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每周一节阅读课,语文老师却不讲阅读,家长知道原因后又表示赞成。

快乐学拼音,轻松学语文。

针对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是最重要的知识积累,如何阅读成为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和思考的教育目标。阅读热一时兴起,从各种阅读训练班到读书打卡练习,阅读带给小学生和家长的学习只增不减。甚至家长们会认为,如果学生不阅读,语文成绩就无法提升。更有的家长毅力非凡,坚持陪伴阅读好几年,但语文的学习不光是阅读一个重要环节,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培养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读物、把阅读和语文学习有效结合,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才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目标。

有的中小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都会开设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阅读。通过上课,教导学生们找到阅读的方法。但有些老师过于把阅读功利化,也就是将阅读必须和学习成绩挂钩,所谓的阅读课上就是带着学生分析阅读理解,传授解题技巧等课堂内容。并不是说这些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好,只是阅读的意义并不只有做题。所以我的阅读课,却没有讲阅读,而是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我推荐一些文学作品,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看。但这个形式被家长们质疑了,认为我没有讲阅读题,就是在敷衍阅读课。但真实的原因,并不是这样。

1、 好的阅读课不是你讲我听

我们拿什么课堂标准来评判一节阅读课的质量?有的老师会认为是互动性,你讲我听再互动,看似内容很丰富、气氛很融洽的阅读课,真正学生从阅读课中收获了什么?似乎很难说清楚,小学生习惯表达的语文思维就是,今天的阅读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故事,还挺好玩的。

作为小学生阅读课,其实听故事不应该作为主要的课堂内容,而是培养习惯。老师只是阅读的引路人,我们教导学生如何阅读,阅读的形式有什么,精读是什么样的,速读要有多快,泛读可以读哪些内容,掌握了阅读方法,那么学生去阅读什么,本循着自己的阅读兴趣去看书,才是最好的阅读。

2、 过度阅读不可取,不能为学习带来良性指导

有的高年级的语文老师,会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每周阅读多少本书,写几篇读后感作文,甚至家长也会给孩子定下阅读数量的目标。把每一次阅读当作是考试的复习,文言文、古诗词一个都不能落。过度阅读的现象不可取,这并不能通过阅读为语文学习带来良性指导。相反,在强制性阅读和加量阅读的要求下,小学生往往会抵触,厌恶学语文,最后不愿意阅读。

阅读的培养和练习,有没有量的度量?其实是有的,低年级小学生每周的阅读数1-2本阅读物。高年级在3-5本阅读物。只有适合的阅读量,从小学生实际的阅读时间出发,有序安排阅读,才是一种良性的学习循环。阅读不是睡前学习行为,也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更不是为了考试,阅读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方式。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和知识,才是阅读的本质。

3、 好的阅读是分享,是交流,不是去做题

我们怎样来判断孩子的阅读是行为是好是坏?是否有效?看书真的看进去了吗?家长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老师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故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似乎阅读一定要分出一个所以然,才能像所有语文学习一样,有题目的结果。可是阅读不是做题,它本质是了解世界,好的阅读就是分享与交流。交流不是你问我答,而是大家都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所以,在我的阅读课上,我推荐给孩子们的阅读内容通常在30分钟左右,剩下的15分钟,我们来分享读后感,可以自己说说,老师也参与来表达,每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通过交流,我们才能交换思想,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老师讲一道阅读理解题,学生们就写一道题的答案。不讲阅读,就是让孩子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当我说出原因后,也都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关于小学阅读课该怎么上?大家都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