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钱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花钱才能获得最多的快乐?|打工人必读的心理学研究
KY作者 / Jojo
策划 / Ivan
插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不要睡!现在睡着可能几百块就没了,再撑一撑!”
确认过眼神,都是在直播间里抢过货的人……
今年的双十一开始得似乎格外早。这两天走在大街小巷,耳边听到的都是各种凑满减、算拼单的成功(或失败)故事,就连和买买买有关的各种梗都纷纷登上热搜。
比如:#别人熬夜是为了赚钱,我熬夜是为了花钱
再比如:#一夜之间变了户籍——
图自网络
梗虽然是编的,心里流的泪却可能是真的......双十一期间,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尾款人”发来的留言:
最近我喜欢每天晚上到直播间围观,我买的不算多,但看着大家互动,感觉很开心;
一开始是为了省钱,但是后来好像“上头”了,根本停不下来,反而花了更多钱,心痛啊;
一花钱就感觉很兴奋,虽然有时会“吃土”,但仍然很享受买东西,这是不是病态啊?
......
一买东西我就特别开心,这正常吗?既然钱是有限的,怎样花钱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今天的这篇文章,献给所有的尾款人们~
01.
买买买为什么有“疗愈力”?
买东西让人开心,是很多人的真实体验。买买买的时候,我们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好像都能被轻易缓解。而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研究发现,购物能够从多个角度为我们带来“疗愈”效果,比如说:
正是因为这些“疗愈”效果,英文中甚至诞生了Retail Therapy(零售疗法)一词。它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目的,以实现自我疗愈。
零售疗法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专业心理治疗方法。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现代人最常用的放松减压、调节情绪的方法。
根据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52%)的人承认自己曾使用过零售疗法(Researchscape, 2013)。其中,44%的人每个月都会通过购物来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在感到压力的人群中,每三个就有一个,曾通过购物来缓解自己的焦虑(Gregoire, 2013)。零售疗法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虽然花钱的时候确实很快乐,但花完之后,没钱了心情更不好啊!”
*虽然买买买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很多压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快乐的可能性,但零售疗法也是有风险的。
金钱是有限的,
想买的东西却可能无穷无尽......
买东西所带来的快乐不一定持久,
还有可能令我们陷入恶性循环:
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陷入购物强迫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因为无法控制的购物冲动而将超出承受范围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花费在购物上,为自己带来社交、经济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这些时候,我们很难因为买买买感到快乐、被它治愈,反而可能“花钱买罪受”,越买越焦虑。因此,想要买得开心、买得满意,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购物方式。只有利用好手中有限的金钱,将它们花在正确的地方,我们才可能从更大程度上、更持久地感受到快乐。
02.
那么,怎样“正确”地买买买?
*买买买之前要做好准备
第一步:自我审视,确认自己的购物动机是健康的
很多时候,我们买买买上了头,可能是因为购物的动机不够健康。比如说,想要通过购物来提升情绪,却发现自己像是上了瘾、很难停下来;觉得促销时,不买就等于吃亏了;或是纯粹地陷入想要拥有某个东西的执念,即使它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也在所不惜。
当我们的目的不再是“获得我需要/想要的”,而变成了“靠买东西疗愈自己”时,我们很容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买回那些超出承受范围,或是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并在之后因为自己的失控感到懊悔。
因此,在下单之前进行一定的自我审视是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地觉察自己的状态,明确购物动机,以做出更明智的购物决定。
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购物动机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购物动机与需求吻合——我们能够明确,购买这一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项真实需求。此时,人的需求是凌驾于物品之上的。
有意识地使用零售疗法——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试图通过买买买获得抚慰和放松时,也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购买那些自己可以负担的,或是真正需要的产品。
“每次压力很大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买东西,好像下了单才能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但是买回来一大堆用不到的东西,真的浪费钱又占地方。现在每次下单之前,我都会问自己’它对我有用吗?我真的喜欢它吗?’,如果并不,我就会转而选择一些便宜点或者能够用得到的小东西下单。效果差不多,但买完之后终于不再因为又‘剁手’而自责后悔了。”
——猫头鹰,女,28岁
要明确的是,虽然零售疗法在自我调节、放松减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愈效果,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也无法帮助人们解决长期的焦虑或抑郁问题(Bailey, 2013)。因此,你需要在使用零售疗法的时候,试着挖掘出自己背后真正的动机(trigger),从根源解决真正的问题。
第二步:设立单独的零售疗法账户
独立账户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控制预算,避免我们在使用零售疗法时,总是不小心超过能够承受的范围。你可以专门申请一个额度较低的信用卡,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零钱账户,在里面放上一定金额的存款,数额取决于你个人的收入以及能够在一次购物中使用的金额。
*选择“正确”的服务或物品购买
(1)一些通用规则
一些心理学家曾对消费(spending)和幸福(happines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Dunn et al., 2011)。Ta们发现了一些普适性较高的通用规则,来帮助人们最大化ta们从花费中能够获得的情绪回报。
比如说:
多买体验少买物件
当我们消费的主要意图(primary intention)是为了获得某个生命阅历(可体验的事件)时,我们能够在体验发生之后、回忆起那些经历时,依然感到快乐。它为我们带来的快乐是更持久的。
相反,人们对于物质更容易产生适应性。因此,物质性消费能够带来的快乐通常较为短暂。一件梦寐以求的新裙子,可能在买回来一周后就不再令我感到兴奋了。
值得一提的是,到底是体验式还是物质式消费,主要取决于这项消费的目的。也就是说,同样是购买旅游套餐,如果只是为了拍照打卡,那它就是一项物质性消费。而如果主要目的是拓展生命体验、见识大千世界,那么,它就变成了一项体验式消费。
多买“小件”少买“大件”
研究显示,幸福感与人们感受到积极情绪的频率(而非强度)有更紧密的联系(Diener, Sandvik, & Pavot, 1991)。也就是说,在预算相同的情况下,将它分散花费在几个能令我们感到开心的小物件/体验上,可能会比购买一件更精美但也更昂贵的大物件效果更好。
特别是当这些小型花费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新鲜感、惊奇感、不确定感,以及变化感的需求时,我们可能对它保持更持久的兴趣。比如说:和最好的朋友约咖啡时,我们每次都可能遇到不同的店员和装饰、发现新的咖啡豆,以及和彼此聊到不同的话题——虽然只花了一杯咖啡的价钱,我们从中收获到的愉悦感却可以持续很久。
(2)为自己“量身定做”消费指南
还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花钱购买那些更符合ta们人格特质(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的产品或服务时,ta们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Matz et al., 2016)。
这些人格特质包括:
当我们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上面的通用规则结合起来,我们就可能创造出一份专属于自己的“消费清单”。
比如:
当我们为自己定制出最适合的消费清单,“正确”地买买买,我们就可能“买”到更持久的快乐,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生活满意度。
最后,祝每个尾款人都能买到自己真正心仪的产品,度过一个快快乐乐的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