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碛口古镇(二)

游碛口古镇(二)

王俊英

如果说古镇精巧的结构具有层次感,那么黄河的气势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动态感。我们到了古渡口黄河边上,一下子惊呼于母亲河的气势,眼里是九曲黄河,脚下是千年古渡,这就是晋商发祥地之一。原来五行八作什么都有,说书场、当铺、镖局、钱庄、牙行、烟馆、赌场,现在什么都找不到了,只有弹三弦这么一点点历史遗存了。我们来到古渡口最繁华的地方黄河边上,古镇人罩着白毛巾,腰间系着红腰带,穿着白羊皮坎肩,牵着骆驼铃铛叮当作响,赶着毛驴拉着花轿,还播放着唢呐声声,还有黄河码头管理汽艇的脚夫。被岁月浸染的古镇人,成为碛口最美的风景,大抵是靠水吃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罢了。在眼花缭乱中,我们不知体验哪一种娱乐,男士们最后做出决定,大家到黄河坐汽艇,我们试图与渡口管理人搭话,一位老者已经送过来衣服,大家笨拙地穿上橘红色救生衣,泛舟黄河。然而对我似乎是一种危险的体验,我坐在岸上当看客。大家坐上汽艇在浪涛中颠簸了几分钟,浪遏飞舟从上游归来,夕阳的金色余晖照在水面上,大家脸上罩着落日的霞光,停留在岸上嬉笑,都觉得不尽兴,设若天色不晚,将继续在黄河边逗留一阵。不仅我们几个中年人不愿意走,连七十多岁的韩老也停下留恋的脚步驻足观赏。
黄河流过,岸平则水宽,岸窄则水急,犹如人心一般。持续的旱季使黄河水不再混浊,黄中带绿,但也不是那么清澈如镜。所谓干旱也并非骄阳灼灼,只是中午闷热,早晚凉爽,就是不下雨。我们其中有人建议到古镇的黑龙庙祭拜。黑龙庙是古镇人旱季祈雨的地方,或过去黄河发大水祈求黑龙退水,让黄河水不再泛滥成灾。这种祈祷估计与我们北方尊崇的祭龙拜龙大同小异。穿过碛口古镇的商业小街,拐进一条小胡同,胡同口坐着一位弹三弦的盲人,手中的三弦泛着岁月的油光,听见脚步声走过来,他便随口而出一串大吉大利的祥语,盲人胸前挂着扫码微信,旁边是收钱的匣子。我们目睹老人的凄惨,不由自主上前给老人布施,可以肯定,那悠扬的说唱来自盲人的内心。
绕过小巷,我们向北面的山头爬行,气喘着爬上山顶的黑龙庙,俯瞰黄河,果然景色一览无余。当年的黑龙在山头是怎样的行云布雨,呼风唤雨,威力无边,神通广大啊!庙并不像佛家庙宇彩绘的精美华丽,“龙王”端坐中间,可以想象古代在人治无力的时候,人们是怎样靠“神”治来平衡心理,安定社会秩序的。我们从黑龙庙出来,瞬间,狂风大作,黑云压头,雨腥带着土气飘在空中,砸在地下,我心里暗自思忖,莫非真的龙王显灵?如果这样,上古观天象观星象也不算杜撰,真龙显身也确有其事了。
阵云阵雨飘过,我们准备下山。已是暮色四合,湿热退去,晚风吹来,一阵凉爽,肚子咕咕叫起来,我们站在滔滔黄河边,看着对岸与陕西交界处明珠般的高塔,决定吃过晚饭夜赏黄河。于是大家在渡口边逡巡。黄河边上的客栈、酒楼、特色小吃热闹起来,骆驼响着铃铛飘然归去,喧哗不再,空余黄河鸣溅溅的流水声。我们走进一家客栈的二楼,窗户敞开着,大家觉得坐在这里既可以洗去一天的劳尘,又能在浩浩江水下调节倦怠的神情。于是落座,稍等片刻,一位清秀的女子送上了饭菜酒水,淡淡一笑,又腼腆着低眉而去。我们其中一人突然略加一句戏词,这好像是西门庆与潘金莲幽会的风情窗口,呵呵呵,大家一阵笑声。然后大家又把话题转移到黄河上,黄河在山这边,水是很清的,到了下游水就混浊了。古人谓出山不如在山清,于人于水,皆同此理。大家推杯换盏,话题越来越多,酒是一种燃料,对各个地方的男人皆有殊效。下午行船动浆,船夫的一篙如箭,还能载得动黄河船夫的几声浅唱?坐在船头看长河落日圆,看得尚可尽兴?两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云天际来……,此刻,明月黄河夜,荡漾着人间的温情,吹着夏日的风,山上的花树吐露着芬芳,还有几百年岁月的苍凉。想一想我们几个人,除了韩老七十多岁了,其余我们皆是望五之人,大半辈子里外打拼,不能说当年未曾别有怀抱 ,可世俗沉浮,现在到了求田问舍的心境。用古人的话说,不知今夕何夕,又奈遇此良景?
夜幕下的古渡口,山上有黑龙庙闪烁的灯光,层层叠叠,叠加围拢在庙宇四周的高脊屋檐上,远处眺望,如天宫一般。我们中有几个喝酒的朋友,融入此景此境,有神仙一般的飘然,毫无旅途的倦意。大家兴致一来,急于连夜开车到李家山看“布达拉宫”。
李家山距离渡口大约五公里,听说绕过一座山就到了。
我们开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山路上阒寂无声,车拐了几个弯到了山前,山村的夜晚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人家的窗户有点点星光,除此之外,什么也看不见。我们试图踏着石子路进村以观大致轮廓,但黑魆魆的山坡仍无法窥见村貌,我们扫兴而归。
第二天清早,我们又一次向李家山进发,既然这么远来了古镇,决不虚此行,奢侈地享受一番美景。上午的阳光大面积轻抚着我们,头顶的热已忘却,窑洞的建筑高低起伏,让我们眼前一亮惊呼起来,简直就是小布达拉宫。难怪吴冠中在这里作画写生,还有一家深圳美术院的一处小院子。我们跟着本村的一位导游在石板小路上爬上爬下,边走边讲解。依山而建的窑洞建筑与西湾的几乎无二,山村的太阳红艳,绿树成荫,地面没有一点垃圾污垢,村子两边高,中间低,无论站在那一面拍照,都有高低错落之感。人在小路上走,有螺旋般的升高感觉,山岚袅袅中,步履有些疯气,面孔也比素日清爽。导游给我们讲解着,窑洞里住着本村的人,他们世代避居于此。村里老人居多,大慨他们每天见的游客多,看上去虽老仍然很精明。一位八十岁的老妇硬把一包卖不出去的红枣塞进我们中的小武手里,她不好意思拒绝,给老婆婆留下五元钱。
村子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后,游客不断,有几处宽敞的院落做了游客的住宿部,经济有了一点收入,他们虽生活简单却活的很有诗意。村里一位七十八岁的精瘦老汉,头上罩着白毛巾牵着毛驴,善言谈且喜好唱歌,准备了一堆花衣服做道具,鼓励游客骑毛驴,换取微薄的收入。我看出老人的心思,于是,我骑着毛驴转了一圈,老汉用地道的方言浓厚的口音唱起悠扬的山歌,和着我的少女意气和山野气息,鲜活的场景,给同伴们留下深刻的记忆,那一刻,仿佛时间不曾流逝过,在我心中,早已遗忘了那青鬓染霜的衰老了。体验骑毛驴后,我给了老汉一点酬薪,他便讷讷的谢几声。然后又继续吼起他的嗓子唱起他有韵味的山歌了。
别了,古镇。别了,黄河。山村的古建筑文明,确实让人恻然动容。几百年人类文明的积累传承,无声无息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古镇人曾经体面地生活过。但是在二十世纪后,已经被挤到了乡村的边缘,人类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赖依生存的土地失灵,他们再也无力点石成金,大型轮船的货运已取代了人工木筏的小小河运,最后,他们带着列祖列宗留下的遗产,在贫困中固守。随着国家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打造乡村文明,古村落再度兴起,这里成为历史文化名村,有文化内涵的古村落,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
当我们开车离开古镇的时候,一个古老的声音隔着大山从天空中传来,黄河千年画廊——位于亘古流淌的黄河岸上,等待我们欣赏。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大家没来得及欣赏,也是此行的一次缺憾。正如一位诗人诗云———我的所爱在古镇,这里曾留下我的脚步,留下我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