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菇工厂化的几个观点(续一)
跟风说事
二、技术到底怎么变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现有的技术进步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1、后熟技术改变有两个苗头
香菇工厂化透气袋的方包,为什么畸形率低?我完全同意黄毅老师认为菌丝生长期间的缺氧是畸形的主要原因,现在都做刺孔,而且即使不刺孔,四或五个接种孔的透气量不会低于工厂化透气袋的透气量(透气面积比较)。我认为造成畸形的原因除了黄老师说的之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形成原基的时候遭受的机械压力,所以有第一批菇畸形率特别高的情况,因为这一批菇的原基在脱袋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
因为这个原因,压块方法的畸形率也不高,而对比使用免割袋和无害保水剂两种方法,免割袋的畸形率明显高于保水剂,脱袋之前就出来的幼菇则100%要畸形,除非出在凹坑处又能提前割破。
依照这个理论推理,在后熟完成之前,原料脱离塑料袋的机械压力,畸形率就会很低了,而工厂化方包正是如此。方包是上架前脱袋,但它在袋内几乎没有紧贴度(底面除外),所以后熟过程没有薄膜的机械压力。因为方包制作装袋不压得很紧,菌丝长满后很快出现收缩脱壁。
如果中国式菌棒先脱袋再后熟,那么结果应该是一样的。所以一个苗头是所谓的光棒方法,即没有起瘤就脱袋,然后完成转色,最后达到后熟。
另一个苗头是在长满而未后熟的情况下再度成型,这个就是压块了,但过去压块程序手工太多。改用中国式菌棒加液体菌种的话,生长时间可以缩短,压块易于机械化,压块程序可以做某些处理,加快后熟。这个类似的技术在美国和加拿大都有进入应用,但结合中国式菌棒的,还在试验之中,基于保密原则,这个不多谈。
2、如果上述这两个技术要实现,后熟期间的含水量保持就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避开袋子容器,采用人工环境转色,然后施用保水剂。但方包技术相对成熟,光棒技术有待管理的改变,而二次成型方法前途可能更加好,它有利于效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因为方包的制作培养条件成本比较高,风险大,而光棒技术的后熟期间失水终归是一个问题。所以会在这三个可能性之间选择哪一个方向去实现工厂化,很难预测。
3、二次成型技术派生出来的动作,综合的说,就出来一个介乎制棒和出菇之间的中段技术,这个技术开发出来不容易,从机械到管理工艺,都要从头弄。
4、后段的管理分工必须加强培训,这样才能体现企业的整体水平,后段的采收是机械化程度很低的事情,人员责任管理方面需要下大工夫,否则工厂化的意义就会成为“菌棒厂+农户”。如何摆脱既往“公司+农户”模式的一些弊端,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体系问题。
5、补水问题一直是劳动力强度很高的事情,不过,现有的负压补水仓方法似乎并不理想,我曾经和有关的网友谈过,一种定位补水装置很值得开发,那就是可以在过道里行走的,能够机械手按压固定菌棒进行定量注水的设备,因为牵涉到动作、缺位控制、注水量调节等多个功能,需要较为复杂的结构才能解决。这样可以解决上架后的搬运工作,一次性注水棒数也比较多,自动化后效率很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