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蘧、琚三姓之源流

劇、蘧、琚三姓之源流

                                    作者:李沣

公元前690年,齐灭纪,将纪地改曰“劇”,原纪国的地盘成了齐国的劇邑。

一、氏的产生和面临的危境

《世本》载:“劇氏,齐大夫食采于劇,因地为氏。”从此有了劇氏,而这位食采于劇的齐大夫,也就成了劇氏的始祖。

这位齐大夫姓甚名谁?史无载。我在《对劇姓之源的探讨》

一文中,根据齐桓公治国理政安邦集团中的人物特性和分工情况,推断这位食邑于劇的齐大夫很可能是隰朋。又根据齐桓公晚年,未听从辅佐桓公称霸的大政治家、治国能手,亦即建制派首领管仲、鲍子牙的用人主张,即重用有政治胸怀、政治谋略、政治手腕的贤臣隰朋,远离后宫奸诈之臣易牙、竖刁。但齐桓公如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说的:桓公“或以竖刁、易牙为相,二人也,朋党群兽。”而晚年的齐桓公真的用了这二人为相,把治国安邦大权交给了无任何政治经验,只有后宫权术和政治野心的易牙和竖刁二人。由此,齐桓公自掘坟墓,病危时,易牙、竖刁趁机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夺取了齐桓公的大权,实现了宫廷政变。在“五子争立”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争夺有利于自己的权力。尽管齐桓公已奄奄一息,他们仍把他关起来不准任何人接近,不用说给治病,就连水也不给喝饭也不给吃,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易牙先是奉卫长姬作乱,杀死群吏,立公子无亏为君。后公子昭又联合曹、卫、邾伐齐,杀死无亏立公子昭。这时的齐国政治完全被后宫操作,管仲、隰朋、鲍子牙的党徒及后人,已完全被边缘化,甚至于惨遭追杀或迫害。如清人马驌《绎史》注曰:管仲对桓公言:“'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开方也。’桓公不听,使三子专权,又多内嬖,卒起五子之争,以至弑夺相寻者四十余年。”

(1)齐国政治版图大乱、大变、大改组,管仲、隰朋等贤臣、功臣的党徒和后裔,在“杀死群吏”的白色恐怖下,或销声匿迹,或被剥夺封邑。如齐懿公继位后,尽夺邴氏之田,掘邴原尸而刖之,又恨管仲,削其封邑。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隰朋党徒及后人,即剧氏族人,逃离齐国或曰迁往外地,就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当然,政治关系错综复杂,齐桓公死后,如《史记·管晏列传》载:鲍叔牙“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史书也载,齐桓公死后100多年,如公元前545年,田氏联合鲍氏、栾氏、高氏共灭执掌国政的庆氏;公元前532年田氏又与鲍氏灭掉专权的栾氏、高氏。说明鲍氏在田氏代齐前,还一直活跃在齐的政治前台。但从齐桓公死后,史书上再也没有管氏、隰(劇)氏的身影,可以说管、隰(劇)二氏随着齐国的政治动乱,彻底从齐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这间接证明了隰氏即劇氏族人,逃离或者是迁出了齐国。

劇氏族人,由于齐灭纪的背景,不光是隰朋后裔,肯定还掺杂众多的原纪国族人。

二、氏族人的迁徙

剧氏族人在齐桓公死后,在齐国内乱之后,外迁何处?我在

《对剧姓之源的探讨》一文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在这种大背景下,隰朋子孙及剧地之民,都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已为齐国所不容,只有外逃避难一条路。

剧姓之人外逃,有两个去处,一是莒国,二是卫国。《史记·楚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

襄公专权时,桓公(小白)及师鲍叔牙、隰朋,就在莒国避难。但莒国离齐国太近,不是避难的理想地。因此,剧姓之人很可能逃到了卫国。剧姓之人之所以逃到卫国,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除桓公为卫姬之子外,还有卫与古纪国的诸多历史联系。

卫都朝歌,即淇县,这里淇水、淇县、牧野、朝歌以及楚丘,与古己国祖先伯益、夷羿有关;而周时的伯懋父,也与古己国地有关,“《沫司徒疑簋》是说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封康叔于卫,而沫地(牧野、朝歌、故殷墟)的司徒疑前来协助。┄┄因此,沫伯疑、伯懋父与牟夷,与寿光地都有着古老的历史联系。”另外,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卫,齐桓公伐狄救卫,并将卫的部分臣民迁于楚丘,使卫摆脱了狄人的威胁。有鉴这些历史的联系,隰朋后裔及剧地之民,很可能逃到了卫国避以难。剧的远祖剧辛是赵国人,而战国时的赵国与春秋卫国相连。

对上述说法再做如下补充修正;

在齐桓公称霸中原时,齐国是卫国的保护国,如《史记》载:“(卫)戴公申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翟(狄),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毁为卫君,是为文公。文公以乱故奔齐,齐人入之。”

齐、卫也是婚姻国。除齐桓公母是卫国人外,齐桓公如妇人的六位爱妾中,长卫姬、少卫姬也都是卫国人。另外,卫国君仁义善良,宽以待人。《史记·卫世家》:“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

齐国和卫国有诸多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又是在管仲、隰朋辅佐齐桓公时形成的。因此齐国大乱后,管仲、隰朋党徒及后人(剧姓之人),迁往卫国避难,就具有必然性。

隰朋后裔西迁的另一去处就是晋国。齐国大行(类似今天的外交部长)隰朋与晋国友好,并对晋多有帮助。

《左传》僖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卒,三公子之徒作乱,“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是说在晋国内乱时,齐桓公派隰朋与秦协商,共立夷吾为晋君,是为惠公。

《左传》僖公十年(前650年)“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隰朋立晋侯。”是说周王室的卿士忌父、大夫王子党一起与齐大夫隰朋相会磋商,正式立夷吾为晋侯。

《左传》僖公十二年(前648年)冬,“齐侯使管夷吾(管仲)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之礼享管仲。”因晋为救周王室,曾伐戎,使戎与周、晋不和。管仲出面协调周和戎的关系,隰朋出面协调了戎和晋的关系,为此周王“以上卿之礼享管仲。”当然晋国对隰朋也感激不尽。

上述历史说明,隰朋对晋国有恩德。隰朋后人有难后迁往晋国会顺利无阻。

三、卫晋的疆域及其变更

卫,《史记·卫世家》曰:“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春秋卫国都朝歌,卫地含今淇县、滑县、濮阳、黎阳等地。

晋,唐后,初都山西太原北唐城,后迁绛(翼城县 ),又迁曲沃。春秋之世晋又向西、向东扩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宣公十一年(前598年)、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晋数败狄。“赤狄、长狄被灭,晋迅速向东拓进,自晋东南至于冀南、豫北,大片狄土及为狄所攘夺的邢、卫故地,如河内、朝歌、邯郸、等,皆为晋邑。”(2)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氏联合起来灭掉专权的晋知氏,“尽并其地”,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左传》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公元前376年,“  魏武侯、韩衰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卫国北部的晋地邯郸为赵氏所得,从此诞生了赵国。

四、关于卫、赵的、蘧、璩氏                                                                                                                                                                                                                                                                                                                                                                                                                                                                                                                                                                                                                                                                                                

1、关于劇氏

(宋)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劇,齐大夫食采于劇,因氏焉。燕有劇辛,汉有劇孟。皇朝大理卿劇可久,字尚贤,范阳人,有传。又太常劇元吉。”(3)王力平点校注:“剧,四库本原注:音极。”

2、关于蘧氏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卫大夫蘧瑗,字伯玉,之后汉有大行令蘧正,望出黎阳。”

(明)陈士元《姓觹》载:“蘧,音同上姓(渠)。《姓源》云卫大夫蘧瑗之后。《路史》云邾子蘧蒢之后。《千家姓》云汲郡族。《左传》宋有蘧富猎,《汉书》有蘧政,《南史》有蘧法生。

3、关于璩氏

《通志·氏族略》:“唐神功登科璩抱朴,望出豫章。宋登科璩秉、璩重,并岳州人。”

陈士元《姓觹》载:“璩,音同上(蘧)。《千家姓》云豫章族。”

4、敦煌(唐)文书的记载:

敦煌石室存《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中有:“黎阳郡卫州二姓:蘧、桑。”

《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斯坦因敦煌文书第二零五二号)中卫州条下载:“卫州黎阳郡出五姓:璩、桑、卫、析、猗。”

唐贞观(太宗李世民)八年为公元634年。《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其年代在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贾至撰《百家类列》之后,在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林宝等撰《元和姓纂》之前。

这两条史料表明,蘧、璩同为卫州大姓。卫州,古殷都,即史上的朝歌、牧野、汲郡,春秋战国时的卫国地。《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中有“蘧”无“璩”,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中,有“璩”无“蘧”,因此卫州黎阳的“璩”、“蘧”,很可能是同一姓的异写。

5、对春秋时卫地的劇、蘧、璩三字的理解

春秋时,古卫国地有劇、蘧、璩三大姓,这三姓是同一姓氏的分化或是同字异体呢?还是三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的姓氏?这个问题需要从古文字学有角度进行考释。

劇、蘧、璩,是形声字,也是同源字。劇、蘧、璩的声符都是“豦”,劇、蘧、璩,都是在声符“豦”字上加了不同的偏旁(意符),因此劇、蘧、璩是同源、同音字。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说:“古文字的考释实践表明,字音在字的构造和演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字的构造和演变,许多情况下都是以声音为枢纽来进行的。”(4)经学家王念孙曰:“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音同音近的字,往往义同。劇、蘧、璩,音相同,形同源,其义必含有历史的内在联系。

何为“豦”?《说文》以为从豕虎,谓“豕虎之斗不解也。”此说不确。甲骨文里有类似“豦”的字,徐仲舒先生曰:“象兽张口露齿之形,所指何兽不明。”(5)陈初生先生对许慎“从豕虎”,说“非”,并说“豦”字,“金文作,当是兽之象形。”(6) “豦”字是小篆体,与甲、金文中的“豦”的初文形变很大。如赵诚先生说的:“由于许慎所收大多为春秋、战国文字,不可避免地会根据论讹变的小篆形体立说,自然有不少讹误。”(7)《辞源》:“豦,兽名,玃类,大如犬,似猕猴,黄黑色,能举石掷人。”

《尔雅·释兽》:“豦,迅头。”郭璞注:“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鬛,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人。貜类也。豦,音据。”豦,亦名“迅头”,迅,就是疾、快。

《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郝懿行疏:“惟能举石擿人,故经曰善投。亦因名举父。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

文献说明,豦,兽名,脑袋好动,能举石打人,属貜(也写为玃)类,而玃类即猿。总之,与豕虎无关。

齐灭纪,纪地改曰“劇”。齐大夫食采于劇,卫大夫蘧瑗,燕将劇辛赵国人,因此文献中的这些劇、蘧姓之人,都是春秋或战国时人。汉字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演变过程,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为小篆。……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时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8)春秋或战国时的劇、蘧、璩氏之人所用的标志姓氏的字到底如何写法?这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因为从目前所看到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典中,均无劇、蘧、璩这三个字。与这三字相类而声同的字,只有“遽”字。

《辞源》遽,音jù,疾、速、窘迫、畏惧之意。《国语·吴语》:“吴晋争强未成,边遽乃至。”“遽”通“竟”,强也。《墙盘》:“乙公遽”,杜预注:“竟,遽也。”“遽”,犹“竟爽”,刚强爽明之意。

因此,劇与遽,音同义近。《辞海》云:“劇”的本字是“勮”。而“勮”是力的偏旁,意强也,这与“遽”字的本义相符。

“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最常见的是增加偏旁。”(9)劇、蘧、璩,都是对声符“豦”加了偏旁(或形旁)。“为形声字选择形旁时,如果对文字的所指的事或物有不同的着眼点,所选择的形旁就会不一样。这也是造成形旁代换现象的一个原因。”(10)劇(勮)的偏旁是“力”,突出强、疾、猛的内涵;蘧,加草头,是植物,蘧麦,但《本草》谓之瞿麦,又名巨麦、句麦,因此蘧、瞿、巨、句通假,音同意同;璩,玉名。总之,劇、蘧、璩是同源字、同声字。

劇、蘧、璩,形、音都一致。陈槃先生曰:“姓之字,金文与旧籍所载往往不同,是亦重音不重形之一例。”还说:“不惟金文字异,既旧籍亦往往互岐。如秦系'嬴’姓,字或作'盈’,或作'偃’。嬴与偃已同祖,则六国偃姓与秦国嬴姓亦同祖矣。”(11)张澍在《姓氏寻源》中也列举音同而形变之姓为同祖,如说:恭即共也。引《世族谱》“文王侵恭者即共伯国”,说讳者将共改为恭。又引《路史》云:太公望吕侯之后有共氏、龚氏。《姓谱》云:龚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因此,共、恭、龚,同祖同宗,本为一姓,后因故改为异体字。

6、劇、蘧、璩的源和流

劇氏之源,是齐大夫食采于劇。这事发生在齐桓公时代,即公元前685至643年间;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五子争位,隰朋后的剧姓之人西迁卫、晋,因某种原因,有的剧姓之人将“剧”改为“蘧”或“璩”。蘧姓的代表人物是卫国大夫蘧瑗,字伯玉,是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的三朝元老,是子孔子的好友。

根据文献记载,卫州蘧瑗与剧姓始祖隰朋的关系,大致如下:
《世本八种》秦嘉谟辑本第384页载:“隰朋谥成子。”

《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第44页载:“成子常生襄子班,班生庄子伯。”

360百科“蘧瑗”条目载:“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无咎,谥庄子。”

蘧伯玉的父亲是庄子,而庄子是成子(隰朋)的孙。因此蘧伯玉就是隰朋的重孙。从年代上考察,隰朋死在公元前643年,蘧伯玉生在公元前585年左右,中间距60多年,因此说蘧伯玉是隰朋之重孙很有可能。

劇氏族人西迁后,其落脚地一是卫州黎阳,古卫国地,这一支的始祖为蘧伯玉。一支落脚在战国时为赵国,其后人有劇辛。大概在后汉时,由于中原动乱,“洛阳倾复,中州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些蘧(璩)族人南迁到长江流域。《通志·氏族略》:“唐神功登科璩抱朴,望出豫章。”陈士元《姓觹》载:“璩,音同上(蘧)。《千家姓》云豫章族。”

豫章有南迁剧(或蘧、璩)氏,因此也有剧县,如王献唐先生曰:“异世迁徙,氏名随之,更以原有之氏名名其新迁之地。”(12)《三国志·吴书》载:“八年,(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会稽,程普讨乐安(鄱阳郡乐安县),太史慈领海昏(豫章郡),韩当、周泰、吕蒙等守剧县令长。”对剧县的“剧”,胡三省释为形容词艰也、甚也,剧县即山越之要地。但通读全文,各将领讨伐或坚守的鄱阳、会稽、乐安、海昏,都是豫章的地名,因此“剧县”很可能也是地名。豫章剧县,剧(蘧、璩)氏南迁后“以原有之氏名名其新迁之地”。

(0)

相关推荐

  • 始祖王子成父至王翦世系

    "尝考交(蛟)川王氏,本闽赤岸世族,其先系出黄帝,封于古木,为古木氏,后佐禹治水有功,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赐姓王氏:厥后世居山西太原府,由汉及晋代有名人,西汉时山阴导公从子鉴生羲之仕穆帝 ...

  • 小心那些对自己狠的人!

    管仲死前和齐桓公交代后事.他说,易牙和竖刁这两个人不能用,因为他们靠杀自己的孩子和损伤自己的身体来讨好齐桓公. 一开始齐桓公还不明白,管仲就说对齐桓公说:"你想啊,虎毒不食子,连自己的孩子和 ...

  • 齐桓公给管仲的三权都是什么?

    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在齐桓公请求管仲帮助治理齐国的时候,管仲向齐桓公要了三权,有谁知道都是哪三权?具体叫什么? 秦时明月 2005-06-25 09:58:13  三权:即贵为 ...

  •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到底是哪三姓,看完还真长了不少学问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俗语,比如很多人一定都在家里都听过长辈常说过:"一家不容三姓".那么这句俗语说的三姓究竟是哪三姓呢? ...

  • 三姓不共室 | 年轻夫妻买自住商品房,千万不可超过 60 平

    上贴说到: 有形称形,无形称象. 这是华夏人对事物的辨识和分类,现代文的形象,就没有这些意思了. 宇宙万物,皆由时间和空间构成. 无形的力量,生成了有形的物体.比如,有了自然的风雨雷电,万物才能孕育, ...

  • 老祖宗的告诫:“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说得很有道理

    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关于生活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生活的智慧,都藏在一些俗语或者谚语当中. 关于家庭生活,有这么一句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这是来自老祖宗的告 ...

  •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是什么意思?涨知识了

    要谈到我国的俗语称呼,总会有各自的一番理解和感悟,比如俗话说的"五人三姓某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其实也是说明了世俗界的人对于数理和姓氏的判断,古代的一些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现 ...

  • 望氏初姓世系源流年表

    望氏初姓世系源流年表:  老望: 依据史传[山海经][中华史表][三皇五帝年表]及[公元,即公历纪年法]推定. 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9684----公元前4564年): 创世大神盘古氏---天皇氏望获 ...

  • “一家不能容三姓人,不然倒大霉”,指哪三姓,为什么

    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多做了解,很多生活中的琐事,其实都在老祖宗那里都经过了很多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对以往的生活经验不能熟练运用,那么自然就会变得在生活中笨手笨脚,以至于本该 ...

  • 《东门头》05——风雨沧桑“三姓路”

    作者:白沙余挺400 多年前,"三姓路"这条街就在那儿了.看明代<福安县志·县城图>的东门地段就知道,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东街和西街就已经是福安城内最大的街道. ...

  • 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说的是什么?有道理吗?

    导语:俗语: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过渡,说的是什么?有道理吗? 古人是如何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承下来的?文人学士用笔墨纸砚,将自己的学识书写下来,流传于世,而农村百姓,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写不出传 ...

  • 庞德和马超,也是多次叛主投降,为何却没有“三姓家奴”的称号

    庞德投降曹操算不得污点,庞德是跟随大众一起投降的,如果他主公都投降了,他跟着投降也没啥好黑的(比如跟着刘璋投降的黄权).主公投降后他无非就是3个选项.跟着主公投降:带领余部誓死抵抗:弃官.而且以汉末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