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62篇:中医视角解读“风湿类疾病论治”
后三期发文预告:肠胃病论治、精神情绪类疾病论治、妇科类疾病论治。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或周四发散文系列。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目前西医认为,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认为发病的原因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了混乱,表现为免疫细胞失去控制的攻击正常组织和骨骼。风湿类疾病的范围较广,有关节疼痛的关节炎,也有现代医学命名的红斑狼疮、荨麻疹、干燥综合症、银屑病、白塞氏病、脊柱关节炎等各种关节和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溃疡,湿疹、皮肤溃疡和各种皮肤性疾病,这些疾病被现代医学几乎全部宣布为不治之症,只能缓解。
那么中医是怎么来看待这些疾病呢?
“风湿”这个词是西医从中医借用来的。简单来说,就是风邪和湿邪入侵到了人体,如果风邪和湿邪入侵到表系统的皮肤上,就表现出皮肤表面出现的斑点,湿疹,各种疣类的疾病;如果入侵到肌肉里,就会出现肌肉酸痛疼痛类疾病,如果入侵到关节就会导致关节疼痛等疾病。由于风邪和湿邪入侵到人体会对人体整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运转产生系统性影响,所以这些疾病久了以后,会产生很多例如心脏病、肝肾衰竭、骨头关节坏死、骨膜炎等疾病。从中医的范畴划分,现代社会发病率很高的痛风也是一种“湿邪”沉积在关节引发的风湿类疾病。
仲景在《金匮要略》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和第五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提出了治疗风湿类疾病的整体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风湿”就是指风邪和湿邪,在桂枝汤的机理中我们了解到,风邪可以让人的皮肤腠理松弛,防御能力下降,同时让人感到“虚”而正气不足,给邪气入侵创造条件,湿邪通常伴随有寒邪,湿邪进入人体可让人感到身体沉重,伴随寒邪可让人感到疼痛(寒邪收缩牵引),长期可影响人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活动,导致五脏六腑的虚弱和病变。
1、简单来说,当“风湿”入侵到较浅层面的皮肤表面时,就容易产生类似湿疹、荨麻疹之类的皮肤病,西医认为皮肤病是过敏源导致,中医认为是因为风邪和湿邪入侵滞留在皮肤的造成了一个“潮湿、阴暗”的环境,这种环境很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和导致皮肤病。对于这种问题,仲景提出了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的思路,简单来说,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白术,我们在之前太阳伤寒的有关篇章中学到,麻黄汤是用来治疗风寒束表、散热解热的,当湿邪束缚在体表时出现皮肤表面的湿疹、发痒之类的病症,借用麻黄汤发散到体表的作用把白术“运输”到皮肤表面,让白术祛掉其中的湿。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例如经常皮肤发痒的,被蚊虫叮咬后不容易消除的(原因主要是表系统湿邪较严重而容易肿),小孩子所谓的手足口病等都可以从这个思路去考虑。
2、我们的身体,最外一层是浅层皮肤,当湿邪入侵到这个层面时容易发痒,再往里一点是肌肉,再深是血脉,再往里是筋络,最深是骨骼,最里是骨髓。当湿邪入侵到表层皮肤以内的肌肉,反而不会发痒,这就是我们临床中看到的一些“疣”类,比如说扁平疣、尖锐湿疣等很多被现代医学划分到性病皮肤的很多疾病,这类皮肤病很影响美观,看起来经常让人感到“不舒服”,现代医学用激光或者液氮冷冻等灼烧皮肤的方法来处理,不仅治疗难度大,后遗症多,病人多感到恐惧和不舒服。对于这个层次的“风湿”,仲景提出的是麻杏薏甘汤的治疗思路,组方构成为: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薏米这味药,可以有效的祛除肌肉里的湿,与麻黄加术汤相比少了桂枝,是因为不需要把药物的力量宣发到最外层的缘故。这种湿邪时间久了呆在肌肉里散不去,容易化热,所以有些人会出现红色的皮肤症状,向很多脸部的痤疮都属于该类症状。现代很多中医经常用简单祛湿热方法治疗这类病,往往会南辕北辙,因为大部分祛湿热的药会损伤肠胃的阳气和津液,损伤正气,经常会被把小病治成大病。
按照上述理论举一反三,临床我们经常碰到的油性皮肤、过多的头皮屑、皮肉过粗过厚等情况都是皮肤以里的肌肉湿邪较严重的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思路去治疗。
3、如果湿邪进一步进入人体,进入到血脉外束缚主血脉,就会出现“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仲景采用了防己黄芪汤的治疗思路,组方为: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饮用的方法是:“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身体感到沉重是湿邪堆积的一个很标准的一个症状,湿累积在身体里面的时候,你们就会感觉到感受到重量,汗出恶风,当湿把血管包住的时候,身重。血液循环系统是全身最大的循环系统,如果湿邪围绕在你的血脉旁边,相当于带了两个动脉那个血液循环系统,旁边都是湿邪,所以感到身重。生活中常见一些怕热、怕风、容易出汗的大胖子。其中防己作为君药可有效祛除这个部位的湿邪,同时可宣肺降水。白术祛肌肉之湿气,黄芪由内到外,达表宣肺,并且可固表止汗。仲景经常在需要宣散、祛水、入血脉时会用到生姜。
4、防己黄芪汤主要是身重、出汗怕风的特点,如果湿邪和寒邪交杂在一起则会引起身体肌肉的疼痛。仲景采用的是桂枝附子汤的思路:“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组方是: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擎),组方以桂枝汤为思路,去掉芍药来加强桂枝宣发祛风的力量,用炮附子来祛除肌肉的寒邪来祛除疼痛。后面说:“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组方为: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人体的水分喝下进入肠胃后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胃到小肠、大肠,一条是从胃、小肠、大肠的静脉系统进入血液,尿液是血液中水分汽化的结果,桂枝用加强血脉运动和汽化的功能。如果“大便坚,小便利”,说明水分进入血液循环中多,留下在肠胃中的少,所以用白术来固持肠胃中的水分,祛掉桂枝来减缓从尿液排水,用白术和附子的组合来祛除肌肉中的寒湿。
这两个组方对很多风湿型肌肉疼痛有显著的效果。
5、如果寒湿进一步入侵人体到了关节骨骼,就变成了甘草附子汤方,组方为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原文说: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其中桂枝祛风,白术祛湿,附子祛寒,这个组方和肌肉上面组方的最大差别在于没有生姜和大枣,生姜的特点在于发散和祛水,因此张仲景的组方中需要进入津血系统发散的一般都有生姜,大枣主要用来滋补流失的津液,也可以把药性向津血系统引导,甘草附子汤的寒湿是在骨骼,不是在肌肉,所以不用生姜,用了生姜反而会导致其作用范围在肌肉而不是骨骼。通常很多痛风也是湿邪积累在身体末端的小骨骼,通常是甘草附子汤的适用证。
6、风湿类疾病最严重的就是风湿性关节炎,骨节变大而疼痛,严重时关节失灵,西医认为是很痛苦又特别头痛的一种疾病,红斑狼疮经常发展到关节大而疼痛,中医把这种疾病称作“厉节”,仲景给出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思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原文讲:“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从原文的描述上,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关节重大疼痛,脚都肿了,还伴随有身体弱、头晕、胃口不好等。仲景在祛风湿的药通常都会用到桂枝、附子和白术的组合,但根据指定祛风湿的“位置”不同,会用其他的药作为定位和指引,本方的特点就是采用了知母作为定位祛骨节的风湿。我们思考一下,骨节为什么会变大?凡是异常增生变大的地方一定存在能量郁结,该组方的特点是风湿入侵到骨骼,寒湿束缚住骨骼关节会在关节处产生异常的能量郁结和累积,知母和防风的组合可有效祛除关节部分郁结的热,阻止骨节变大变形,另外,知母还有补益肾气的作用,可补益桂枝和附子祛除风邪消耗的精气。这种阴阳即济和准确定位的思想是仲景组方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
7、如果关节非常疼痛,疼痛到了“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组方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炙)各三两, 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右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就是说关节疼到不能屈伸的地步,要用乌头汤治疗,由于乌头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药物,所以用蜂蜜来煎,以抑制其毒性。传说关羽刮骨疗毒所中的毒箭就是乌头的毒。乌头是一种非常温热的药物,可深入到骨骼关节祛除最深层次的寒邪。由于其毒性很大,也经常用外敷的方法敷在关节祛湿邪和寒邪。
(1)本人的头条号会系统的介绍中医从基础理论、疾病分析、方剂讲解开始,穿插医案,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持续进阶,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