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菌业宏观技术
其实这个话题对所有行业通用,但菌业似乎对宏观技术特别轻视,尤其是个体农户,重视具体操作细节,不重视大局长远,干了很多年,盈利花到生活上,摆阔上,很少投入改造与更新换代,竞争力不能保持,甚至在细节技术进步的同时,效益持续退步。
我们通常说的技术,都是微观层面的,宏观层面的东西,不是普通人能够懂得的,而微观层面作为一种必须,不会就无法动手,宏观层面的内容只有到一定规模、一定的计划发展远景才是会有必须的感觉的。
在微观层面,因为应用的基数很大,高手之外还有高手,而且因为地域气候差异,高手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时因为选择的模式和条件也不一样,所以,每一个菇种的生产都没有谁是绝对权威,只有比较的权威性。
宏观技术是基于微观技术的基本原则对具体的平面规划,工段衔接、人员配置,设备选型以及细节规范的配套调整。许多从事了多年微观技术的人都会逐步总结出一些宏观技术,但对于宏观技术的真正把握还是需要多方面知识的,不仅要会种菇,还要懂得设备、以及许多工程技术的知识,所以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各个分别的部门掌握各自的微观技术协调工作,这种协调的难度很高,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去磨合。懂得宏观技术前提的必须懂微观技术,只有懂得了微观技术的最基本的原理,才能综合出宏观技术的内容,这决定了中国目前台面上的专家在宏观技术领域里都是只有站台的份,敢于发言的一个也没有。
比较好的例子是贵州威宁的雪榕香菇生产。
雪榕本来是搞工厂化的,而且强项只是金针菇,一下子进入到自然条件为主的香菇生产,而且是大规模的搞,结果就吃了宏观技术不足的亏。
雪榕项目是谁替他做宏观管理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都是行业里的大人物,雪榕和其他不走运的企业所犯的错误一模一样,不晓得大人物不接地气的这个道理。当然, 在杨勇萍眼里,不大不小菇是会批评他的捣蛋人物,删帖屏蔽可以,咨询根本看不上。所以尽管雪榕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例如针对当地气候采用了20*55的菌袋制作菌棒等,但由于重视微观忽视宏观,开始时请的主要技术人员是真正的“福建老菇农”(不是黄毅老师,黄老师网名也是福建老菇农),闹了个出师不利。
以雪榕的财大气粗,换个技术人员不是问题,问题是请来的技术人员缺乏多方面的知识综合能力,一直也没有能够整合好生产方面的事情。许多连非技术工种的人都看出的问题,技术经理却依然搞不清楚,相互推诿责任。而更可怕的是雪榕选址的是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山,夏季菇相当不错,但冬季菇就难受了,产量质量成本都够呛,所以整体项目还是亏损的。
其实,这就是宏观技术没做好的事情了。实际上,雪榕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一个有宏观技术能力的人去规划项目,特别是没有一个如我这样的挑刺党去给他做项目体检。有许多问题,都是可以预见的,比如冬季的加温,雪榕总是财大气粗,以为我反正有钱,加个热不是问题,结果到现在,雪榕香菇的加热费用就是被高原寒风硬生生的吹大了。
目前中国的大干快上,政府投入,不计成本,但有谁想过不计建设成本之下也未必盈利,那会是什么滋味?
当然说破天也没有用,宏观技术的缺乏是中国食用菌大基地大项目的根本性缺陷,很多时候,有些老板请我去转转,去看看,谈及一些宏观的技术问题,都是白给,因为人家就没有把宏观技术当成技术来看的概念。
尤其是官员,宏观技术在他们眼里是不存在的,某地一位官员和我谈及他们的规划的时候,我提出一个做法,人家礼貌性表示不反对后,一点下文没有,结果那个地方的发展除了恰好用了我提议方法的一小块比较好之外,其他的都一塌糊涂,尽管一塌糊涂对外还一再吹牛。而能够做得好的一小块,还就是和我有共同观点的一位朋友在做。
宏观技术的重要性都是没有后悔余地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几乎总与这种缺乏宏观技术概念的老板擦肩而过。
但宏观技术并不能替代微观技术,如果搞微观技术的不行,宏观技术也徒呼奈何。很少老板知道他的失误是宏观技术问题还是微观技术问题,不过因为不懂得宏观技术,责任自然由微观技术责任人承担,老板的板子,打的都是别人的屁股。
宏观技术就是“指点江山”的技术,让如此的机会溜走的人,我对他们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