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科威特国(阿拉伯语:دولة الكويت‎,英语:The State of Kuwait),通称科威特(阿拉伯语:الكويت‎),是一个位于西亚地区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岸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南部与沙特阿拉伯、北部与伊拉克分别接壤,东濒波斯湾,同伊朗隔海相望,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科威特国绝大部分地区是沙漠,蕴藏着丰富的石油。面积17818平方公里。人口 169万(1985),主要是阿拉伯人。科威特籍人约占40%,外国侨民约占60%。居民9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约70%以上属逊尼派。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公元7世纪时科威特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后科威特属奥斯曼帝国。1899年起科威特沦为英国殖民地,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

1、早期历史

古代科威特地区与巴比伦和希腊有过交往。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马其顿王的舰队东征后由印度洋经波斯湾回国,在科威特城的西岸建筑了一些小城堡,这就是最初的科威特。

公元前3世纪初,亚历山大大帝的舰队曾驶抵此地。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许多阿拉伯游牧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往两河流域的途中曾在此逗留,其中伊雅德部落在卡济麦还建立了城堡。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科威特作为帝国的一部分一度繁荣,成为波斯湾的一个贸易港口和造船中心。科威特城又是其重要港口。

2、建立科威特酋长国

“科威特”这个地名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当时控制科威特一带的哈立德部落建立了一座小小的要塞。

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迁移到科威特。

1756年,萨巴赫家族的族长萨巴赫·本·贾比尔被推选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建立科威特酋长国。科威特酋长国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实际上仍保持独立。

3、被侵略时期

1822年,英国总督从巴士拉迁至科威特。

1871年,科威特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

1899年,英国迫使科威特埃米尔穆巴拉克·本·萨巴赫(1896~1915在位)签订了《科英协定》。在该协定中,科威特埃米尔保证,不把国家的任何部分租给或让给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或臣民;未经英国同意,不允许任何外国的代表驻在他的国家。英国则承认科威特是一个内政独立的国家,保护其不受侵略,并向其提供财政援助。实际上,科威特已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

1913年,英国和土耳其签订了《海湾协定》,其中规定:“科威特在奥斯曼政府的主权范围之内,但政府不以任何方式干涉其事务,亦不派兵到那里去”;奥斯曼帝国承认科威特是在英国保护下的独立国。

1938年科威特发现石油,1946年开始开采。日益繁荣的石油经济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首都科威特城也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科威特城已初步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

1939年,科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威特人民展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954年,科成立了以酋长阿卜杜拉·萨巴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

1960年初,英国宣布承认科威特的自治权,把司法权和货币管理权交给科威特埃米尔。同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科威特是5个创始成员国之一。

4、独立时期

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成立了科威特国,并正式将科威特城定为首都。英国又被迫废除1899年的《科英协定》,承认科威特独立。

1961年7月1日,英国利用一些阿拉伯国家(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在科威特主权问题上的分歧,以"保护"其独立为名,派兵在科威特登陆。同月20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布接纳科威特,并要求英国撤军。9月11日,由埃及、约旦、苏丹、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组成的阿拉伯保安部队抵达科威特,以取代英国军队。英军于9月19日开始撤离科威特。

1962年1月,科威特召开国家制宪会议,同年11月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元首只能由萨巴赫家族的后代继承。

1963年1月,科威特选出第一届国会。现任国家元首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于1977年即位,为科威特的第13任统治者。

1963年5月,科威特加入联合国。

5、海湾战争

在1980年到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获利后偿还债务。但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伊拉克指责科威特借两伊战争的机会在伊拉克境内建立军事基地。伊拉克声明,它作为其它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缓冲地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做了一个贡献,因此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应该免除伊拉克的战争贷款。伊拉克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企图占据科威特。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石油问题宣告破裂。

1990年8月2日,科威特被伊拉克出兵侵吞,并由此而引发了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5时30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经过约14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7时,伊拉克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伊拉克占领了科威特全境。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20万人,坦克2,000余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0年8月2日下午8时,美国发动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的“沙漠盾牌行动”防御行动。以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和独立号航空母舰为首的两支美国海军舰队进入战斗地区。最后美军在当地的驻军达50万人。

1990年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14票赞成,0票反对(也门未出席),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660号决议。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1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以及1个授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议(678号)。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1991年1月15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

1990年8月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同时,停止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1990年8月3日,阿拉伯联盟发表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并要求伊拉克撤兵。阿拉伯联盟的决议还要求在阿拉伯内部解决这场冲突,并警告外部干涉。

1990年8月4日,美国决定向海湾派遣部队。

1990年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对伊拉克施加经济制裁。8月7日,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美军第82空降师的1个旅约2300人作为先头部队乘飞机从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飞,前往沙特。

1990年8月7日,美国军队开赴沙特阿拉伯。

1990年11月,各加盟国共同决议,要求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则将采取武力措施。

1990年11月29日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其中设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为1991年1月15日,并授权“以一切必要手段执行第660号决议”--一种授权动武的外交语言。

1991年1月12日,美国国会授权军队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后不久联盟的其它国家也授权它们的军队。

1991年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海湾战争爆发。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

1991年2月,多国部队逐渐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消灭了伊拉克在科威特的驻军。

1991年2月15日,伊拉克宣布愿意接受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有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

1991年2月19日,苏联提出四条和平建议,萨达姆表示同意。

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1991年2月28日,各方达成停战协议,海湾战争结束。

6、科威特复国

1991年3月6日,海湾战争结束,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等政府官员返回科威特本土。

1991年3月10日,“告别沙漠行动”开始,美军从波斯湾撤离54万军队。

2006年1月29日,科威特国会无异议通过首相萨巴赫出任埃米尔案。6月29日,国民议会大选投票正式举行,科威特女性有史以来首次行使选举和被选举权。

(0)

相关推荐

  • 暴恐建国——现代恐怖主义的鼻祖以色列(第二部分)

    全文共8000字,系统阐述印巴分治的由来,以及以色列如何暴恐建国的.这是第二部分. (一)反犹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 (二)分而治之,搅屎总棍埋祸根 (三)巴勒斯坦,英国的战略楔子 (四)局势失控,英国 ...

  •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战争的原因】海湾危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0年海湾危机是"冷战后时期的首次国际危机".海湾,亦称波斯湾,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与伊朗平原之间.海湾地区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是世界上石油蕴藏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 ...

  • 关于科威特的几十个冷知识,您知道几个?美女在高温下生活

    关于科威特的几十个冷知识,您知道几个?美女在高温下生活

  • 科威特——一半海水,一半沙漠

    说起去中东去旅游,不少国内的人第一选择是迪拜,然后才是伊朗,沙特这些国家,而科威特基本是极少数人的选择. 而近期科威特再次进入大众的眼中,原因既然是当地中午最高温居然达到73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度左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50(3)耶路撒冷前线

    第三节 阿卜杜.卡迪尔.侯赛尼:耶路撒冷前线 这节的标题我倒觉得应该叫<联合国181号决议>似乎更合适些. 上节说到联合国对巴勒斯坦问题(分治建国)投票表决,耶路撒冷人焦急地等在收音机旁收 ...

  • 纳米比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纳米比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Namibia),简称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国土面积824,269平方公里,居非洲第 ...

  • 科摩罗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科摩罗联盟(法语:Union des Comores:阿拉伯语:الاتّحاد القمريّ‎ ),被称月亮之国.香料之国,是非洲一个位于印度洋上的西部岛国,位于非洲东侧莫桑比克海峡北端入口处,由 ...

  • 斯威士兰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斯威士兰王国(英语:The Kingdom of Swaziland),简称斯威士兰(台译史瓦济兰).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北.西.南三面为南非所环抱,东与莫桑比克为邻.国土总面积17363平方公里 ...

  • 莱索托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莱索托王国(英语:Kingdom of Lesotho,意为"说索托语的人们"),简称莱索托,原名巴苏陀兰,位于非洲东南部,地处南非高原东缘德拉肯斯山西坡,为内陆国家,因其国土完全 ...

  • 马拉维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马拉维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是个内陆国家,地形狭长,处于南纬9.8至17.5°,东经33至36°之间.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南与莫桑比克交界 ...

  • 安哥拉历史发展阶段简介,你了解这段历史吗?

    安哥拉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Angola),简称安哥拉,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非洲西南部,南纬5-18度,东经11-24度,北面是刚果共和国,东与赞比亚接壤,南邻纳米比亚,东北部与 ...

  • 赞比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你了解过吗?

    赞比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ambia)是非洲中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北靠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邻坦桑尼亚,东面和马拉维接壤,东南和莫桑比克相连,南接津巴布韦.博茨 ...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mocrática de São Tomé e Príncipe).简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位于非洲中西侧几内亚湾东南部的岛国,东距非洲大 ...

  • 赤道几内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赤道几内亚(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由大陆上的木尼河地区和几内亚湾内的比奥科.安诺本.科里斯科等岛屿组成.西临大西洋,北邻喀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