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草字体小百科
潦草字体即为草书,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每当社会变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文字应用频繁,个人随手省简,异体字出现的速度加快,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应用,势必要加以纠正。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潦草字体笔法的神出鬼没、变化多端是它字体无可及的,几千年的书法史表明,艺术字体的发展过程,从字形上说是由繁而简,从笔法上说是由简而繁,这说明,书体发展的过程即是笔法动作日趋复杂、线条形态不断丰富的过程。从线条端点的形态看,甲骨文作为审美意识萌芽时代的产物,出于实用的需要,单刀直刻随意性多,所以线条端点形态多尖。介于甲骨文与秦小篆之间的金文,随审美意识的逐渐形成其线条端点形态也渐趋丰富起来,它即继承了甲骨文的尖笔,又有自己凿铸特点的方笔,同时还孕育了秦小篆的圆头软笔。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尖、方、圆三种基本的线条端点形态在金文中已经具备。既然如此,那么潦草字体的线条端点还何谈变化呢?潦草字体与它书线条端点的不同在于它的非明确性与不规则性,由于它书多为“法多于意”的倾向于实用性的书写,其线条端点形态是较明确的、较规则的,而潦草字体则不然。特别是狂草,其用笔的纵横驰骋、变化无常所造成的线条端点的形态往往难于归属,如捻管拧线等复合用笔写成的不规则圆、逆笔抢锋写成的不规则方、折挫笔法写成的棱球式形态等。关于线条整体形态的嬗变,小篆被后人总结为“银丝盘曲,玉箸纵横”的一笔法,隶为横竖为一法,点裁取横竖之始端或为横竖之浓缩,故亦可归入横竖法内,加之左掠右被后人概括为“大”字三法,相传王羲之书法的“永字八法”基本上可以概括楷书点与的基本类型,潦草字体是众法皆备,数意兼包纵横驰骋,变化从心。潦草字体线条、形态的丰富多变与笔法的复杂性,即是潦草字体笔法的独立性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