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称名臣,又有明君,为什么一生都没能为国效力?

在我们的印象中,明君贤臣是最好的组合。只要遇到明君,贤臣就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事实上,历史上有许多贤臣和明君同在一世,却不能魏国效力的情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贾谊了。

贾谊的师爷非常牛,就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名师出高徒,高徒出牛徒孙。贾谊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21岁的时候就被汉文帝征辟,做了博士。

他进了朝廷后,就给汉文帝提出了很多建议,而且切中要害。除了著名的《过秦论》之外,还有《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作品。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贾谊引起了周勃、灌婴等重臣的嫉妒,因此他们纷纷在汉文帝说贾谊的坏话。

三人成虎,汉文帝听多了也不得不信,最终将贾谊打发到长沙王那里去做太傅。

就在被贬的路上,贾谊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也是抒发自己不被君主信任的悲苦之情。不知道是否也因为这件事,后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他二人写到同一篇传记里,那就是《屈原贾生列传》。

因此,在《滕王阁序》里,王勃也写道:“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表达了对贾谊不被重用的感叹和唏嘘。

但是,贾谊也不是一辈子都留在了长沙,汉文帝后来还曾召见过他一次。

贾谊满心欢喜,以为皇上又要重用自己。没想到汉文帝竟然问了半天鬼神的东西,问到后来甚至一点点朝着贾谊那里蹭,恨不能把耳朵贴在贾谊的嘴上。

这次见面之后,汉文帝虽然感叹贾谊依然非常有才,却也没把贾谊留在朝廷,而是打发他给自己的儿子梁怀王做太傅。

不知道贾谊去梁国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情。如果换做是我,恐怕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要毁了。

因此,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在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不禁感叹,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了几年,贾谊在陪梁怀王进京面圣的路上,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太傅,没能照顾好主子,是自己的错误,最终忧郁而死,年仅32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