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不能理解被提词器冒犯的观众呢?
zhi de
哟,哟。
我说年轻人你还是太大意。
吐槽来到了第五季,才看到有块提词器。
你看那提词器它又大又全还贴心标好了语气。
回忆的画面记录的语言咆哮着mmp。
照着稿子你还念的白眼乱翻没有底气。
标了语气助词你的重音还是没有逻辑。
我只想学着杨笠送你一句:吐槽,垃圾。
那些让你爆笑的段子,似都在笑你像个傻子。
易立竟好犀利,可惜她看提词器。
许知远好文艺,可惜他看提词器。
一战封神的范志毅,标点符号都在提词器。
说好的吐槽和双人battle,怎么成了朗读和对白设计?
哟,哟,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公开的秘密:
吐槽大会第一季,我们用了提词器!
吐槽大会第二季,我们用了提词器!
吐槽大会第三季,我们用了提词器!
吐槽大会第四季,我们用了提词器!
所有你在看的综艺,它们全用提词器!
开篇一个看着提词器唱的freestyle送给大家,skr。
防不胜防,“吐槽大会”和“提词器”这两个词,就这么肆无忌惮走到一起,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这种痛心,只有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和给皇军带话的陈佩斯站到了卖国求荣统一战线可以相比。
这七个字,起码包含了四个把部分观众气上火的因素。
一是,竟然有提词器这种东西,还挺详细?
二是,竟然包括台上嘉宾和台下观众在内所有人都知道有这回事?
三是,竟然所有人都能装得像不知道。
四是,都这样了,竟然还能有人表演得那么不走心?
我看到不少熟悉综艺节目制作和脱口秀这门艺术的人都站出来了,指责这部分观众很傻很天真,并反复申述一个道理:提词器古已有之。
由此更进一步:越是成熟且成功的节目,为了确保节目效果,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提词器越是必要的存在。
就连提词器商家也要有话要说。
我们现在的大惊小怪和大呼上当,只能凸现我们对包括脱口秀在内的综艺本质的无知。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为这些刚遭受了“欺骗”又被拉过来批评教育的观众说几句。
因为从情感上,我十分理解他们为何有此愤怒——
吐槽虽然当不得真,但也不能这么作假。
这方面我有亲身经历,来自我打小就爱看的电视转播的WWE(美国职业摔跤)。
我看这个节目的心路历程,用WWE这三个字母可以概括。
What?擂台都这么能抗揍?
你看,擂台上那块要经受肘击、膝击、抱摔、背摔、雪崩式过肩摔反复检验质量的地板;四围要被三四百磅大汉来回撞击反弹和跳水式飞身扑反复试验韧性的护栏网;还有既不会迟到也不会早退为整场比赛注入灵魂的黑色折叠凳。
What?我这是在看揍人还是在追美剧?
你看,还有令人血脉偾张的BGM和嚎叫式解说,连续剧一样的剧情设计,性格夸张鲜明的出场人物,易结不易解的新仇旧恨,以及动手前展现真正吐槽技术的嘴炮环节。
这一切都把两个字推向了极致:暴力。
我大E了——
后来当我知道这是个动作专业而又危险的表演时,我的心情和得知《吐槽大会》还有提词器的观众是一样一样的:假的?怎么能这样呢?
此后再看,不免有看两个大肉块互相抹油然后争着抢着给地板打蜡的滑稽感,丢了不少紧张刺激。
说回“吐槽大会提词器”这码子事。
在我们的想象中,吐槽虽然和骂人有别,但有一些基本点还是共通的。
比如,要有攻击性。这是姿态上的要求。
再如,要有攻击点。这是打法上的强调。
最后,要有脱口而出的挥洒自如感乃至喷薄感。就像扛了一把刚灭过大火的消防栓上台,即使拧紧了水阀,观众还是能从断断续续的水滴中感受到暴风骤雨。
因为,吐槽或骂人,屈人一头的关键,就在不假思索冲决而出。这样不但显得攻击性强,火力密集,最重要的是,让吐槽或被骂对象看上去槽点俯拾皆是,抬枪一打一个眼,都不用特意瞄准。
只有自己吐痛快了,观众才能跟着痛快。这是一个朴素的常识。
总之,作为表演的吐槽,要伤害性极小,但侮辱性极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述最后一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显然,提词器的高调存在,是抵达这一目标的一大障碍。这说明表演者没有将内容内化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一段吐槽,处理到第一层,是令观众感到编剧的巧思。
处理到第二层,是令观众感受到表演的尺度。
处理到第三层,是令观众想不到编剧,想不到表演,只觉得这是他在直抒胸臆。
观众真正在意的,不是稿子由谁写就的问题,不是能否脱稿表演的问题,而是这些话有没有不吐不快的紧迫性。
这是看待被提词器冒犯和欺骗的观众反映时,需要细微分辨之处。
一概以“你不懂综艺、不懂脱口秀”论之,未免有失粗暴。
我们拿第七期范志毅vs杨鸣这一段来看。
相较杨鸣,范志毅的文本非但没有明显优势,而且在文本结构和包袱设计上,尚不如杨鸣的细腻。即便从表演上看,杨鸣也完全体现出了久经赛场的一线教练风范,节奏疾徐得当,十分稳重。放到全五季嘉宾里,也是可圈可点的。
不过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范志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范志毅胜就胜在制造了一种难得的紧张感,并释放出小剂量的危险气息。
未上台前,就通过其他嘉宾之口,侧写一个“脾气暴,会打人”的第一印象。
上了台,正面亮相,又是这么一个形体因长期踢球、训练略微走形,虽然笑眯眯但感觉随时会情绪失控的独特中年男人形象。
看他这段表演,听着他用中音厚低音沉的上海普通话说一句“骂骂醒”,提溜着裤腰带往前趟,仿佛是在看深得精髓的上海滑稽戏。
而个别地方的处理,例如那一句“周琦,你一个中锋,身体太弱了”,直有单田芳的评书遗韵。
高潮在当他再现出圈名言“脸都不要了”的时候。只见他脑袋一梗,脸色胀红,闭眼锁眉,极为恼火极其失望的情绪呼之欲出,极富感染力。远非秦昊微微一笑的“你看我还有机会吗”这种打卡式表演可比。
这段吐槽,不搞阴阳怪气,不去指东说西,不玩绵里藏刀,就是明晃晃单刀直入。吐槽的至高境界,是技近于骂。范志毅的技便是一个“训”字。
他的怒其不争,他的气急败坏,他的苦口婆心,直接把舞台变成了训练场,也变成了观众记忆中父亲酒后的饭桌、教导主任横眉冷对的办公室。
看范志毅这场表演,同看一场精彩的WWE观感相似。你被他们的表达,动作和标志性大招以及以假乱真的战斗姿态牢牢吸引。
因为他的出色演绎,连中间插播的硬广都好笑起来。
如果不是范志毅隐蔽到令人难以觉察的地步,那么我们可以断定他基本没有怎么看提词器,否则他的肢体动作很难如此挥洒自如。
而奉献这样一场值得反复观摩的演出,应该是每一个表演嘉宾的追求。
说到这里,提词器在综艺节目里的必要性已经是广泛共识,我们应当尊重。它是否应该存在早已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要说一说的是,节目组和表演嘉宾要如何利用提词器。
这个意思,之前参加过《吐槽大会》的苏醒表达得更清楚:提词器是节目组对艺人的一份帮助和诚意。怎么使用或是说有多依赖提词器,是艺人对观众的一份尊重和诚意。
他提到,艺人准备得好,台下练得熟,提词器是当提纲看,不是当稿子看。反之亦然。
由此回想起那些磕磕绊绊、对要说的内容完全不熟的糟糕表演,现在知道这还是有提词器加持的结果,这唤起的是演员念一二三四代替背台词、歌手对口型假唱的联想。
虽然这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事,但观众的愤怒就是由此而来。因为“演得好不好”和“有多依赖提词器”的负相关关系是成立的。
其实对于节目都是有脚本的、当不得真这件事,我们的观众没有天真到毫不知情、毫无防备。
相亲恋爱类节目这些年没少看吧?曾经是要靠“坐在宝马里哭”的拜金宣言搏出位,现在靠羞羞答答出个镜,转头去干洋洋洒洒叫卖化妆品的自媒体——坐在自己买的宝马里哭,它不香吗?
家庭情感调节类节目这些年没少陪着你爸妈看吧?素人长相,奇人经历。那些个山路十八弯的知音体故事,要是没有提词器看,恐怕这些横店找过来的群演很快就要迷失在跌宕起伏的复杂剧情中,语无伦次。
真真假假,不是太关心,是否奇葩和狗血更要紧。
但《吐槽大会》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还是有其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也就这帮岁数挺大嘴里没句实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违背组训”要把秘方拿出来拯救人类的不肖子孙们录的访谈节目,能比划比划。如果你把这视频给你刚拨打过抢购热线预订了二十组的二大爷看,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降压药。
当然,这种电视促销节目已经属于诈骗了。
“吐槽大会提词器引起观众反感”这回事,作为发起人的李诞,早几年就给回应过,但当时没引起什么重视:
观众虽然不承认,但其实内心总是希望台上的表演者智力是要超过自己的。
没错,虽然看大部分节目都等于是在看笑话,但《吐槽大会》的笑话,我们是刮目相看的,区别就在它有一定的智力含量。
这里岔开一下,我们看这一季《吐槽大会》,就知道这二年李诞上遍各大综艺也不光是为了赚快钱,也是在为如何办第五季进行市场调研和取经。
成果便是看上去焕然一新的改版。
找了常驻嘉宾,分了不同战队,搞了积分制,加入补刀环节,又是大乱斗,又是battle。
不断加入规则,又随意打破规则。怎么热闹怎么来,怎么好玩怎么来。
这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使它看上去成了一个每期有着明确主题的降级版《脱口秀大会》。
这主题就是主咖以及战队成员的槽点。而这些槽点又是如此单一而固定。随着站队和积分制的引入,主体人员不更换,它们又不得不一再重复。
于是,这成了对笑果文化的编剧能力考验最严峻的一季:
黄奕离了两次婚前夫进了局子马苏大嘴巴张雨绮看男人没眼光宋方金没作品秦昊娶了个大龄老婆狂上综艺挣奶粉钱易立竟的夺命提问方式阎鹤祥总也搭不到自己的搭档郭麒麟马思纯看不懂张爱玲呼兰的Rap杨笠的女拳人设再加一个勉笠组合。
来吧,每期都要围绕这些点写一个新段子。
坦白说,即便我写了十来年命题作文,还是要对每个人循环往复拿一个槽点做文章这种轮流敬酒般的形式生理性反感。
不出意外,“那么普通但那么自信”的造梗比赛还将继续进行。易立竟式刁钻提问模仿大赛还要推陈出新。
笑过之后,你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样下去,还能翻出花吗?还能出笑果吗?
发现没?这,就是一场智力的暗中比拼。而且你也不自觉参与其中。
看了几期后,当我切换到这一层视角,才拥有真正的乐趣:
我不再关心槽点是否单一和烂大街,就像看《奇葩说》也不再关心辩题是否足够创新。我关心的是,这个辩题还能从什么角度说?这个槽点还能怎么吐?这么一转换思路,你会发现其间的巧思和奇思妙想并赞叹不已,整个人恢复身心的平静。
说回来,提词器的突然出现(大众意义上)及由此暴露的一板一眼的节目制作流程,与观众对“机智过人、随机应变”的脱口秀表演的期待,不免有规则和灵动的冲突,团体意志和个性张扬的龃龉,自然就成了一组不大不小的矛盾。
这虽然有点不讲道理,也有点罔顾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但这种情绪,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分析。
最后我也要劝因为提词器着急上火的观众两句,《吐槽大会》的核心卖点是“好笑”,一切手段和道具,都为此服务。过分计较,那是跟自己的快乐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