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湖湘·戊戌变法六君子之谭嗣同浏阳故居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五月长假,安排了湖湘之旅。长沙黄花机场落地后,驱车前往第一站,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浏阳故居。

谭嗣同故居即大夫第官邸,位于浏阳县城关镇北正路。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院布局,东侧有园囿,前栋临街,面阔5间,进深2间,二层硬山顶。
中堂与后堂之间有一过亭,歇山顶,封火山墙,盖小青瓦,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整。他的屋子在五间西房的北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莽苍苍斋原有一幅谭同同自书的门联:上联是“家无儋石”,下联是“气雄万夫”。后改上联为“视尔梦梦,天胡此醉”,改下联为“于时处处,人亦有言”。会馆里还有维新志士开会的里院北屋。
谭嗣同故居为“深三进,广五间,三栋二院一亭”的格局,属硬山顶结构,上铺小青瓦,两边设置风火山墙,中堂、后堂有过亭,“大夫第”的工艺之精美,主要体现在木雕上,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雀替,均有雕饰图案,且线条流畅。
正厅屏门,也是雕刻技术的杰作。每扇屏门上面部分采用双面雕刻的手法镂空而成,而且通风采光适合湖南潮湿的气候。过亭上方有长棱形六角藻井,两厢配置亭榭、阁楼。
镶嵌在风火山墙上的堆塑造型,非常新颖,每朵花饰栩栩如生,故居的格门、花窗的工艺雕刻,配上布局严谨、高大宽敞的厅院,在南方地区都是罕见的。
谭嗣同的祖辈多以教读为生,祖父谭学琴曾任过县吏,生有四子,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排行第三,他于咸丰九年(1859年)考取进士,在京为官。由于性格上的偏爱,买下了原属周姓的祠堂,作为私第。经过几番修建,成为现存庭院式民宅建筑,此建筑建于明朝末年,在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湖北巡抚时,因其官位显赫,奉皇上旨令,赦封为“大夫第官邸”,简称“大夫第”。 
“大夫第”不仅因为他的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吸引众多游人,而且也因他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故居。
这栋房子建于明末,最初是一个祠堂,被谭嗣同祖父谭学琴买下作为私第,并改造成现在的三栋二院一亭天井式民宅建筑。因为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进士出身,且曾任湖北巡抚,所以自家宅子也就被称为“大夫第”。宅子的精美自然也不是普通民宅可比,尤其房屋的木雕,十分精美。屋子的梁架、斗拱、雀替等,均有雕饰图案,正厅屏门以及几处花窗更是木雕杰作。
谭嗣同并没有出生在这里,而是出生于北京,当时谭继洵正在京城为官。直到13岁,谭嗣同才第一次回老家,以后又多次回家,都住在这栋屋子里。他将其房间自题为“莽苍苍斋”,他的许多诗文、信札都在这里写成。在浏阳期间,他还与唐才常等一起在文庙奎文阁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群体机构——新算学馆。
现在,谭嗣同的“莽苍苍斋”以及其父谭继洵的屋子都复原展出。谭嗣同被杀害后,谭继洵回到老家,1900年78岁时过世。据说,谭继洵在得知自己的儿子被朝廷处斩时,写下了一幅挽联“谣风便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万世,不得而知”。这么说来,他还是理解自己的儿子的。
故居里还保存有谭嗣同夫人李闰的卧室。故居保留有李闰的卧室。李闰与谭嗣同是同龄人,两人19岁成亲,谭嗣同33岁殉难。他俩本来生有一个儿子,但没满周岁就夭折。谭嗣同殉难后,李闰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1925年60岁才过世。1912年,她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还创办了育婴局等公益事业。康有为、梁启超在她六十寿辰时合送了一幅横匾“巾帼完人”,悬挂于“大夫第”次厅。
1949年后,“大夫第”住了12户居民,到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居民才搬迁出去,维修后对外开放。
近世湖南人才辈出,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创办湘军挽救大清危局,到戊戌变法谭嗣同、唐才常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再到辛亥英烈黄兴、宋教仁、蔡锷、蒋翊武、刘揆一、焦达峰、谭人凤、陈天华等,“湖南人材半国中”可以说好不夸张。而在这之中,谭嗣同尤其体现了湖南人“霸得蛮”的个性。别地方的人,顶多是“不怕死”,而革命中的湖南人却是主动赴死,谭嗣同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