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行书野秋千十一首》,曾刊于《西泠艺丛》NO.32期(西泠印社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徐渭出生官宦家庭,庶出。父亲于他出生刚满百天时就去世了,由嫡母苗氏抚养长大。他8岁能作八股文,人称绍兴"神童";20岁考取秀才,入赘潘家,这段青少年时代是徐渭生活比较幸福的时期。
后来长兄徐淮去世,又因争讼卖掉了老家住宅,26岁时妻子又不幸病故,28岁离开潘家以教书谋生,生活清贫,直至37岁,数次乡试均未被录取。
徐渭37岁入胡宗宪幕府当书记,协办抗倭事宜,曾亲自参加剿寇战役,侦察敌情,多有建树。但好景不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奸相严嵩被免职,胡宗宪作为同党被捕,徐渭骤然失去靠山。他恐被牵连,精神一度极度紧张,先是佯狂,后变为真疯,自写《墓志铭》。用斧击、穿钉、碎肾等手段,蓄意自杀,"九死九生"后又失手杀死继妻张氏,坐牢七年,后经朋友营救才获释。
从37岁到52岁这15年中,徐渭从幕客到狱囚,生活波折很大,思想的变化也激烈。观其一生,除早期幼年生活较好和入胡宗宪幕受重用,草《献白鹿表》闻名和参加剿寇战役,侦察敌情有建树外,大多数时间是在潦倒贫穷、不得知遇的境况下度过的,这对他的书画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其自题葡萄画上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即是满腹的牢骚,又是其身世的自我写照。他内心思想十分复杂而矛盾,性格上主要表现为愤世嫉俗、恃才傲物、孤僻执拗、不拘礼法,喜豪饮,恶富贵。青壮年的生活经历,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这在其书画艺术中有强烈的反映,也是形成他书画风格的最重要因素。
徐渭出狱时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他晚年依旧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除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一次之外,几乎整日闭门不出。
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