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维公
近日,一名教师因上课只讲五到十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后作业、试卷交由家长批改,被一位学生家长举报。当地教育局介入调查,通过现场听课和调查备课笔记、作业及考试试卷的批改情况,认为该老师教学水平合格。至于课后作业、试卷由家长批改,纯属子虚乌有。在走访中,学生普遍反应这是个好老师,认可其教学水平。
《学记》有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强调,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结论。这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脉相承。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对“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深化。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对中小学生而言,老师对新知识点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当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基于这样的现实,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和解惑者。课堂上,老师要做的是精讲重点难点,点拨关键点,可以评价代讲、以交流代讲、以汇报代讲。事实证明,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就会减少,会大大增加学生课后的课业负担。
教学过程是通过“教”逐步达到“不需要教”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之”,而非滔滔讲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为此,教师必须从己做起,从课堂做起,切实把握好“教什么”“怎么教”,切实把握学生差异,有效解决学困生问题,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高维公,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