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众筹黄麻织机 留住半个世纪的“浙麻”回忆
七八十年代的拱宸桥,在杭州人眼中还是“篱笆墙外面”,但是运河两岸工业兴盛,以浙江麻纺织厂为代表的大厂林立,更是拱宸桥人的骄傲,许多“城里人”都得赶来这里上班。时代变迁,大厂沉浮,如今浙麻厂房已经不再,曾经的浙麻职工宿舍——荣华里小区,40年风雨过后,也到了需要提升改造的时候。
(揭幕仪式现场来了70余位浙麻老员工)
小区经过了一年的提升改造,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5月13日上午,181名居民们众筹16750元,采购的一台黄麻织机,也正式亮相改造后的浙麻文化广场,众筹管理小组成员和浙麻老领导,共同为展柜揭幕。
(浙麻大门)
浙江麻纺织厂是浙江解放后自主新建的第一个国有企业,是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黄麻纺织厂。上世纪50年代时,一年的利税就占到了杭州财政的八分之一,鼎盛时期职工能有上万人,人人以能进到浙麻工作为荣。
(工作中的浙麻工人)
“当时拱宸桥很多地方还都是平房,是我们厂效益好,福利好,早早建起了职工宿舍。”荣华里居民、浙麻厂退休职工陈师傅回忆道。能分到荣华里的人说明多是浙麻厂的干部或是资深工人,更是骄傲了。
“现在还住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厂里的老人,几十年了,见证麻纺厂从兴盛到停产,对这里有感情了。”温州路社区党委书记徐斌介绍,荣华里24幢楼房的改造,集中解决了老旧小区常发生的屋顶漏水、空中“飞线”、车位紧张等问题。
(浙麻老职工合照)
“我们希望改造后的小区,可以住得更让人舒心。新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时尚整洁,社区文化家园能够满足居民们阅读、会友、娱乐的多种需求,地上三色线引导小区大循环,车子进出更顺畅了。” 徐斌说。
这一次改造,社区克难攻坚,将荣华里12幢旁“堵”了40年的平房拆除,打通小区消防安全“生命通道”。上个月,5幢2单元的全街首台无障碍加装电梯投入使用,13幢1单元的加梯也已经进场施工。
(荣华里5幢这栋30年的老楼新装了电梯)
小区中央原先的连廊拆除后,改建为一处浙麻文化广场,将展陈和休憩相结合。每个月小区新引进的专业物业,还会组织浙麻红盟邻聚力之荣华里市集,开展公益理发、磨刀修伞、疫苗接种、垃圾分类、平安反诈宣传等便民服务,以及日用百货、粮油等优质产品联销。
(文化长廊施工图)
生活越来越有序整洁,越来越方便幸福。荣华里,正在变回他们心中曾经的骄傲。
浙麻文化广场位于荣华里小区16幢与18幢之间,广场一侧,玻璃顶下的廊架经纬纵横,结合了麻纺织品设计,展示收集来的浙麻厂老照片,并保留了金华路原11块浙麻文化木质浮雕、镂空花窗隐雕碑牌。70岁的刘为平老人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说,“这上面是我父亲刘伟,曾经的老浙麻厂长。”
橱窗里一排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见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浙麻精神。“看到了没,70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筹建时条件很艰苦,设备是人扛肩挑,只用了10个月建成了一条生产线,可以说是举全省、全市之力建成。”
曾是浙麻总工程师的“建厂元老”王景葆,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拄着拐杖,耳朵也有点背,但人逢喜事精神好,一直笑着和好久不见的老同事打着招呼。从1949年参与筹建,直至退休,王老在浙麻一待就是43年。“我们厂历史辉煌,想想当年,真的很骄傲。”王景葆说起了浙江麻纺织厂的筹建经过。当时,杭州刚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国产的麻袋供不应求,还需要从印度进口。杭州市向中央请示后,毛主席批示:“全国尚未解放,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建厂,同意。”1950年,一座占地800亩的大型黄麻纺织厂揿下第一颗电钮,中国黄麻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麻纺织厂就此诞生。
上世纪50年代,浙麻一年的利税就占到了杭州财政的八分之一,鼎盛时期职工能有上万人,人人以能进到浙麻工作为荣。“当年的浙麻厂,宿舍、食堂、浴室、医院、婴儿室、托儿所、子弟小学和中学等一应俱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之高,在杭州市的工业企业中长期名列前茅。”浙麻子弟朱邑生老人告诉记者,当时的杭州,流传着“想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去看看浙江麻纺织厂”那句话,就生动诠释了浙麻曾经拥有的成就与辉煌。
当时的浙麻,和杭丝联 、杭一棉一道并称拱宸桥“三巨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经盛极一时的浙江麻纺织厂,由于历史包袱太重,竞争不过船小好调头的民营麻纺织厂,终于在2000年改制破产。当年宏伟的厂区仅剩的行政大楼、幼儿园等建筑已被改做它用。广场另一侧,有一座大玻璃罩子,刻有“浙麻精神”,里面放的就是居民们众筹采购的黄麻织机。机子有一人高,两米宽,已经上油做好防腐处理。
温州路社区党委书记徐斌介绍,荣华里22幢楼房的改造,除了集中解决了老旧小区常发生的屋顶漏水、空中“飞线”、车位紧张等问题,居民呼声最高的还是如何留下浙麻文化。旧改规划设计初期,拱宸桥街道和温州路社区就确定了“保留并凝练浙麻元素,重现浙麻骄傲”的主题。“我们这儿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浙麻厂的职工,有的甚至两代人都是,这次旧改我们真的很希望能把浙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厂精神传承下去。”荣华里居民钟建平、朱邑生等人找到社区,提议在小区的浙麻文化长廊中放上一台麻纺织机,打造一个精神象征。“原本社区还担心旧改经费不足,谁知这群老浙麻人们,继续发扬着'自力更生’的浙麻精神,要众筹经费。”徐斌说。
最后181人参与众筹,收到众筹款16750元。徐斌表示,众筹款用于购买、安装该黄麻织机外,剩余款项将用于日后机器的维护保养,所有收支明细均有众筹管理小组定期公布。
为了找到这样一台能代表浙麻精神的老式黄麻织机,筹备组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一带老早就没有做麻袋的,也找不到老浙麻厂原先的机器,橱窗里展示的这台机器,也是从河南辗转运回来的。”
站在橱窗前,今年66岁的林高潮老人唏嘘了半天。“这台机器叫90型黄麻织机,专门用来织麻袋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浙麻鼎盛的时候,我们厂有700台左右的90型织机,每天生产的麻袋有22万只,当时浙麻的麻袋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2000年浙麻改制破产之前,林高潮担任的是分厂厂长。时代变迁,大厂沉浮,如今浙麻厂房早已经不再,好在20多年风雨过后,浙麻记忆终于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