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中国扇
在中国扇子的大家族中,和羽扇、纨扇、蒲扇等本土人士比起来,折扇这位外来移民子女,出现最晚,但却本土化得彻底,和其他艺术样式:书法、绘画、雕刻等等的结合,也最是紧密。
折扇后来居上,成为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扇子。无论是生活实用,戏曲舞台,说书表演,还是书画鉴赏,折扇都是不可缺少之物。
小小一把折扇,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雅符号了。
倭扇
折扇的原产地,一般认为是韩国和日本。
日本折扇古称蝙蝠扇,传说是见蝙蝠双翼而触发的创造灵感。
战争时期,日本武将在战场上以折扇为军扇,一面绘日,一面绘月,指挥如意。
军扇虽已变形,日本折扇却在另外的领域流行开来。
日本平安时代,安享太平岁月四百年,贵族妇女的服饰踵事增华,于服饰的细节讲究到了极致,尤其讲究袖口的色彩装饰。
在怀袖间,一把鸦青色底、上绘金银粉图画的日本折扇,垂在仕女的袖口,扇面半掩,供贵族女性隐藏容貌,以勾起男性更多的幻想与爱慕。
手执折扇的日本艺伎
倭扇,无论是题材还是鸦青底上绘金银色的配色,都是典型的“大和绘”风格,鸦青纸色的灵感正来源于蝙蝠的黑色双翼。
深色纸上绘以亮丽的金银图案,这种沉重的华丽感,和日本漆器的“莳绘”正出自同一民族审美心理。
这样的日本折扇,在中国北宋时期,通过入觐的朝鲜使臣,辗转来到中国士人手中。
北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载,高丽国使者私下拜会宋朝官员时,所赠的礼品,其中便有日本折扇。
苏轼的弟弟苏辙有一首《杨主簿日本扇》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
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宋代诗人华镇有一首《高丽扇》
排筠贴楮缀南金,舒卷乘时巧思深。
何必月团裁尺素?自多清爽涤烦襟。
挥来振鹭全开羽,叠去栟榈未展心。
利用已宜勤赏重,更堪精制出鸡林。
从诗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折扇最初来自日本或者朝鲜。
苏辙将日本扇上升到空、风思辨的高度,而华镇主要从折叠巧思,清爽涤烦上,论说折扇的方便易用。
川扇
中国产折扇的中心,最早为四川的成都。自永乐年间开始,在成都仿制倭扇,以供宫廷使用。
成都本为天府之国,锦江水碧,蜀山竹青,这里盛产竹、木、牙、骨,又历来是各种彩色笺纸的制造中心,而这些正是中式折扇的原料。
明代的成都折扇是用竹和彩色纸支撑,呈半月形,折合后能装在匣中,方便携带,所以这种扇子又称为聚骨扇。
因为扇面是纸做的,又由于人们在制作的时候,在扇面上贴上了金箔或洒金,因此这种扇子又名“洒金川扇儿”。
从永乐到晚明的二百余年中,川扇是中国折扇的主流。四川贡扇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恩遇,被帝王赏赐给群臣。
嘉靖朝权倾朝野的大奸臣严嵩便有一首《西苑赐川扇诗》:
太液池边暑气生,海榴英簇绛霞明。
蜀王新贡金花扇,御苑传呼赐礼卿。
到了万历中,四川贡扇不至,布政使等甚至俱被降调。崇祯即位后,锐意振兴朝局,曾下旨免四川贡扇三年。
小小一把川扇,也映射着北京紫禁城内王道纲常的兴废。
苏扇
随着晚明时节社会风气的变化,川扇的地位,开始逐渐让贤给产于苏州地区的吴扇。
川扇仅以材质见长,扇面多为洒金、片金、混金,一片辉煌,彰显富贵气象,扇面之上的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图案,华贵则华贵矣,却不免带了几分俗气。
而吴门纸扇,则走清雅路线。和川扇相比,苏扇是从朴素中追寻一种雅致之美。
同时,苏州折扇还以扇上的名家书画见重于士人。
苏州本为人文渊薮之地,吴门画派名重当时,“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诸辈,无不创作出大量扇面书画精品并流传至今。
明 文徵明《红杏湖石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崇尚雅致这种更高级的文化消费心态,在晚明时期的形成,折扇扇面上的书画,较之折扇本身,逐渐成为更受文士喜爱的审美对象。
明宣德,朱瞻基,山水人物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折扇书画蔚然成风,折扇扇面以其特殊的造型,在书画艺术形式中别开一洞天。举凡书画俊彦,无不有扇面作品。
旧时年轻士人出门游学,往往事先于师友名人中求书几把折扇,日后到了社交场中,别人见了这样的扇子,自会礼遇三分。
于是折扇也越来越脱离其实用价值,而变成一种装饰品和社交用具了。
影动半轮周,香生一握风。
清风在掌握,爽气满胸襟。
以扇吟人,以扇喻世。
传扇,至善。
扇哉!善哉!
木掌柜扇子作品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