吗叮啉等治疗疼痛渐消失,然每因饥饱失常、工作劳累及气候变化等易于发作,兼有胃脘痞胀,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剂治疗,症情未平,2005年11月5日至医院复查胃镜示中度萎缩性胃炎。

多年来饮食减少,形体不丰,深为所苦,转请徐景藩诊治。患者平素经常在外工作,虽无烟酒嗜好,但生活饮食无规律。其母有消化性溃疡病史。

观其患者,胃脘隐痛痞胀仍作,食后尤甚,时有胀痛,以空腹为主,食后痛减,嗳气不著,无呕吐,腹部鸣响,矢气较多,大便不黑,日行1次,舌微红,苔薄白,脉虚弦。腹诊:中脘轻度压痛,按之则舒。

徐景藩辨为虚实夹杂,中虚气滞,痰饮内停。
治当标本兼顾,拟法调中理气,和胃化饮。

处方:

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茯苓20克

炒白术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苏梗10克,鸡金10克,陈皮10克

佛手10克,石见穿10克,泽泻15克

刀豆壳20克

二诊(2006年4月24日):患者于2006年4月18日再次复查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异型增生,4月20日查上消化道钡餐示轻度胃下垂。

服药7剂,胃脘隐痛痞胀未减,食后不适,终日不饥,腹中鸣响,饮水不多,小腹坠胀,大便先干后溏,日行1次,舌微红,苔薄白,脉虚弦。中虚气滞,兼有痰饮,拟再原法参治。

处方:

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25克

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苏梗10克

香附10克,煨木香6克,陈香橼10克

煅瓦楞30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

藿香10克,冬瓜子30克,刀豆壳20克

三诊(2006年5月8日):再进14剂,胃脘隐痛痞胀显著改善,知饥欲食,腹鸣、小腹坠胀也减,腑行正常,舌尖微红,苔薄白,脉细弦。胃中气滞,拟再养胃理气。

处方:

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山药15克

茯苓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苏梗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

刀豆壳20克,白蒺藜12克,槟榔10克

焦楂曲各15克

服药半月,症状渐平。嗣后,在上方基础加减用药治疗年余,诸症未作,2007年复查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

按:患者工作辛劳,饮食不节,复加制酸之剂,戕伤脾胃,盖脾主升,胃主降,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气机阻滞,故成胃脘隐痛痞胀之疾;脾失健运,则生痰饮,腹中鸣响;胃不磨谷,失于受纳,故终日不饥。本案虚实夹杂,因虚致实,中虚即脾胃气虚,实则气滞痰饮。徐景藩认为,这是胃脘痛病机的双重特性,亦示病机的复杂性。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详细辨证,慎勿偏执中虚而一味补气健脾,当补中有消、有运、有化,冀其补而不滞,方能有利于病。

故本案标本兼顾,法以调中理气、和胃化饮为主,药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苏梗、陈皮、佛手、香附、木香、陈香橼等理气止痛。本案的特点之一,徐景藩以苏梗易桂枝,将苓桂术甘汤(出处《血证论》)化裁为苓苏术甘汤,以温中化饮,二诊时见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其二用冬瓜子,徐景藩经验,本品既能利水,又可开胃。本案中虚气滞,夹有痰饮,然以健脾和中贯穿始终,复脾胃升降之功,气机得畅,痰饮得化,胃痛向愈。

大医精诚 奉献病人 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从不富裕的家中自掏腰包给患者,并安排住院,精心治疗。当患者和家人都需要照顾时,他往往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行医60年,奉献半世纪。这是人们对徐景藩的高度评价。

1982年,江苏溧水县一农民患溃疡性结肠炎,多年治疗效果不好,以致贫血而极度虚弱。听说徐景藩能治这种病,这位农民便卖掉耕牛慕名求医。不幸路途中治病的钱被人偷走,农民伤心得痛不欲生。对此,徐景藩十分同情,便从自己不富裕的家中拿了200元给了这位患者,并安排其住院,精心为他治疗。患者治愈出院时,流下感激的泪水,连称徐景藩是“救命恩人”。

“医者父母心。能为患者出点力,减轻病人负担,这是医生应该做的。”徐景藩从医以来,也一直将此作为座右铭。上世纪60年代在急诊室工作期间,徐景藩夜间值班常常带米煮粥做夜餐。他看到一些患者也需要营养时,便小心翼翼把粥上面的米汤舀出,一勺勺喂给重症患者。

安徽农民患胆囊炎而住院,徐景藩精心诊治。他得知病人家里经济困难,悄悄送给病人路费和一封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令病人非常感动。跟随徐景藩查房的徒弟陆为民告诉记者,他多次看到徐老把钱塞给困难患者。徐景藩为患者解决困难的举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985年底,患者方联喜突发胃体大量出血,血色素从13g/L跌至7g/L。虽经大医院抢救暂时止住出血,但不久又复发,转至又一家医院治疗,依然不见好转。后经徐景藩会诊后,开出7服中药。方联喜服药一周后,出血便止住了,又用中药调理半年后,他完全康复,至今仍身体硬朗。

“徐老的方子仅有十余味药,7服药也只四五十元,但效果显著,是中医救了我的命。”方联喜说,徐景藩对患者如同亲人,每开一味中药,都要反复斟酌,总是把最佳配伍的药方给每一个患者。同时,自己还一丝不苟地核对药名、药量。患者非常信任他,常常半夜来挂他的号。

当病人和家人都需要照顾时,徐景藩往往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次,他的妻子突发眩晕病,一连4天卧床不起,3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而此时此刻,他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已经连续在医院工作了3天3夜。

衷中参西 开拓创新

在传统与现代医学之间走自己的路

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60余年,首创“糊剂方卧位服药法”,解决食道炎中药附着难题,对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证形成了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一些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多项奖励。

1958年,徐景藩参与创建医院内科教研组,在繁重的医疗工作基础上兼任课堂和临床教学任务。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1986年在原有脾胃、肝胆病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消化科,他坚持“多方位研究、多学科结合”,使其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等,使该院脾胃病研究在国内位居前茅。如今,该科成为全国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研究生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客观化等展开科研工作,一些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多项奖励。他还编写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古稀之年,还著有《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已多次重印。

理论上有所思悟,临床上也有不少“绝招”,徐景藩首创的“糊剂方卧位服药法”,让病人甚至同行叹服。

一患者食道发炎,疼痛难忍,用了各种方法,效果一直不理想。徐景藩不断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改进剂型和服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这种服药法把汤药变成糊状中药,服用后又利于药达病所。过去医生都为药水无法留在食管部位而头疼,如今有了初步改进。

治胃病,徐景藩主张从三型论治,参用护膜法。治疗以便泄为主证的慢性结肠炎,他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和“菖榆煎”保留灌肠法。治疗残胃炎症,创制“残胃饮”。

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是徐景藩的一贯做法,如诊治肝病重症阴虚膨胀,他采用内服、鼻饲、外治用药、针刺并进以及运用养阴利水方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对于胃脘疼痛者,他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或结合耳针治疗,效果明显。有些难治病症还兼用泡足方法。

徐景藩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相互补充,要运用和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中医服务。他联系现代医学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提出“胃能磨谷论”,临床上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治疗急性胰腺炎,他采用清化通腑消滞法和外治法,颇有良效。他也常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辨证的基础上参用于临床,提高了治效。

精研典籍 勤于临床

源于家学渊源和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

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师承教育,为他打下了扎实基础。北上求学5年,系统学习了西医学,兼收中医各家之长,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中医高层次人才。

徐景藩取得的成就,与济世救人的远大志向分不开,与家庭熏陶、师承教育分不开,与积累思悟、博采众长分不开。

1927年,徐景藩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在家庭熏陶下,他幼时就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启蒙医籍,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

1940年,徐景藩随父徐省三学习中医。上午抄方,下午整理、抄书、读书,结合病例查阅有关书籍加深理解,晚上聆听父亲对疑难病例的经验,天天如此,寒暑不辍。这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师承教育,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4年后,徐景藩又拜当地名医朱春庐为师。他一边侍诊,一边精心研读中医经典及各家医籍。至今,徐景藩对经典医籍内容仍出口成诵。值得一提的是,徐景藩将老师治验病案分门别类整理,工楷抄录,装订3册,得到朱师好评。

1947年,徐景藩开始独自行医。当病人求治时,他认真诊疗,处方用药力求准确,闲暇时有计划读书。至于诊金,他从不计较,贫病送诊,有时还免费为贫苦病人配药。

记者在徐景藩办公室看到一封发黄信件,他说这封信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这是1952年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干部处发来的函,通知徐景藩已被卫生部中医研究班录取,立刻去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他深刻体会到一个乡村医生可以到首都医学高等学府深造,是共产党重视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从此,他把这封信作为个人生平最值得纪念的物品之一珍藏至今。

在北京5年时间内,徐景藩系统学习了西医学。过去学的朴素宏观中医学理论,能从人体生理、解剖、病理、生化等微观中了解真谛,逐步体会到中医的特色优势以及中西医各有所长。他虽然只有小学毕业,经过自学,以“高中同等学历”报考,但学习成绩优良。

1957年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后,徐景藩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诸多名家学习,兼收各家之长,医术续有提高,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中医高层次人才。

尽心尽责 注重特色

为医院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处奔波,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就医条件。在制订医院发展规划,抓中医人才梯队培养和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事必躬亲。

江苏省中医院创建于1954年,在前任领导和全院同仁的努力下,有着坚实的基础。1983年,徐景藩担任该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如何使医院在新形势下加速发展,成为他孜孜追求的目标。

在制订医院发展规划后,他注重抓人才梯队培养和专科专病建设等工作,如医院目前72个重点专科(病)门诊中,约有3/4都是他在任期间巩固、调整、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他坚持“以中为主、能中不西”的办院方针,组织各科互相观摩中医病历书写、三级查房制度、加强中医护理等,经过讨论,结合病种特点,各科制定相应措施。如外科病房即使是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也能配合中医药治疗。全院中医药使用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

1985年,医院获得全国省级中医院医疗质量综合检查评比第二名。同年,被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扩建7所省级中医院行列,为创建三甲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6年,医院综合大楼开始兴建。从筹款、立项、论证,到设计、动工、竣工,每个细节、每个环节都浸透了徐景藩的一番心血。就在这座拔地而起的大楼前,徐景藩穿上平时不常穿的西服,照了一张相。他笑了,有对医院前景的憧憬,有对未来事业的期盼。

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徐景藩被累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他的女儿徐丹华至今还记得,父亲常常很晚才回家。几个孩子到门外路边车站左等右盼到天黑,才看见父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摇摇晃晃回来。到家累得一下子瘫倒在床上。

“淡泊名利,多做贡献。”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医院曾建起一幢高知楼,徐景藩完全有资格分到房子,但为了缓解医院的分房矛盾,他主动放弃,仍旧住在17年前建造的面积较小的老房子里。

“江苏省中医院的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员。”其实,职工们明白,正是在老院长徐景藩的精神感召下,后来一任任院长都把徐景藩倡导的“抓班子团结、抓人才培养、抓医德医风”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从而使医院发展突飞猛进。

言传身教 桃李成圃

一代代中医人薪火相传

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贯穿在一言一行之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经验传给后学,先后指导、培养国内外各类中医学生、进修医生不计其数。

凡得教于徐景藩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体会,老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教学几十年,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给后学,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徐景藩采取“一贯制”的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他曾立4条座右铭,即“读书从博到精,撷采众长,分析思考,须有自己见解;诊病务必细心,审因辨证,选方宜慎,择药熟知性能;改进给药方法,针对病情,达于病所,庶能提高治效;积累临床资料,撰文求实,常年不懈,集腋始能成裘。”学生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刘沈林告诉记者,作为弟子跟师徐景藩7年时间,不仅学到高超的医疗技术,还学到不少做人方法。他说,自己曾任医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经常看见徐老在一小本子写着什么,上面密密麻麻记的都是医院大大小小的事情。像这样的本子,徐景藩不知有多少本。

“徐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正确处理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以及他敬业爱岗、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对自己今后的管理工作影响深远。”刘沈林说。

另一弟子单兆伟,如今也是著名中医学专家。他至今记得老师时常强调的“医者德之本、无德之人不可为医”的古训,便以老师为榜样,带病为患者诊治,加班加点抢救病人等,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的人。

弟子陆为民谈到,当看到徐老在读一本分子生物学时,对自己触动很大。老师博学、好学、会学的高大形象,须仰视才能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如今已经82岁的徐景藩,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仍坚持每周查房。每到一处,他不仅向弟子细致分析每一个病例,还从望闻问切到辨证论治,从理法方药到疾病转归,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娓娓道来,学生受益匪浅。

他常说,“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要做好一个人,我们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医生的人格。”有一次门诊,一患者多年胃病被徐景藩治愈,着实感激,特意带来家乡新茶以表谢意。徐景藩再三婉谢,病人趁人不注意,将茶叶放下就走了。徐景藩发现后,立即让学生追赶病人。学生有些迟疑,说区区小事,何必这样认真。徐景藩正色道,“廉洁行医,不收病人财物,这是制度,应自觉遵守!”学生听后,急忙追出,将茶叶退还给病人。

徐景藩的学术思想、做人准则影响和造就了大批后继中医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硕士、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在临床、科研和管理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徐景藩还先后指导、培养国内外中医学生各类进修生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恬淡随缘 修身养性

知足常乐者生活得自在舒畅  

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是养生之道。

徐景藩虽耄耋之年,但思维敏捷,行动自如,仍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这不能不得益于他“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他认为,饮食保持清淡,五味适度,不要吃得过饱,注意劳逸结合。对付身体小恙,他最多有时吃几片药,从不打针或点滴,始终坚持自己开点中药汤剂,总能药到病除。

徐景藩在人生路上悟出很多道理: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学会随缘二字,便能除却许多烦恼;对人宽厚仁慈,生活顺其自然,为人低调谦和,不受名利羁绊。因此,他一生平稳,身心愉快,加上师徒和谐,同事和合,家庭和睦,生活得自在舒畅。

徐景藩认为,读书养性是莫大之乐。特别对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术,他反复阅读,温故知新,其中乐趣,难以言表。

除了读书临证,徐景藩喜欢书法。他曾经学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如行云流水,沉稳端庄。

自幼喜爱音乐的徐景藩,一生中没有离开过乐器,业余时间也常拉拉、弹弹、吹吹。到了老年,他改学电子琴,学习、工作之余,自娱自乐,有益身心。

徐景藩重视体育运动,自编自练松筋操、颈子操、呼吸操和眼操等,强壮筋骨,抗老防衰。他还多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因糖尿病而眼睛近乎失明的老伴,并与她早晚牵手散步,相濡以沫,被人们传为美谈。

活到老,学到老,服务到老,是徐景藩一生的不懈追求,保持本色,提倡和谐,乐在自然,也是他所领悟的岐黄之道。

(0)

相关推荐

  • 名师药对经验白术、白芍[主治应用]肝脾不...

    名师药对经验 白术.白芍 [主治应用]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之胃脘痛.泻泄等症. [经验体会]单兆伟经验: 二者配伍即为古方"白术芍药散".白术健脾补气<本草汇言> 云: ...

  •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从肝论治!医生:治210名治好179名,收藏

    导读:中医博士话健康原创美文第70篇 #肝胆胰肾科普排位赛#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什么如此久治不愈缠绵难愈?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的疾病范畴.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 ...

  • 国医大师梅国强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本文旨在介绍梅国强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以期指导临床,准确辨证,区别运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和柴胡桂枝汤. 梅国强教授执教行医四十多年,熟谙中医经典,善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 ...

  • 『名医经验』哈荔田治疗脾胃病经验

    天津中医药大学哈荔田教授不仅是妇科泰斗,对内科亦颇有研究.他特别重视脾胃的调养,治疗许多疑难病多有卓效.笔者兹就其治疗脾胃病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相辅  治疗各异 中医认为" ...

  • UC头条:国医大师梅国强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本文旨在介绍梅国强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脾胃病经验,以期指导临床,准确辨证,区别运用柴胡温胆汤.柴胡陷胸汤和柴胡桂枝汤. 梅国强教授执教行医四十多年,熟谙中医经典,善用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 ...

  • 名医经验 | 牛兴东基于“肝胃同治”治疗脾胃病经验

    牛兴东,教授,第4.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其从医50余年,衷中参西,广求博采,在学术上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成说,对脾胃病的临床研究造诣颇深,临床经验 ...

  • 分享牛兴东先生用黄连治疗脾胃病经验

    (一)脾胃病使用苦寒药的原理 李东垣提出阴火论,为后世关注.其根源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水湿之邪产生,湿邪阻滞中焦是脾胃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治以甘温益气升阳,这虽然重要,但是脾胃湿热不除,疾病也难 ...

  • 分享牛兴东先生用黄连治疗脾胃病经验: (...

    分享牛兴东先生用黄连治疗脾胃病经验:   (一)脾胃病使用苦寒药的原理 李东垣提出阴火论,为后世关注.其根源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水湿之邪产生,湿邪阻滞中焦是脾胃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治以甘温益气升 ...

  • 基于数据挖掘的朱少鸿治疗脾胃病经验研究

    目的 :研究挖掘朱少鸿关于脾胃病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经验.方法 :对<朱少鸿医案>中记载的131则病案.172张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使用SPSS Modeler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朱少 ...

  • 崔应珉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举隅

    扼要介绍崔应珉教授有关脾胃病的诊疗经验.崔教授临床多从中虚失运.肝胃不和.脾胃湿热三证入手,辨证使用六君子汤.四逆散.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病....

  • 当代中医应用丹参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整理研究

    [丹参-山楂] 丹参既能入血行血,又可行血中之气.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丹参活血行瘀利于脾胃升降复,痞满除.山楂消积食,化瘀血.二者合用活血助消化. [例]张学文用其开胃又消脂.丹参与山楂药物分类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