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意义,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
说到原生家庭,每个人似乎都有一肚子苦水。
于是,阿德勒那句名言深入人心: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事实上,不论是躯体上,还是心理方面,抑或是情感方面,大多数人的早年经历中,多多少少总会有一点创伤留下来,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伴随一生。轻者,影响情绪,重者,影响人生。
据统计,有67%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而这种情感虐待,不仅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更为严重的是,会一代代遗传和继承。
这种心理创伤在一代人发生了以后,影响下一代,甚至影响下下代的心理现象,叫做代际创伤。换句话来说,这些创伤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到下一代、下下代人的身上,从而表现出与上辈人相类似的偏差行为。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同学,她的童年可以说极其不幸,母亲软弱胆小,父亲脾气暴躁,父母感情极为不和,搞得家里鸡飞狗跳,硝烟弥漫,年幼的她,每每看到父母吵架打架,害怕得要命,常常缩在卧室的大衣柜里,大气也不敢出。更为可怕的是,父亲一喝醉酒,不是打她母亲,就是打她和妹妹。最严重的一次,父亲将她关在黑屋子里,逼她喝下了一盆洗脚水。
一直到初中,我的这位同学都深陷在家暴的泥潭里,无法脱身。
正如《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中金尚所言:“儿童在遭受了长期的不公正对待之后,就会形成如下一些消极信念:'我总是做不到’'我是个倒霉鬼’'没人会接纳我’……
我的这位同学也是如此,她总是觉得别人都很好,很优秀,每个“他人”都很重要,唯有自己一无是处,糟糕透顶。
她无休止地讨好别人,无底线地为别人付出,以为那样,别人就会喜欢她,接纳她,将她当作朋友。
但同时,她却多疑,自卑,孤僻,不敢向别人敞开心扉,总觉得没一个人能够值得信任。
她渴望被关爱,渴望友谊,渴望温暖,可是,当别人对她好一点,亲近一点,她就觉得不太习惯,又担心这种好很快会失去,因而早早将别人对她的好拒之门外,这样她就不会受伤害了。
初中毕业后,她不再上学,迅速逃离了那个家庭,到处打工谋生。奇怪的是,她后来竟然嫁给了一个家暴男,那个男人也脾气不好,性情粗暴,动辄就对她拳脚相加。在我们极为有限的几次聚会上,她哀叹道:这都是命啊!
后来,听说她有了一儿一女,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生儿育女而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她脆弱、多疑,阴晴不定,情感淡漠,时而回避冷漠,时而敏感易怒。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一书中,父母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对子女的影响有以下四点:
1,经历创伤的父母们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健康;
2,孩子成为亲职化父母,既要照顾好自己,还要照顾好父母;
3,经历过创伤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忽视和虐待;
4,经历过创伤的父母,可能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过度控制。
显然,她的原生家庭创伤,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孩子。她的一儿一女也情绪极为不稳定。因为幼年被家暴和虐待,加上她的父母也感情不和,因此,她情感淡漠,很少与孩子亲密,既不拥抱孩子,也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也变得冷漠,自卑,低自尊,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
“与忽视型父母相对的,是过度控制型父母,这类父母往往是在以往的创伤中体验到了极大的不安全感,由此形成了极度不安全和焦虑的应对方式。”“在有了孩子之后,这类父母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这种不安全的焦虑感传递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期望……”
这段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是的,其实,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我的骨子里是缺乏安全感的,因此,我总是拼命地学习,努力地做到最好,试图用这种方式获得一点安全感。
当我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时,就自然而然地将我的梦想转嫁到了孩子身上,我期望他能够替我实现梦想,替我活出我未能活出的那部分自我。于是,我的孩子早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他不但要活自己,还要替我活出我的那部分。
既然,原生家庭的代际创伤如此可怕,那么怎样才能疗愈这种代际创伤呢?
作者金尚给出了五个简单的步骤:
第一阶段:重建安全感,虚拟爱之疗法;
第二阶段:哀悼失落的童年,臣服当下;
第三阶段:消除内疚感,重建清白感;
第四阶段:消除羞耻感,重建价值感;
第五阶段:寻找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诚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也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可能在原生家庭里受到了一些创伤,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它,认为它是上苍特意为我们安排的经历。所有发生的事、所有遇到的人、所有的苦难和所有的喜乐都是来帮助我完成人生功课的,都是上苍给我的珍贵的生命礼物,每一个困难和障碍,都是一种隐藏的幸福,那么这种原生家庭创伤,不但不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反而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啊。
另外,我们固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的原生家庭,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祥和、充满爱和关怀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生命从此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