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生写的崇明糕,太馋人了! | 阅读明星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她喜欢读那些贴近生活的平凡人的故事,真实可感而不是虚无缥缈,充满着平凡生活的烟火气。

  • 在她看来,读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 她喜欢阅读,也喜欢写作,有时候会模仿不同作家的写作技巧,尝试着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小学时,语文老师的一句话让上海市秋萍学校的陈佳璐对读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从此,她开始一头扎进书本里,寻找老师口中那种读书的气质。
从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生动有趣的儿童文学中,她看到了同龄人有滋有味的成长历程,也让自己的童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读完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后,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挫折和苦难,更看到了主人公奥利弗虽出生于苦难之中,心中却始终保持着本性的纯良;看完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后,她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海上航行和冒险,一颗心随着白鲸莫比·迪克的命运起起伏伏……
进入初中后,陈佳璐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在老师的影响下,她喜欢上了中国的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主力干将余华是她最喜欢的作家。余华的作品似乎有一种魔力,总能让人沉浸其中,无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在苦难的生活中,普通人平凡而努力地活着。
在陈佳璐看来,余华的笔触冷静、细腻,对苦难的描写近乎残酷,但字里行间又能让人感受到野蛮而强劲的生命力。就像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所表达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人生充满了磨难,但努力活着,跨过横在自己面前的石头,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部剧,在时代的洪流中漂浮,谱写自己的剧本。余华的《兄弟》同样是通过讲述小镇上同父异母的两个兄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初读时,陈佳璐就被书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和深厚的情谊深深地震撼到了。让她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故事的最后,李光头努力锻炼身体飞上了太空,并把宋钢的骨灰盒一起带了上去,让她感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并学会了审视自身。
在陈佳璐看来,《兄弟》这本书为我们还原了世间无数“古怪”的人与事,其实他们并不古怪,他们只是以不同的姿态生活着。从余华的作品中,陈佳璐深深地体会到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
叶兆言的《南京传》也是陈佳璐十分喜欢的作品。在历史上,南京这座城市不断被破坏,又不断重生,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通过叶兆言的文字,陈佳璐读懂南京这座城市背后的文化内涵,厘清了历史深处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她爱上了南京这座城,并通过《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本书深刻地了解了历史上那段沉重的往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期里,她打算去南京走一走,亲手触摸这座在历史的长河中饱受摧残,但依然保留着不凡的气度和极强的生命力的古城。
此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鲁迅的《呐喊》《彷徨》,路遥的《人生》,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洋相》,葛亮《戏年》《瓦猫》等,都让陈佳璐印象深刻。日常的忙碌有时候让人难以静下心来思考,读书是让我们远离浮躁的最好的方式。
在读书时,陈佳璐第一遍往往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书中的人物,感叹他们的命运,第二遍才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跟随书中的故事去经历不同的人生,也让她对自己的生活多了几分理解和思考。
陈佳璐还喜欢边读书边做批注,读完一本书后梳理人物关系图,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学会了“镜像阅读”,两个人物之间就像互相隔着一面镜子,互相看到自己身上缺乏的东西。比如《文城》一书中,林祥福从纪小美身上发现了爱,纪小美从林祥福身上找到了自由。
大量的读书让她学会了在生活中多思考,在写作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曾获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一等奖、“让青少年读懂中国”征文二等奖等各类奖项的她虽然在读初三,备考压力很大,但她依然坚持寻找那种读书的气质,用阅读和写作诠释自己的人生。
【习作】

独特之美
寒假回崇明过年,虽然现在去崇明的公交非常便捷,但我还是会选择坐船回去。我喜欢从客舱的窗外,看滔滔长江水。这水,孕育了无数崇明岛的儿女,也载满了无数在市区打拼的崇明儿女的悠悠乡愁……
船靠岸,踏上故乡的土地,再次呼吸到崇明的空气,内心无比舒爽。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声音——
“崇明糕!又香、又甜、又糯的崇明糕!”
那是卖崇明糕的小贩们,正挑着担子游走,在候船室吆喝的声音。只见一块又一块如白色大理石般的崇明糕,整齐地叠在小贩们担子里的箩筐内。来自市区的爷叔、阿姨们,围在小贩们周围,东边一句:“拿两块!”西边一句:“阿拉要五块!”每每看到此情此景,作为一个地道的崇明人,我都倍感骄傲!
回到村子,正好赶上家里老太太的九十大寿,所有大人都在忙前忙后地张罗寿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我,却极为不协调地搬了一张凳子,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厨房传来了争吵声,声音伴随着锅碗瓢盆声,断断续续,我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猜测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崇明人的寿宴必不可少的是崇明糕,可家里人的手艺有限,做一两个还行,做四五十个就困难了,于是几个亲戚就发生了分歧。这时候,我看见奶奶从厨房走了出来,她用围裙擦了擦手,就拎起我:“走!奶奶带你去逛逛!”
乘上电瓶车,驱驰在乡路上,看到熟悉的路、熟悉的房子、熟悉的人,心中无比闲适和欢快。但渐渐地,我发现路越来越陌生,电瓶车经过无数次的拐弯、穿梭,终于来到一片僻静的瓦房前,这让我满心疑惑:“奶奶,我们在哪儿?”
“做糕的大师傅家!”
做糕的大师傅家?我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做糕点的师傅嘛。但后来亲眼目睹,我才明白奶奶所说的一点没错!
大门虚掩着,推开门,我看到一个老头,头发已白,梳着清爽的三七开发型,裹着一件干净的军大衣,正躺在藤椅上,晒着太阳,听着昆曲,捧着紫砂壶吮饮茶水。望着这个老头,我歪着头,一肚子的疑惑:就这老头,看样子,和崇明糕八竿子打不着啊?奶奶打断我的思绪,是她的请求声:“严师傅,家里老人做寿,要麻烦你做些崇明糕。”一听是要做崇明糕,原来有些懒散的老头,瞬间来了兴致,从藤椅上弹起,潇洒地把军大衣往藤椅上一抛,向房间走去……
奶奶催促我快点跟过去,严师傅的崇明糕不但好看、好吃,就连制作的过程,也是一道风景。
踏进严师傅的房间,各种尺寸的盆整齐叠放,厨具一一排列,有条不紊,和想象中的那种油腻、杂乱的厨房间天差地别。此时的严师傅,已经穿上了一件洁白的工作服,戴上了厨师帽,如同站在城墙上气宇轩昂的将军一般。
严师傅制作崇明糕的全过程,少去了身段上的豪壮之气,多的是江南女子的温文尔雅,就像在雕刻一件艺术品,是那样得井然有序,不紧不慢。水和糯米粉只凭借经验,便可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块又一块玉石般洁净的面团。
面团进入手工雕刻的模具时,严师傅如造人的女娲,一点一点地把面团压实,小心翼翼地倒出,仿佛那崇明糕是有生命的,而且这生命十分脆弱,需要悉心呵护。圆润、洁白的崇明糕已经初具规模,随后,严师傅缓缓撒上葡萄干、核桃仁、红枣等陪衬。仔细一看,每块糕上的葡萄干、核桃仁、红枣等几乎是一样多,既不喧宾夺主,也不让崇明糕少了田园的色彩。
崇明糕进入竹制的蒸屉。等待蒸熟的过程中,奶奶调侃地说:“老严,上次去市区,我看人家做糕都用机器了,不仅快还省力嘞!”听到这话,严师傅十分迅速并坚定地说:“这不行的!机器哪有手工的好?我干这行三十多年了,怎么能被机器抢了我的风头呢?”严师傅略带俏皮的话,引得奶奶和我哈哈大笑,但笑归笑,他的话让人感到踏实与温暖!
我们满载而归回去,我手里揣着一叠严师傅做的崇明糕,这崇明糕,通体如白玉一般纯粹,上面的葡萄干、核桃等的装饰物,又为这块“玉”增添了华贵之感,我情不自禁地向奶奶感慨:“这哪是崇明糕呀!分明就是从故宫来的名贵古董。”奶奶笑着告诉我:“是呀,在我们这儿,也就只有严师傅,才能做出如此美的崇明糕!”
一路上,随着奶奶的故事,我慢慢对严师傅有了认识:原来,严师傅年轻时在市区大饭店做点心,尤其擅长做崇明糕,但为人太细致了,点心在制作过程中,稍有点瑕疵就扔掉重做,饭店老板吃不消他的细致,就把他给辞退了。心灰意冷的严师傅就回家乡崇明过田园日子,但同乡人都知道他的手艺,每逢红白事做点心忙不过来,就会找他帮忙。听着这些故事,我对严师傅的匠人精神是越发敬佩!
临行前的码头,奶奶将一块严师傅制作的崇明糕塞到我的手中,告诉我:“严师傅觉得你和他有缘,一定要做一块崇明糕托我送给你。”
坐在候船室的椅子上,我捧着这块无暇的崇明糕,渐渐地,从洁白的崇明糕上浮现的是一位匠人在厨房间工作的身影,那如艺术体操般柔美的手法、那如科学仪器般精密的计算……崇明糕,像一个讲了三十多年的故事,绽放在一间小小的厨房间里。
崇明糕是一个地方特色,展现了江南人的细腻与勤快。严师傅三十多年孜孜不倦地经营,换来一句又一句的赞美!我无比坚信,崇明糕,将继续经受住时光的考验,你那独特之美,也会在百转千回的岁月里,不断升华!
(指导教师:荀浩)
编辑:青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