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甲天下 风雨独秀峰》(上)
桂林是一座山水之城,“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南宋诗人刘克庄笔下的桂林,也是今天许多来到桂林的游客,对这座城最直观的感受。置身于桂林的奇山秀水中,不由得会生出许多诗情画意。以今天来看,桂林的文气与秀气仿佛天生就融在一起,但世人鲜少了解的是,在一千多年前,桂林还是一片民风彪悍之地。唐朝时期,御史中丞李昌巎(náo)出任桂州刺史,为了收拢民心,他发展文教,在独秀峰下建起了桂林第一座孔庙。李昌巎让各地举荐优秀的学子来到州学读书,一时间,桂林城中人才济济,文风日渐鼎盛。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中,广西一共出过10名文武状元,其中有8位出自桂林。尤其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桂林学子陈继昌,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成为中国科举历史上少有的三元及第者,实现了读书人的毕生夙愿,也让山水桂林文人辈出的美名天下尽知。抗日战争时期,巴金、茅盾、田汉、夏衍等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在这里写作和编辑书刊、报纸。
那时的桂林,出版、发行的报刊多达三百多种,当时中国大部分书刊、报纸出自桂林。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桂林是一座无比温婉柔美的山水之城,而在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一座军事重镇,每逢烽烟战火,这座城总能展现出最血性刚烈的一面。南宋德祐二年,蒙古铁骑大举南下,沿途各州郡纷纷溃败。刚刚调任静江府(今桂林)的马塈,发动全城力量展开抵抗,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我父叔兄弟皆忠勇,宁可做断头将军,也不做投降将军。当以赤胆忠心,护民报国,岂可苟且偷生!”这是马塈发出的慷慨之言。穿过古战场的烽烟,来到抗战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广西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纷纷投笔从戎,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唯一一支全部由学生组成的队伍——广西学生军。当战火迫使许多人南迁的时候,这些风华正茂的学生却告别了家乡,从大后方逆行而出,北上抗日。除了出征前线,抗日战争时期桂林城东的七星山,也是后方最惨烈的战场之一。日军见久攻不下,发动劝降,但对于敌人的劝降,中国守军回应的是一颗颗子弹。见劝降无望,日军向岩洞里投掷了大量的毒气弹,战争结束后,人们在七星岩的山洞里发现了823具遗体,他们被称为桂林城的“八百壮士”。古城人早已恢复了安静平和的生活,他们将身上那份忠勇不屈的精神化作了对家乡建设的不畏艰难,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座城,爱护着这座城。在看得见的地方,桂林有着最秀美的山水,在看不见的地方,这座城有着最坚毅的风骨。
太让人自豪啦!
看着央视向世界推介桂林
小编真是又激动又自豪
桂林真的值得让全世界重新了解一下!
兴安灵渠
解放桥
龙脊竹筒饭
侗族酸鱼
消息来源:CCTV-4《记住乡愁》、图片综合网络见水印(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