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与伴|伯纳德·皮法雷蒂个展&Lisson Gallery


双峰与伴

“我认为这个在每幅画中反复出现的中心轴,就像乐谱中的尾声,预兆着必将到来的重启,”艺术家曾说道,“在我的画里,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重启的到来,而指引这个新的起点的就是这道中心轴。”
“一幅画所描述的从来都只是它本身”。
“在第二半的画布上进行这种一步一复制的动作,注定产出的是一种不完美状态。”
——艺术家伯纳德·皮法雷蒂 (Bernard Piffaretti)
副本/复制/双生
视觉探索的主线

法国著名艺术家伯纳德·皮法雷蒂 (Bernard Piffaretti) 。是同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寻求的是另一种抽象方式(有别于二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形成的定式),来剖析抽象本质的运作和概念。他也成为抽象主义安静的反叛者,自1986年来坚持了三十余年的单一系统作画,却不断在画面上以最简单的形式介绍新的视觉突破 ;
他的画与电影的联系不仅在于他的绘画一如电影也是复制品,一种副本,更是因为它是蒙太奇的产物——而这种蒙太奇不是顺叙的,不为任何时间轴向前推进。他的绘画步骤打乱了时间顺叙,让艺术家有了自己的创作自由(在这个层面上和电影人的角色有重叠,同样掌握操控作品的时间/时间性,进行剪辑和编排)。
副本/复制/双生是Piffaretti视觉探索的主线。
上海首次个展展览主题「双峰与伴」也基与此。
展览海报:
变形、神秘、
反射、解构图像
推动媒介的边界
皮法雷蒂被誉为同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潜心研究其“皮法雷蒂系统”创作方式。此次上海展出的这组丙烯画作均诠释了这一创作方式,每次开始创作时,艺术家先在画布上建立一道“中心线”,将画布垂直平分成左右两半,在画布的一边布建抽象的构图,接着在另一边重现对应图像。而皮法雷蒂对镜像的兴趣不代表他力求理想的对称画面。相反,他有意呈现出一种不精准的重象,顷刻间挑战了观者的传统感知,迫使质疑其视觉习惯。由于观者不知晓画布两边的先后顺序,无法就此判断“对错”,两边的图像便成为了各自不完美的影子。观者欲解开皮法雷蒂画面中的谜题,积极寻找左右两边的变化,由此强调了观者对该系统固有的心理和情绪回应。
展览现场:
皮法雷蒂对自己视觉语言的探索映照于林奇和威尔斯的作品中,艺术家说:“我的绘画过程像一个电影工作者处理'运动图像’一样,我视创作为一种'动态情景’”,这种动态时常可见于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均在其创作中采取了变形、神秘、反射、解构图像来推动媒介的边界,并诠释其方法的心理效果。皮法雷蒂的作品亦受到林奇和威尔斯等电影人风格式否定的影响,他们拒绝被归类为一个艺术词汇,以及过程的表现。 “峰”是皮法雷蒂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其中黑色背景的一幅双峰作品将在这次展览中呈现。艺术家补充道:“上海有个航运线路名是'双峰快线’。该结构多层面地活跃于我的创作中:重影与双生。”
(本段文字节选于展览新闻稿,由里森画廊提供)
展览现场: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它又有何独特之处?

皮法雷蒂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在于他意识到了劳森伯格的重复中凯奇式 (指约翰·凯奇) 的另一面。《Factums》或是对原创性的一种批判,但正如布兰登·约瑟夫 (BrandenJoseph) 所指出,它亦是对复制品的批判。 因为两者并不对立,而是一对互补的概念,两者互不可缺。要建立绝对优先的观念,就需要有同样极端的绝对次要的观念,即所谓的完美复制品。劳森伯格和皮法雷蒂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发现了完美复制品并不存在。无论重复的过程是多么的精密或是耗费心力,总会存在细小的差异。正是由于在任何身份概念中都有各种差异作祟,才使人产生了纯正原物和完美复制品两者是可分割的错觉。皮法雷蒂从不够完美的复制品这一角度出发,提醒人们关注他画中的这种模糊性。

当皮法雷蒂在 80 年代受到来自西蒙·韩泰 (Simon Hantaï)、丹尼尔·布伦 (Daniel Buren)等英雄人物影像登场亮相时,已有一系列艺术实践,尽管习惯与媒介不同,旨在解构整体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等时常与艺术联系的概念。有时解构的对象是艺术的物理场所 (场域特定艺术和大地艺术);有时则是装载艺术的机构 (体制性批判);还有些时候是艺术所伪装而来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摄影、挪用)。这些艺术家并不明确地说明某件艺术品的含义,而是提出了极具挑战性和究极无解的疑问:艺术作品的位置在哪里?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它又有何独特之处?

——保罗·加尔维斯 (Paul Galvez)

展出部分作品:
▲Bernard Piffaretti
Untitled, 2020
Acrylic on canvas
240 x 140 cm
94 3/8 x 55 in
© Bernard Piffaretti.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Bernard Piffaretti
Untitled, 2020
Acrylic on canvas
170 x 170 cm
66 7/8 x 66 7/8 in
© Bernard Piffaretti.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Bernard Piffaretti
Untitled, 2020
Acrylic on canvas
140 x 140 cm
55 x 55 in
© Bernard Piffaretti.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关于伯纳德·皮法雷蒂

法国艺术家伯纳德·皮法雷蒂  (Bernard Piffaretti)  致力于运用重复的方法来分析绘画的构成部分。他在1973年至1979年于法国圣艾蒂安美术学院学习艺术,并于1986年开始呈现了“皮法雷蒂体系”,确立了其线条分割法的创作方式。画板成对出现,左右画板呈现的图案几乎一模一样,被画板之间的垂直线条分开。在作品完成之时,两者之间的区别消弭于无形。不过皮法雷蒂最感兴趣的概念还是不完美图像的产生过程,两个事物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正如这位艺术家所说,“在画布另一侧一步步的重复,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图像。”皮法雷蒂体系意在告诉我们艺术形态是不能被复制的。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第二部分甚至会因为第一部分画作的复杂性而给予出人意料的留白。皮法雷蒂也提出并实践了绘画优先的艺术方式,逆转了观者对其创作思绪的先后顺序,而突出叙事自己的作品。
皮法雷蒂于1955年出生于法国圣艾蒂安,目前在巴黎生活与工作。近期个展包括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国 (2018);凯特·麦格瑞画廊,伦敦,英国 (2017);克莱姆画廊,柏林,德国 (2016); 切尔瑞与马丁画廊,洛杉矶,美国 (2015);弗兰克·埃尔巴兹画廊,巴黎,法国 (2014);圣艾蒂安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 (2009);马蒂斯博物馆,尼斯,法国 (2008) 以及Cheim & Read 画廊,纽约,美国 (2002) 等。重要群展包括:菲利普·马丁画廊,洛杉矶,美国 (2018);Gordon Robichaux,纽约,美国 (2018);施瓦本哈尔美术馆,德国 (2017);南特美术博物馆,法国 (2015);日内瓦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瑞士 (2007) 以及Kerguéhennec当代艺术中心,法国 (2005) 。

伯纳德·皮法雷蒂《双峰与伴》

展期:2021年3月13日–2021年5月29日

地点:里森画廊,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7号201室

目刻荐书
即将绝版,只剩少量现货:
扫码购买:
点击关注目刻视频号

| 更多阅读 |

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目刻艺栈,现已有优质正品艺术画册、美学、生活相关书籍600多册,且不断上新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