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经典60句,熟读牢记,处处受益
南怀瑾先生曾说:“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今日,我们摘选60句儒释道经典,若能背诵下来,必定会受益无穷。
儒家是粮店——儒家经典名言20句
1、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
大意:事事都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2、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大意: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很委婉地劝止。自己的意见表达了,父母不听从,还是恭恭敬敬,并不违抗,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大意: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却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请教,辨正自己的正误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大意: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可以的。大车小车,没有了连接辕和前面横木的销钉,还怎么能走呢?
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大意:知道所达到的目标,才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才能安稳泰然;所处泰然自若,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大意: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这个根本问题,想要处理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末节问题,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应当重视的却轻视,应当轻视的却重视,而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样的事情是从未有过的。
7、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大意: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在变动不居中做得适度;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之前先考虑好,就不会语言不畅;做事之前先准备好,就不会出现困窘;行动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内心有愧;道路预先选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9、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大意:真实无妄是天生万物的道理,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于中,不用思虑就有所得,从从容容就会符合中庸之道,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努力求得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道而执着坚守的人。
10、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
大意:没有怜悯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辞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怜悯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心中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11、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孟子》
大意:同情、怜悯之心,就是仁;羞耻与憎恶之心,就是义。
12、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孟子》
大意: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这种情感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那些事情上,便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做的事,把这种情怀推及到他肯做的那些事情上,便是义。人若是能够扩充不想害人的情感,仁就用不尽了。人若是能够扩充遵守规范的意识,义就用不尽了。
13、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大意:修养心性的方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的物质欲望不多,即便是善良之心有所丢失,丢失的也不会太多;一个人的物质欲望很多,即使是善良之心有所保存,保存的也不会太多。
1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
大意: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则无处可逃。
15、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
大意: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
16、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
大意:积德做好事的人,心地坦然,无忧无虑,事情会一天比一天顺心。弄虚作假干坏事的人,用尽心机,藏奸饰伪,处境只会越来越窘迫困难。
17、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
大意:时势要求停止就停止,时势要求行动就行动,或动或静都不违背适当的时机,这样的前景就光明灿烂。
18、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
大意:君子恭敬不苟而内心正直,行为适宜而外型端庄;做到恭敬不苟和行为适宜,就能使美德广布而不会孤立。
19、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馀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礼记》
大意:君子感到可耻的事有五件: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发表相应的意见,君子感到可耻;发表了意见却不去实行,君子感到可耻;已得到的东西又失去了,君子感到可耻;土地有余而民众不足,君子感到可耻;众人平均分东西,自己却多拿一倍,君子感到可耻。
20、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礼记》
大意:君子担心的事有三件:自己没有听过的,担心听不到;已经听到的,担心学不到;已经学到的,又担心做不到。
道家像药店——道家经典名言20句
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好的音乐反而听来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状。
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许诺的,一定会很少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一定会遭遇更多困难。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
大意: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知道得多,炫耀自己知道得多的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4、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
大意: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5、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
大意:自逞己见,反而不明事理;自以为是,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反而不见功绩;自高自大,反而不能长久。
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道德经》
大意:深知雄健刚强的道理,而守着柔顺谦和的状态,就能作为天下人所遵循的途径。
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经》
大意: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
大意:最正直的东西,好似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10、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大意:知道满足的满足,是永远的满足。
11、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大意: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1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
大意:安于天时而顺从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入怀。
13、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庄子》
大意: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的。
14、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
大意:知道上天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15、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
大意:小的迷惑会改变方向,大的迷惑会改变本性。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大意: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见识浅陋的人,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教养的束缚。
17、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庄子》
大意: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明确。
18、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
大意: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
19、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庄子》
大意:用偏见去追求公平,这样的公平绝对不是真正的公平;用人为的感应去证验外物,这样的证验绝对不是真正的证验。
20、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
大意:品行贤良却不自以为贤良的人,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佛学像百货店——佛家经典名言20句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我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应随时生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
3、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着相(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了,说得好听是着相了,不好听是着魔了。
4、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5、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7、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9、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人生,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拼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
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
10、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解读: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个假名,是偶然的暂时存在,实际上没有一个永恒的实质存在,物质世界也会要变,也会灭掉。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这些苦恼困住了。所谓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谓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个道理。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12、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13、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
1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大意: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15、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大意: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16、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大意: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17、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解读:入世间法不空,与般若(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为宝所(本谓藏珍宝之所,喻指涅槃,谓自由无碍的境界);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18、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圆觉经》
南怀瑾解读:一切众生自己迷惘,观念颠倒,所以不能灭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净。大家都在做各种功夫,都在修道,其中会遇到很多境界,而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这也是一种“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点清净的境界,便以为是悟道了,这正是大妄想。
19、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圆觉经》
南怀瑾解读: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20、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南怀瑾解读:迷而未悟的人,虽然懂得许多学理,论述时讲的头头是道,但在行为上并未做到;真正觉悟有智慧的人,则是依心力行,在修行中默默的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