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存在?改变认知维度可能带来的颠覆观点
最近在读康德的时候,对时间产生了很大兴趣,因为康德的理论的关键点就在时间上,而在时间这个概念延展开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内容之后,突然有了一些新奇的发现和想法。
传统的二元认知
我们看到路上的车在飞驰,看到一个人向自己走来,看到树上的苹果落到了地上,仔细分析这些情况,就会发现,这里面往往都有一个“实体”,无论是车、人还是苹果,而紧接着有对这个“实体”状态的描述。
反思一下生活中的大部分认识,或者说大部分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都会发现,它们都在描述着“什么,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把前者叫做实体的话,后者我们可以称作事件。
在日常的认识中,存在着一种二元结构,就是“实体+事件”的结构。而且这种二元结构并不是平均的,以常识的眼光来看,人们往往会将“实体”看作是更为基础的,没有汽车就不会有飞驰,没有人就不会有走路,没有苹果就不会有坠落。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相对来说静态的东西,汇集成了一个我们能够认识的实体,而实体的一些状态变化,则是由实体发出的事件。
调整二元认知
正是由于常识的这种二元认知并不平均,所以在这之中,人们开始去探索,比如车为什么会飞驰,苹果为什么会坠落,由此发现,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关系,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吸引关系(只在牛顿力学范畴去考虑的话)。
那么这种二元认知实际上就可以调整为“实体+关系”,也就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一切,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可以想象出形状,并且相对稳定的实体,还有一种就是蕴藏在实体背后,支配实体互相作用的“关系”。
打破传统视角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乃至到现代,大多数人的常识中,都会认为实体与关系这两种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东西”中,实体是更为基础的,就像康德所说,实体是不生不灭的,改变的都是实体的状态,也就是实体状态的相互关联,也就是关系。
特别是在物理学中,牛顿的三大定律,给人们勾画了一幅以稳定的物质为基础的宇宙图景。大多数现代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存在,就是那些确定的物质,它们稳定的作为实体存在,它们之间发生关系,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关系世界。所以世界的本质是实体的,事件只不过是实体的变化。
不过当我们接触更多的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就会对实体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我们所看到的实体,只不过是某些粒子,以运动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以前我们以为实体是稳定的,运动是实体的一种特性,但实际上可能是运动是肯定的,实体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表象。
同时从某个角度来说,运动就是变化,就是一种关系,小到粒子,大到天体。所以是不是在实体和事件当中,事件才是那个更为基础的,而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由于我们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我们只有通过对实体的认知,才能有对关系的想象。
比如当我们看一个快速转动的车轮时会有一种幻象,就是车轮以一种较慢的频率,能够被我们眼睛捕捉到的转速在旋转,而不是真正的旋转速度。所以如果我们无法认知更为本质,更为基础的运动、关系,那么退而求其次,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先认识到实体,在实体的基础上,运用知性来去发现那些隐藏的关系。
如果进一步假设,我们在事物之间发现的那些规律,那些运动的法则,实际上才是这个世界真实的存在,实体只不过是它们的而表象。康德用尽全力所论证的因果关系,才是真正的“实体”,而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所确定的“实体”只不过是因果关系的一种状态。
认知升维
在此我们借用维度来做一个比喻。
传统的那种以静态实体为基本的认知,可以称作一维认知视角;
而在实体背后探索关系的过程,就形成了“实体+关系”的二维视角;
那么我们也可以将“事件”看作世界的本质,就有了“实体+关系+形成的事件”的三维视角。
也许这里说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就如哥白尼将视角转变之后,就为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新的科学往往来自于范式的转换,而范式大多都是一种全新视角的发现。
我们可以把苹果看作是思考的落脚点,也同样可以把组成苹果的运动的粒子作为思考的基础,更可以把微观苹果的运动和宏观苹果的存在组成的事件看作世界存在的本质。
当我们把世界看作事件之后,一切都处在关联之中,“关系”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更加核心的关联,至于实体,那只不过是一些结果性的现象而已。这样也许我们就会倒转传统的因果,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