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王曰辉丨散文/交公粮
作者简介
王曰辉,笔名榴莲,山西汾阳人,爱徒步、写作。
交公粮
作者:王曰辉
我的老家在山西汾阳,我是80后,打我有记忆的时候,夏收和秋收之后都要交公粮,夏收主要交麦子,秋收主要交玉米和高粱。
交粮的多少按家里承包土地的多少算,一亩地交多少任务。庄稼收割后不久,村里就开始动员村民交粮,先是大喇叭里广播,让大家准备好粮食,最近这么一两天就派人下去拉;接着是队长挨家挨户的做工作,交粮是一种义务,自觉交粮光荣,多交粮完任务。
那会村里有大队,大队在村中央,大队里院子大,很宽敞。大队里有戏台,戏台坐南朝北,赶集的时候在戏台上唱戏,收粮的时候就在戏台上储粮。戏台的两侧是办公大楼,村长、支书在大队里办公。
那会大队下面有小队,我们村有四个小队,小队有队长,多数是退伍军人,负责管理各队的队员,丈量土地,协调生产,但主要的工作实则是负责收粮。
夏收,秋收的时候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交粮的时候也甚是热闹,大队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讨价还价的,赶车吆喝的,讨论收成的,联络感情的,嘈杂声不绝于耳。
早期有印象的时候,收粮都是用马车,马车都是本村人自己的,用马车是要记工分的,一辆辆马车从大队里出来,分开来去不同的队里。装粮用的都是麻袋和尼龙袋子。一般,一辆马车配备一个车夫和一两个帮忙的(兴许是治安),挨家挨户去村民院子里拉公粮。主人一般是要跟着到大队去称重的,有的小孩子会跟着大人坐着马车一起去。最早的记忆中,自行车都特别少,能坐会马车对小孩来说是超开心的一件事,当然也包括我,尽管交了粮是要走着回去的。
粮食需要过秤。大队里有一个大秤(机械磅秤),大称主要有秤砣、带有刻度的标尺和游砣组成。秤砣,就是一个个大小厚薄不一的圆铁饼,每个圆饼上有个缺口,平时不用的时候,秤砣的缺口处插在大称最上面一个横档的地方,防止秤砣滚丢。秤砣上按照大小规格写着50KG 到5KG不等的字样。游砣在标尺上滑动,用于指示重量。标尺就像杠杆一样可在一个小范围内摆动,摆动的幅度被一个矩形小框框着,不会像杠称一样上挑着眼睛和下坠砸着脚。
粮食放到秤上,收粮的人会用一根长长的带尖的空心的金属杆杵进麻袋里,铁杵拔出来的时候就会带出来一杵粮食,铁杵很长,几乎可以横跨整个麻袋,这种检测方法也算公平。主要看粮食的质量,看麻袋中间有没有藏劣质粮食,看看皮多不多,有没有瘪的,有没有碜石子,干不干,湿不湿,有没有发霉变质,是不是旧粮。我记得有时候收粮的人会把粮食放嘴里嚼一嚼。就根据这一抽查,一袋子就要扣掉多少斤重的粮食,所以就有了讨价还价,有了人情世故。
过秤的时候就增减秤砣,拨动游砣,先看标尺在框内摆动,标尺慢慢停留在框内的中间,再看游砣在标尺上的位置确定重量。
那个时候机械磅秤特别少,交粮时,大多数人都想趁机称称自己的体重。就和收粮的人打个招呼,站在磅秤上面,自己拨动游砣。眼看着标尺都触底框了,游砣还往外拨。
油水少的年代没人怕自己是个胖子。
称重完的粮食就有专人倒在戏台上,堆成山。
拉多了的粮食可以先记账,明年少交。
马车拉粮的时间最长,后来就改用三轮车了,不过没几年,到2006年,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就不再交公粮了。
大队里的人除了村长,支书外,队长们也都精简了。
不记得哪一年以后,村里人种麦子的少了,种谷子,糜子,绿豆的也少了。
(责任编辑:杨志强)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图文编辑:李竹青
微信号:gushancuizhu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