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导读 |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湿地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概论》、《万物笔记》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机关工会、青年读书会联合组织“品读生态经典 建设美丽北京”活动,引导广大会员以书为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活动期间,广大会员积极参与,掀起了阅读学习热潮,品读了一批生态经典作品,书写了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体会。

好书导读栏目陆续刊登部分获奖作品,将大家推荐的生态经典作品分享给广大读者。

本系列稿件由局机关工会供稿,青年读书会编发

编辑:王 岚

主播:小 北

1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推荐人 王军

北京作为“依山靠海”的大都市,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北京是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和景观资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历史园林文化。

北京市生态文化建设在继承中建设、在保护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依托大规模造林绿化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园林典范,基本形成了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传承发展、生态建设与文化特色紧密融合的城市生态文化和园林文化体系。

都市园林文化焕发生机,森林生态文化蓬勃兴起,节庆会展文化繁荣发展,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生机活力。

《北京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对北京生态文化建设的背景意义、基础条件、经验借鉴和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任务、精品案例、政策保障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探索,对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

湿地北京   推荐人 武军 唐波 

湿地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是孕育众多物种的基因库,全球超过40%的植物和动物都依赖湿地繁衍生息。

湿地孕育和传承着人类文化,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和教育场所。

湿地与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北京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能没有水,北京与湿地息息相关。

《湿地北京》通过湿地之城、湿地之用、湿地之行、湿地之恋、北京湿地之生五个章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北京湿地变迁、北京湿地文化与湿地科技等内容,选题新颖,紧扣当前生态文明的科普工作主题,凝练了湿地科学前沿创新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科普空白。

2018年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中国林科院合作完成的科普作品《湿地北京》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湿地北京》立足于弘扬生态文明,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凝练了湿地科学前沿创新研究成果。

该部作品通过湿地之城、湿地之用、湿地之行、湿地之恋、北京湿地之生这五个章节,以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了北京湿地变迁、北京湿地文化与湿地科技等。

提出的北京湿地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水文联通+微地形改造+基质恢复+植被恢复+岸坡恢复”退化湿地恢复关键技术,湿地植物多样性重建的土壤种子库技术及其应用方法以及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等研究成果,为北京市湿地保护、恢复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对城市副中心、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湿地恢复与建设、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撑作用。

目前,作为都市天然空调、绿色“海绵”、城市之“肾”的北京湿地严重缺水,生态功能退化,总面积仅存5.14万公顷。

《湿地北京》和衍生创作的图书、新媒体传播材料、创意文创产品,以及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共同形成了《湿地北京》系列融合科普作品,实现了跨领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宣传,在推动北京湿地保护立法进程,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提升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北京》的发布填补了我国湿地领域科普的空白。品读《湿地北京》一书,收获颇丰,也让身为湿地的市级部门管理者的我深刻领略到保护湿地的使命与担当。

3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  推荐人:谢兵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一书分“生态公正、生态安全、新能源革命、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建设”八个章节,全面系统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本质、原则、发展,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百科全书。

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提到了社会发展的高度,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现在又到生态文明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

它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的发展及其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权利。

4

万物笔记 推荐人:郭腾飞

予尝求今仁人之心,或异古人之为,何哉?居庙堂之高常思青山绿水,处江湖之远日恋候鸟旧林。

接触生态和自然文学,是一种偶然,又如一种归属。李青松老师的《万物笔记》,是中国林业生态文学界的新鼎之作,其中处处流露出一个与自然为伍的生态作家的赤城仁心。

他将目光投向最基层的务林人,那个外号叫“二杆子”的村民,20年来,他的生命重复着“种树、种树、种树……生命不息、种树不止”的单调却执着的节奏,他共种了10万亩2000万株树。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他可能都不曾料到自己,活成了别人心中的丰碑,他不说,他只是做,他的倔强向世人宣示:

种树,也是一种信念和精神。

他关注外来物种入侵,从薇甘菊写起,福寿螺、食人鲳、水葫芦、美国白娥,还有那闹美国的鲤鱼、葛藤,德意志的烦恼大闸蟹,全景式展示了生物入侵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用尽了力气要除四害,绞尽了脑汁遏制扩张,结果却不尽如意。生物不是你想灭,想灭就能灭,倘能从冲突、杀戮的欲望中解放出来,恐怕才是人类最舒适的姿态。

他高唱生态文化的赞歌,从刘书田院里那棵古树到旧时文官的官帽,他娓娓道来文冠果的兴衰历史。

这一棵从魏文侯的宰相段木干故乡移植而来的文冠果,它修炼千年,以至尊的气度和坚韧的精神,承载过厚重的历史政治,更承载着明亮的和谐未来。

他将笔触深入人类的精神生态,从乌梁素海上的鸟长张长龙,到塞罕坝上的护林员陆爱国;

从吃油茶的毛泽东,到将铁皮石斛作为国礼送给伊丽莎白女王的李鸿章;

他用生态之眼看世界,他崇尚“大地伦理观”,大地万物是神奇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的接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

生命是一种奇特的轮回。当你单纯幼稚如孩童,就如当年看麦兜当当,一颗柔软的心,便能温暖这个硬邦邦的世界。

当你成熟洞彻成泰斗,就如今天看万物笔记,又重新回归到的那颗柔软的心,是看透生活这袭华服背后的跳蚤,却依然义胆忠肝的赤城。

我想,这便是生态文学所追求的美,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奇妙的融合,在每一位仁人之心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