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第三部分
五、舆论对教育盲区的影响
舆论不仅可对某一特定教育事件产生影响,也同时可以增进公众对于教育盲区的发现和思考。
2020年4月30日,一篇公号文章《10年性侵逾20个男生,全国知名班主任梁某仍在讲课,受害者实名发声》引发广泛关注。文章列举了多名学生对曾先后任教于四川省宜宾三中、成都石室中学的老师梁某(男性)的举报,称曾遭遇过梁某不同程度的同性性侵和骚扰。而这一事件一经发生之后,其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5.6亿次,讨论次数也高达6.3万 。相对于这一事件的处理意义来说,该事件的发生与“发声”,更具意义。“性侵”案例通常女性相联系,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似乎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而男性又似乎天生同“强者”相联系。而这一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大众的警示,对教育界的冲击。8.5日 央视通过短片《被性侵的男性》,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评论,“要做'带刺的仙人掌’,敢于捍卫权利!”其阅读量达到2亿,讨论数达到了8659次。
正是因为舆论的公开性、公共性、广泛性、评价性[5],使得舆论可以发挥出其独特价值,在公众之中产生影响,也使得一些盲区得以突出。
六、舆论如何来发挥其对教育的正面作用
从上面的案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舆论对社会教育具有积极作用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错误舆论也有着对事物发展,社会教育,消极的一面。特别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自媒体不断多元,水平不一的今天,言论传播的自由与迅速也远超想象。舆论如何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来促进教育的发展是一大问题。
从舆论的主体上面来看,公众在面对一舆论事件之时,应当有自我判断事件真伪,事件是否合理。同时应当有自我分析的能力,而不是跟随大流,人云亦云,在事实真伪判断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判。除了这些之外,公众在对于意见表达方面,也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而不是有意或是无意中伤他人或是要求其他人必须同自己的表达相一致。
其次从教育领域来看,当一教育危机事件发生,教育部门应当积极主动调查,以及做出相关问题的回应。而不是保持沉默,而待舆论发酵被迫进行回应,建立良好的舆情监控。同时,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对网络舆论,网络言论表达的教育,而不是一昧地提口号。
同时针对舆论传播的媒介来看,应当网络传媒和传统传媒相结合。网络传媒的突出特点就是迅速、多元,而传统传媒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网络传媒和自媒体所不能比的。所以当舆论发生了偏差,甚至出现了“谣言”的时候,传统传媒应当积极进行报道,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
七、结语
舆论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其实质并不是在于其本身的发展,而在于促进公众对某一舆论事件的认知和对舆论事件的处理。其担当着一种先锋或是桥梁的作用,将公众的意见表达同有关领域相联结,并来促进相关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发展。
如何发挥好舆论的作用,利用好舆论的优势,一直都是问题。而当舆论关系到“教育”这一有关民生的话题时,就更应该思考好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