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时,甘肃发现草圣张芝石碑!不料,不翼而飞,是谁盗走了它

王文元庚子讀書録:

          苐二:“澄华井”

在甘肃历史上,汉唐时期,可谓是名人辈出,大师众多。他们留下了传奇故事,留下书迹墨宝,留下了赫赫武功,也留下了让后学者敬仰的背影。
张芝在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清代康熙年间,甘肃武威凉庄道属内,人们在淘井的时候,挖掘出张芝手书的石碑“澄华井”。谁知,这块石碑却不翼而飞,至今不知所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甘肃瓜州,草圣故里,留下成语池水尽墨
张芝字伯英,东汉敦煌郡人,著名书法家,史称草圣。张芝出身名宦之家。他的父亲是张奂。张奂为东汉名臣,凉州三明之一。张奂(公元104年——公元181年)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东)人。张奂的父亲张惇,曾任汉阳太守,这是两千石的高官。可以说,张芝的父祖都是名人。
敦煌张氏是当时河西走廊数得着的大家族。这个家族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那时候,大家族的延续靠的就是文化传承。张芝家族也以文化传承而闻名。
张芝是张奂的长子,在书法历史上被称为“草圣”。张芝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首先,勤学,潜心书法,虽出生于官宦之家,而无纨绔气。张芝学习书法非常刻苦,至今流传一个池水尽墨的故事。据说,张芝小时候为了学习书法,在一个水池边写字,当时纸张尚未彻底定型,他们用一种帛写,每天写完字后,用池水洗帛、毛笔,结果天长日久,池水都黑了。后来,人们将这个水池,取名张芝墨池。后来,书法家们称写字为临池,就是从这里来的。
2.突破章草,创出今草
相传今安西县有张芝墨池。不过,有人考证,张芝的墨池在敦煌城内。据记载, 唐玄宗开元二年九月, 正议大夫使持节沙州诸军事行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上柱国杜楚臣赴任到府,寻问张芝学业之处, 到于池边 , 其时未有庙也。敦煌藏经的伯 2005号 《沙州都督府图经》 “张芝墨池 ” 条则有详尽的记载:  张芝墨池, 在县东北一里, 效谷府东南五十步 。敦煌子城东北罗城中有嘉纳堂, 唐朝时为效谷府 , 张芝墨池当在罗城东北部。伯2691号 《沙州城土境 》 也说:“张芝池, 北水池是。可见,在敦煌城内北面。多年前,我曾去敦煌寻访,未果。似乎,已经不知具体地方了。
张芝名气很大,当朝太尉认为他今后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因为张奂的父亲就文武双全,出则 为将,入则为相。朝廷屡次征召他出来做官,张芝都推辞了,不就,故有“张有道”之称。张芝,喜欢草书,学习崔杜之法,崔是崔瑗,为东汉学者、草书大家,著有《草书势》;杜是杜操,以善章草出名。
张芝在学习他们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故而自成一体。这就是今草,亦称“小草”。
3.王羲之学习张芝草书,留下十七帖
故人,人们说张芝草书,虽师法崔、杜,但有创新,转精奇妙,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古人谓之“一笔飞百”。被时人称之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的草书,亦颇受其影响。他的书迹保存在《淳化阁帖》里有五帖,并著有《笔心论》五篇,今已失。张芝的弟弟张昶,著名的书法家,善于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西岳华山堂阙碑铭》,现在还保存着。另著有《龙山史记注》,此书唐时曾被柳宗元所保存,以后毁于火。故而,人们说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张芝。
4.康熙初年,武威发现张芝石碑,结果不翼而飞
读地方史书,看到这样记述:清康熙初年,在武威凉庄道属内井中挖掘出张芝手书的一块石碑,上刻“澄华井”三字,后来这块碑又被地方官偷走了。
事情是这样的:康熙初年,人们今天武威政府办公楼西楼一带,清理一口干涸的水井。谁知,在淘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石碣,宽腹瘦足,腹上镌“澄华井”三字,此东汉张芝书。据记载,此字为隶书,这是草圣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隶书字。
这个地方,在两千年前,就是张芝父亲张奂任武威太守时的办公之地。据说,张奂在这里修了小花园,种植武威的一些果树,诸如核桃、李、枣等,树下种植苜蓿。“澄华井”三字就是张芝赴京,途经武威看望父亲,见小井中,水质甘冽,遂名为“澄华”。
伏俊琏先生考证,张奂曾在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出任武威太守, 任期三年 (163年— 166年), 张芝这时已值中年 , 正是书法艺术的成熟精能时期, 书写 “澄华井 ” 并铭文一事 , 应该是可信的。
前几年,人们曾看见这口汉井的水,还在浇花。武威写书法的朋友们,有机会去感受一下。张芝题名的汉井,留下千年文脉。
不过,这块石碑,最后的结局却很凄惨。发现  “澄华井”石碣不久,某道员升迁离任,走时把偷偷窃走了 , 至今下落不明。千年的石碑,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那么,问题来了,清康熙初年,武威发现的“澄华井”三字石碑,还有拓片传世吗?知道的朋友留言说说。

王文元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