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解放战争中的王树声大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在际时,中央决定建立鄂豫皖中央局,管理新四军第5师活动范围内的党政军及河南区党委与河南军区,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的王树声被任命为鄂豫皖中央局委员。9月,国共摩擦加剧,国民党军开始对豫西根据地发动重点围剿。王树声等人奉中央指示,率河南军区主力部队撤离豫西,南下桐柏,同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部及王震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会师,共同组建成立了中原军区。王树声担任了中原局委员,并任第1纵队司令员,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
在中原军区期间,王树声指挥部队多次与国民党军摩擦作战。由于国民党军调集14个师部队企图在桐柏山区夹击消灭中原军区部队,中央一面与国民党方面谈判,一面指示中原军区部队可以一部分散转移,一部就地坚持。中原局经研究后,决定王树声、戴季英率第1纵队和第2纵队的359旅大部分干部向北向东转移,新四军第5师留在原地坚持。王树声等人提出北移路线不好,应该向东转移。同时又提出和平局面即将出现,不必急于转移,首先应南下大别山歼敌,同时做好东进皖东的准备。随后军区主力从桐柏山区东移,越过平汉路,于1946年1月初到达了大别山区的鄂豫边界,暂时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
这时,中央发来通报,说国共和谈取得了进展,即将签署停战协定。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中原局常委兼军区司令员李先念、中原局常委兼军区副司令员王震和王树声等人经研究后,致电中央,决定中原军区部队全部留原地坚持。当时中原军区主力如继续东进很快就可到达苏皖解放区,华东局和华中分局也已指示地方政府做好了接应准备,要是这样就没有了后来的中原被围困境。但由于当时“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气氛确实浓厚,连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也一时受到感染,更不要提下边的中高级指挥员了。中原军区主力继续留在中原,用刘少奇的话说,“望你们在最近一星期内计划控制较大的地区及若干城镇,以便在停战时刻到后,你们有较大地区立足及生存。”
中原军区部队不走了,很快又被国民党军包围压缩在了大别山麓的光山、罗山、经扶、礼山四县交界地区,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仅40余万,粮食、财政均非常困难。为了摆脱困境,原河南军区部队、新四军第5师、359旅部队均自谋生路,在当地征粮收税,造成了一定混乱。而中原局领导层意见也不统一,有立足于打的,有想谈判解决的,争论起来非常激烈。王震和王树声这两员二、四方面军的虎将,有一次甚至吵到要拔枪拍桌子。拖到1946年6月,国共谈判最后破裂,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起了蓄谋已久的全面围剿,中原军区首当其冲。王树声与李先念、郑位三、王震、戴季英等率中原军区部队实施了震动全国的“中原突围”行动。其中王树声、刘子久等率第1纵队2个旅组成的南路军9000余人冒雨向西南突围,边战边走,越过平汉路,抢渡襄河,历经坎坷,终于在7月下旬到达鄂西北武当山麓的房县地区站站住了脚。
这时中央指示王树声部不要北上陕甘宁或晋冀鲁豫解放区,而是坚持在鄂西北外线牵制敌人,配合内线部队作战。面对鄂西北地域狭小,生存困难的恶劣局面,多数部队指战员都心存疑惑,提出应继续北上陕甘宁或晋冀鲁豫。在北路突围的王震率359旅也接到中央要求其在陕南就地游击的电报,但全旅人员都要求回解放区,王震就带着他们一气打回了陕甘宁,不也保存了建制力量,受到了中央的热烈欢迎吗?而王树声则坚决执行了中央指示,率部与罗厚福、文敏生率领的江汉军区部队会师。之后成立了鄂西北区党委和鄂西北军区,王树声担任了中共鄂西北区党委书记、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部队共10个团1万余人。
其后王树声等人领导创建鄂西北根据地,一面与前来清剿的国民党军周旋,一面克服经济困难,艰难建立政权。然而由于鄂西北条件实在不好,建立的政权都是零碎和不稳定的。王树声后来承认:“这些形式只是在半空悬着,而没有在群众中生根;另一方面过分刺激了敌人,引起敌人更大的注意。”本来1纵和江汉军区部队合兵后,是有相当战斗力的。而国民党军前来清剿的部队一路多只有1个团,是可以集中兵力歼敌一部的。但因就粮不易,加上怕目标大吸引敌人,王树声采取了避战策略,将部队以团为单位分散行动。
这一决定被证明是个重大失误。部队分散后就打不了大仗,加上主观避战,导致大路被敌人主力封锁,走小路又遭到敌人尾追,一直摆脱不了困境。实际上尾追之敌多是营级左右的小股部队,只要敢于集中兵力战斗,完全可以将其各个击破打开局面。在分散行动的各团中,唯有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刘昌毅指挥的第7团看出了形势,坚持对小股追敌实施歼击,打了一些胜仗,缴获了部分粮食、弹药、被服、电台和地图,震摄了敌人,缓解了燃眉之急。然而这样长此下去,不能大量消灭敌人发展自己,也就始终不能在鄂西北站真正稳脚跟。
王树声在红军时期虽然是一员冲锋陷阵的勇将,但都是在许继慎、曾中生、徐向前等人前后领导下进行作战,缺乏自己独挡一面指挥部队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经历与经验。值此解放战争之初沧海横流的历史时期,如果王树声坚决敢战,指挥得当,在鄂西北能够大量歼敌打开局面,就如同为大将的粟裕在苏中所为那样,那么中原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局面都可大为改观,王树声本人的历史地位也必将与后来不同。可惜的是,仅在鄂西北一地的转战中,王树声就显出了判断不准、犹疑不定、束手怯战的重大弱点。其与粟裕指挥苏中之战的巨大差距,亦是一勇之夫与一方统帅间的差距。不要说是比不上粟裕,就是同在红四方面军出来的徐海东、许世友、王建安、陈锡联、韩先楚、陶勇这些昔日下级,如果处在同样的环境下,那种绝地求生的反击能力也是远强于王树声的。解放战争,确实打出了一批将领,同时也淘汰了一批将领。
进入1946年冬季后,天寒地冻,敌人加强了封锁和清剿,鄂西北形势更加困难,部队非战斗减员严重。坚持到1947年2月,一些军分区已打光,连最能打的第7团也被打散,损失惨重。王树声又累又急,导致高血压病严重发作,继续履行指挥责任已很困难。为了应对困难局面,王树声带病主持召开会议,最后决定留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主力分路转移到外线作战;王树声、刘子久、文敏生、刘子厚等身体不好的人化装转移至华北解放区。区党委和军区最高领导王树声转移到后方的建议,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在形势危急关头,王树声未能领导打开局面,却再一次脱离部队转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央对他的评价。
1947年2月13日,王树声在警卫人员护送下秘密向东转移。一路经北山、应山、武汉、上海,于6月乘船到达山东解放区境内的诸城。8月初,王树声奉命赴冶陶晋察鲁豫军区医院养病,并与妻子杨炬团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王树声病体已愈,奉中央命令再出中原,带领干部队随王宏坤、刘志坚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渡黄河南下进入大别山地区。之后在湖北麻城县福田河成立了鄂豫区党委、军区和行署,段君毅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军区司令员、区党委委员,郭天民任军区副司令员,刘子厚任行署主任,鄂豫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段君毅、王树声、郭天民、刘子厚等人一面分散部队,掩护土改,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一面指挥部队坚持内线战斗,配合刘邓大军主力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重点进攻。
至1948年2月下旬,刘邓大军主力已先后转出大别山到中原地区进行机动作战。在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率领的野战军前指机关和主力北移前,邓小平找王树声、段君毅和刘子厚等人谈话,要求鄂豫军区部队独立坚持在大别山。有了前几次弃城折戟的教训,王树声这回是下了决心。他和段君毅等人整编地方武装,形成主力拳头,进入深山老林,避实击虚,昼夜与前来“扫荡”和“围剿”的国民党军周旋作战。王树声当时勉励部队说:“只要我们能在大别山坚持住,把敌人大量正规军牵制住,使我刘邓大军主力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将来全国胜利后,毛主席在功劳簿上也会给我们记上一份成绩!”
坚持到1948年夏季,华东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中原国民党军的部署完全被打乱,不得不从大别山抽调兵力北上支援。由此,鄂豫军区的敌情开始减轻。这时,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大别山根据地的急性土改也得到纠正,形势趋于稳定。王树声、郭天民等乘势集中主力部队,从山区转向平原作战,在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展开反攻。经过几个月作战,歼敌1000余人,并解放了当年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新县县城新集镇。
淮海战役打响后,王树声指挥鄂豫军区部队四面出击,先后解放商城、固始、金寨、黄安等大小县城,将分散的大别山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为配合中野、华野主力作战,王树声指挥军区主力部队集结于固始地区,以防被围的国民党军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突围南窜。最后,淮海战役取得全胜,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基本得到了解放。
1949年2月,为支援渡江作战,成立了鄂豫区支前司令部,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鄂豫军区部队也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进行了统一整编。此后,王树声主要致力于剿匪反霸和筹措后勤给养的领导工作。5月,湖北军区正式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宏坤任第一副司令员,王树声任第二副司令员。屈居于两位红四方面军时的下级之后,王树声并无什么特别的表示,毕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不久后又成立了鄂豫皖边剿匪指挥部,并成立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工作委员会,王树声任司令员兼政委和边工委书记,统一领导大别山地区剿匪工作。经过3个月剿匪作战,共剿灭土匪1.2万人,取得了很大成绩。其间王树声旧病复发,常常低烧不止。上级来电要求他去武汉休养,可王树声什么也没有说,仍带病坚持工作,精神可嘉。
就这样,王大将结束了自己的解放战争生涯。
沈听雪的历史文集,喜欢本号文章者可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为防万一失联,请新老朋友关注上面备用号“沈听雪之江东子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