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经典之【阴阳水火】

守拙草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5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夜读经典之【阴阳水火】

作者:端木文

清代大医邹澍先生在《本经疏证》之黄芩条中云:

盖唯下焦阴中有阳而气升,故阴恒从命门以升;

上焦阳中有阴而气化,故阳恒从膻中以降。

此句被当代明医恒伟老师赞誉为“乃唐以降,明《内经》阴阳旨之千古一人!”

诚然。善哉。

知易理者,闻之则莞尔会心也。

我们看先天八卦,上乾下坤。天地定位。是为本,为体。

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但这是自然物性,而不是生命状态。

若火只一味向上升,水一直向下降,则天地分隔,背向而驰。这样是不会产生生命的。

我们看看大自然是如何造化的: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阴阳易位,如此则天地氤氲,万物化淳。三生万物也。

这个“三”,就是这个阴阳交互的变化。是为化机,亦为“生机”。

这样就产生了后天八卦。上离下坎。离的卦象是阳中有真阴,坎的卦象是阴中有真阳。

故此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体是本体,用是功用。

人身乃一小宇宙。落在人体生命上,亦是如此的体用。

离火即心,坎水即肾。心中有真阴,肾中有真阳。

看到这一层,我们就很好懂邹澍先师所说的那段话的真义了。

落在医理上,若心火上炎,肾水下寒,心肾不交,也就是天地阴阳隔绝,是为否卦(上乾下坤,上阳下阴,上火下水之象)。人就会生病。严重的,会阳脱而亡,或阴涸而死。

如何治?浩瀚医林,有无数个好方子。仅例举一个,【封髓丹】。

近代大医石寿棠曾言,燥湿并病,治燥为先。因燥为内损,湿为外邪(外入的水气积聚)。攘外必先安内。

诚如斯言。

封髓丹仅三味药。黄柏,甘草,砂仁。

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是壮肾水之药。

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乃补土伏火之药。

砂仁乃祛湿之药。味辛性温,辛能行水,可化开并祛除中焦的湿气。又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温煦中下焦之寒也。

阴阳化合,交会中宫,通理下焦。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这亦是应了唐代大医王冰的千古医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药简力专,理法井然。真乃神方也。

难怪《医宗金鉴》有“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之赞语。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临证中体会到:

“此一方(封髓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含泪赞叹。再有口疮久治不愈者,不要再一味喝凉茶,吃清热解毒药了。你的病因本质是肾水少了(阴虚),坎水中的真阳浮越造成的虚火啊!

越是清热,越是寒燥,不仅久治不愈,而且越治越重。若再用西药抗生素激素,所谓消炎抗菌,针对表面现象一顿瞎搞。病治不好,还把身体正气再耗损掉。

这就是不明医理。不知人体与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见病治病”,肤浅无知。

仅此一病一方,中医西医在内科领域的高下立判。令人喟叹华夏先祖,民族医学之高深精微,高维智慧也。

值得一提的是,邹澍先师所言及的命门与膻中,并非穴位那么简单。

邹师是道门中人,在道家所说的命门,是指下气海(下丹田)。膻中即中气海。

那还应有个上气海吧?这又是指的哪里呢?

这些就涉及道门丹道修行的内容了。有机会下次再与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