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平——如何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

概念在很多学科中都有,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概念。教师进行概念教学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大脑中的反应。
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

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要符合“什么是概念”这样的要求,并且要理解概念教学的心理过程,即学生是如何形成概念的。

学生是如何形成概念的

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经历了感知活动、思维加工、理解应用、形成结构四个步骤

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一类事物,然后把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最后概括在一起形成概念。

1、感知活动

感知活动是指学生需要对概念具备基本的感知。

例如在学生学习物理中“平动”的概念时,教师仅仅给出平动的概念,而未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即使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背会了,做题考试没有问题,但过上几年就把这个概念忘记了。而如果他们经历了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过了很久学生也不会将概念忘记。

教师可以举几个不同种类的平动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归纳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会发现“物体上任何一个点的运动轨迹一样”是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只有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2、思维加工

思维加工就是抽象概括,学生需要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然后概括在一起形成概念。

教师在概念教学时,不仅仅要举一个例子,而是要尽量多举例子,通过学生对一类事物的认识,更好地进行思维加工,更深刻地进行理解概念。

3、理解应用

理解应用是指学生需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学生需要理解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概念与相关规律的关系,然后再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解释辨别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现象。

4、形成结构

形成结构就是学生在理解应用的基础上,把概念放置到大脑原有结构中的适当位置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概念。

例如家中购置了一件新的物件,只有摆放合适,才能与家中现有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概念?

学生学习概念时往往会因为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法不当、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相关概念的干扰等出现学习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例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变式全面让学生从一类丰富的例子中抽象出本质特征。

2、使学生掌握建立概念的思维方法;

3、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我们在一些概念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和科学的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感受概念与美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能体会到美,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比如说数学学科,如果不能体会到数学中所蕴含的美,学生学数学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数学和科学概念中蕴含着对称、和谐、简洁、统一、均衡之美,这些在概念教学中可以传递给学生。

总之,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首先要知道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熟悉概念形成的规律,才能更好指导实践。只有依照概念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才是科学的,对学生是有效的。

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