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地间生存,这就是天地与万物的差别。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一,虽曰是万类中的灵长类,但也还是万物之一,而不是天地。既有这种根本的差别,在生存的长久上,当然也有差别。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如果想求天地一样的长久,就是违背自然规律。这本身就是不合乎道的思想。天地的长久,也不是因为它的无心于生物,而只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自然物,自然物的寿命,各有不同,如天地这样长久的自然物,在宇宙中还有许多,人类怎能与它们相比?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明太祖注:後其身者,俭素绝奢。身失者,劳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於济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丰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乐也。非以其无私,所以为此而成其己道也,非私者何?

从皇帝的角度看,后其身、外其身则有相当的实际价值。皇帝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存在,自身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治道?但要身存,就要注意不要过分地劳心劳身,这就是明太祖所理解的外其身后其身。这种外其身后其身,从表面上看,是无私的,但最终则是私,明太祖十分清楚这一点。看了明太祖的解释,再看唐玄宗、宋徽宗的解释,就觉得唐宋二帝的解释有些空谈的味道。清世祖讲什么后己而先人,薄己而厚人,也是这一类的空谈。皇帝能后己而先人、薄己而先人吗?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皇帝考虑的是帝位的稳固,是自身生命的长久,若真象这里所说的后己而先人、薄己而厚人,他马上就会沦为阶下囚。明太祖解释老子,可以说是凭着自己的直感,而不是依据书本上的说教,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唐玄宗、宋徽宗、清世祖,都免不了书本知识的束缚。明太祖的皇帝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所以他的思路比托先人之福而当上皇帝的人要高明一些。

(0)

相关推荐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所说的道本来不是物,但要谈说它,就不能不在语言中把它称作一个物,这就使得非物的道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了一种物.除了根本不说它,只要 ...

  • 第10章庄子天道和人道以及人与天为一思想观点

    庄子在多篇文章中,提出天道.人道以及人"与天为一"的思想观点 一,何为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庄子在<在宥>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何为天道?人道?庄子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前面所说的自谦孤寡之类,到这里就有了一个总结,即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谦卑孤寡,都是反与弱.既是反,则不是真实的,即实强而反之若弱,实尊而反之若卑.反与弱是联系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章

    第十章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明太祖注:三十辐共一毂,是古时造车之法,每一轮以三十辐攒一毂,方成一轮,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2

    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迭嶂,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沌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沉澄渊,镜中之睹实象, ...

  •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要论

    陈红兵 摘要:儒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存在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生态价值观."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实践观三方面.儒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明太祖注:国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09. 茫茫大士癞头和尚究竟影射谁?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这首定场诗,都知道是写癞头和尚的,今天我们就单独说说茫茫大士,也就是癞头和尚的秘密. 初看这首诗,觉得前后有些矛盾. 前两句描述癞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唐玄宗在这里强调了越分.远分.守分的问题.关于分,是唐玄宗最为重视的概念.所谓的分,就是人的名分所限定的本分.不同的人,在一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名分或本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是深而不可见之意.道非物,但万物之中无不有道.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显与奥的关系.人们认识道,也是由显到奥.但认识到道之后,又有两种态度,即老子所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就是以谦德对待其他国家.这是很难做到,所以老子才特意提出,要治大国者注意.大国人多物力强,往往不自觉地就有了盛气凌人的心态,这就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明太祖注:大道若愚,似乎真愚,若言我真大道,吾道久矣.又云其细,务要守道坚,造化精. 道超乎万物,故为最大者.最大者无形无象,不能用自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帝王的谦下,是其进行统治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让众人归往,最后还是众人在下,帝王在上.老子说得很明白,&q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