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生活讲原则、游戏如顽童
育邻梦
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非团结不能生存的、具备高等级智慧的族群,人类所有生存活动都具有社交群体性,生活中每个都需要获得外部帮助才能实现幸福生活、同时也只有在为同伴提供帮助的活动中才能换取社会价值回报,幼年需要被抚育、老年需要被奉养是人类社会族群最基本的相生相养之道。因此,无论人类社会分工协作方式如何变迁,有一种协作关系始终如一,那就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唯一伴随每个人生命全程,唯一不以个人情感意志为转移、唯一建立在生理基因遗传基础之上的终身血缘关系。亲子关系还是人类社会一切分工协作形态的基础,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比人类文明史更久远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也称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实现代际进化传承的基础,是近现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始祖。家庭教育虽然历史久远、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传承的基础,但是家庭教育却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指导思想或通行于世的行为准则。那么,是不是说家庭教育就没有相对的规律可循呢?
NO!家庭教育虽然因为家庭组织形态各异、所能调度的社会资源参差不齐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有章可循的,比如:
家庭教育就是成长习惯教育
一、生活讲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活在人类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特定的社会行为准则,才能在同伴的帮助下实现幸福生活、在帮助同伴的活动中呈现个体生命价值。但是,人类社会文明并不会随着生理基因实现自然遗传。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在出生之后通过观察、模仿、实践逐步掌握适应人类社会群居生活的行为准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每个人的人格品性绝大部分是在童年生活中养成的,孩子童年和什么样的家长一起生活,他们成年之后大概率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家庭教育“天花板”效应。所以,作为孩子生命旅程中的第一任导师,家长应该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榜样。试想,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都不讲原则、不守规矩,那么他们教养出来的孩子又会怎么样呢?
二、游戏如顽童
游戏是童年成长旅程中的核心,是每个孩子认知、链接、融入社会生活的纽带。有人说,一个不会玩的孩子比不会读书的孩子更可怕,会玩的孩子将来更优秀!的确,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玩儿,那么他将只能接受被安排、无法形成有主见的系统性思维、更不可能成为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积极组织者或领导者。但是,每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知道怎么玩儿,他们必须经历被引导之后才能掌握如何玩儿的技巧。所以,人类教育活动的通常程序为言行示范—>实践引导—>鼓励实践—>拜其为师。
真人+真实情景下的游戏活动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交协同能力。但是,城镇化、优生优育、精细化教育实施之后,孩子们学习成长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孩子带小伙伴一起成长的游戏场景越来越少。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适度调整自己的角色,要在监督孩子学习成长的管理者之上增加一项游戏陪伴,也就是说作为家长您可得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游戏时间就得像孩子一样......
教育不是老师教什么孩子就会学到什么,而是老师怎么做孩子就会模仿什么。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最普遍的教育,也是唯一不存在统一实施方案和考评标准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该与不该、没有成功或者失败,但是家庭教育一定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教有教性、玩有玩样,一定要教必严、玩必顽。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