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劲到神明-太极拳就是这样的简单,为什么没懂劲不能离开师父?

上一次讲了着熟的阶段,就是我们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习惯的过程。只有我们养成了正确和良好的习惯, 我们身体的习惯, 我们动作的习惯, 只有形成习惯了, 正确的习惯,并觉知力跟随成长才叫着熟。

我们的动作正确了, 我们时刻注意我们的动作, 即使我们不注意, 他也在那, 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那儿?也没有感觉在这儿和不在这儿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无意识的行为我们都是正确的了。这个阶段的要点就是要觉知我们的动作,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动作上,才能把动作作对,就是念住于身,意念专注在动作上,这样才能知道动作的对错,动作是不是符合师父所讲的要点,才能不断改正拳架。

这个阶段就是着熟, 我们不断地在着熟这个阶段前进了, 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动胳膊的时候,我们的胳膊有了感觉, 我们在散步的时候, 我们的腰转腰的时候, 我们的后背有了感觉, 我们腰有了感觉, 我们的胯有了感觉, 我们的腿有了感觉。

突然有那么一瞬间,我们就知道了我的身体有了感觉, 我知道我这样做, 我的身体的力量是合得住的, 我这样做我的肌肉是放松, 但是我的力量能够使出来, 这时候我们就是进入了懂劲的门口儿, 也就是我们开始从着熟过多过渡到了懂劲阶段。懂劲简单来讲是身体在做运动的时候或者不动的时候, 我们体会身体的肌肉, 身体关节, 身体的各个部位, 有了感觉, 我们知道我怎么做, 在不同的位置它有不同的感觉,做那个动作是那个肌肉在用力。这就是懂劲的最初,对我们身体的感受有了明显的觉知,此后我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去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就是受念住, 念住于感受。

此时就能够调整我自己, 使我身体在挥手的时候能够用得上腰部背部的力量, 不是胳膊肌肉的力量。我在当初和我师父金根声学拳的时候, 师父在做金刚的时候就对我们讲, 不是用手臂的力量, 而是用腰胯的力量。当时我就在想怎么才能用腰的力量, 腰的力量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不是我们不想用腰的力量, 而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用腰的力量而不用手的力量,用和没用我们也不知道, 因为我没有感觉。在实际的情况下, 其实我们只要一动我们都会用的到腰,但是我们腰没有感觉,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用腰了。

只要我们拳架正确, 慢慢的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用到了腰。等你有体会了之后, 你就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要想懂劲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拳架的正确。怎么才能正确呢?就是要做到外三合。由外三合进入到内三合,首先是筋与骨相合, 肯定就进入懂劲的阶段。筋骨合的时候我们就超过了单纯肌肉的用力层面, 就变成筋骨合住了。人体力学讲, 骨骼是我们的支撑杠杆,支撑我们的身体, 这时候我们就知道用我们的骨头去支撑,会用身体的杠杆力量。

一旦我们体会到了这个力量,我们就可以在打拳中每一招、每一式去感受我是不是有这个力量,这个力量是不是存在?我是在肌肉的力, 还是用筋骨的劲, 筋骨合产生的劲。我们就能够判断我们自己打的这个拳到底对还是不对, 我的手抬多高这个感觉存在, 如果再高了是不是就没有了?我们在最初懂劲的时候, 我们只能找到一个位置,比如说我手在胸口的时候, 我能找到这种感觉, 往外棚的力量, 如果手再抬高一点我就找不到了,再低一点也找不到了,往外开也没有, 只有在其中的一个点才有棚的感觉。

再比如说我在落手臂, 开始只有在手臂落的时候我能找到这个棚感觉。比如说我们在做单鞭, 手抬起来的时候, 是不是也能找到棚的感觉? 能找到了说明这个动作就做对了, 如果没找到说明我们就做错了。我们在打拳架的时候就要找到这种感觉, 因为我们已经有了, 我们就可以很轻易的找到这种感觉。单鞭了做对了,懒扎衣是不是也可以有?这起式是不是也可以有?白鹤亮翅是不是也有?

我们由此而推之, 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我们都要有这种相同的感觉。首先是棚劲, 棚劲是贯穿所有拳架, 叫做母劲, 因为是其它劲的基础,其它劲都是在棚劲之上而产生的。没有棚劲就没有办法去理解别的劲, 因为你没有棚劲就没有办法引进落空, 没有棚劲你就不叫引进落空了, 直接就被打上了, 就不会落空, 就变成了软。

在懂劲之前不能离开师父, 因为你的姿势你认为是正确了, 很有可能还不正确, 还有不正确的地方, 你只有懂劲了你自己才能知道我做的这个动作是不是正确, 因为棚劲没有?合劲有没有?你自己可以感知, 这个时候你也能够对别人的拳架是不是合住劲了有初步的判断力。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自己练拳。

这只是最初的懂劲只有一点,但是已经开始迈入了门槛。 从这一点我们不断的去扩张,不断的在这种正确的姿势下去练习, 去感知, 去觉知, 去体悟。体悟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体,我们每一个动作身体有什么样的觉受,有什么样的感受。去体悟去体会我们身体的变化。 慢慢的我们手臂一路我们感知到了节节贯穿,手开合感, 能够感受到力由脊发, 慢慢的感受到我们脚的一开一合,我们的盆骨, 我们的胯的开合。

我们随意的每一个动作,我们都能够感知,我们都能够感知到身体的变化, 我们身体跨的动作, 脊柱的变化, 身体的感受,随着我们的感知越来越深, 我们身体的觉性越来越高, 我们能够所感知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的外三合我们就会越来越纯熟,我们能够自己去体悟每一式,我们可以自己加入新的理解, 我们脚在哪儿, 手在哪儿, 先动脚, 左脚还是先动右脚, 手脚怎么配合?这个时候不需要别人讲, 你自己就能够觉知, 因为你自己能很清楚地知道我手和脚到底合还是没合上, 肩与有没有合上。

随着懂劲的深入, 我们的动作幅度也可以不断的变化, 也就是我们赵堡太极拳所讲的先有开展, 后求紧凑。刚开始练拳的时候, 着熟的阶段, 我们拳架是比较大的, 一切都是为了将我们的身体练松,关节开了, 我们才能松, 放松了关节才能打开。刚开始拳架大的作用就是为了尽快打开我们的关节, 使我们关节能够松的下来, 我们的拳架以一定的速度,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关节活动开始, 我们的关节松开。

随着懂劲的再深入, 我们不再求单纯的关节的松开了。 我们提高的是我们的觉知的能力。 这个时候我们的关节是基本上是松开到一定程度。这时候我们的身体, 我们在打拳的时候, 我们可以幅度不像一开始那么大。我们可以一个很小的幅度。但是我们幅度小, 我们身体的觉受不等于少了。 我们身体的感觉反倒比幅度大的时候甚至还要丰富。 我们的神经系统,会更加的发达。 我们的感知能力强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练的更多的是我们的神经系统。 所以拳架要松要静要柔要慢,主要就是为了锻炼神经系统。

现在的科学研究表明身体皮肤的感知能力是纳米级的,过去药房抓药有经验的老师傅根本不用称,就是随手一抓,基本分量差不了多少,就是手上的觉知能力比较敏感,手上能分辨出几克几钱,就是长期的练习中得来的。练拳既需要专注又不能过分专注,这个状态叫做潜意识专注,这种状态有助于增强神经系统的敏感。足够敏感了自然就能觉知萤虫和羽毛,萤虫和羽毛也就落不实了,在于时时刻刻能够对全身保持觉知力,有意无意间的觉知,这需要极强的觉性,只有才长期的正确练习才能培养出来,这就是一羽不能加,萤虫不能落,敌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无敌高手。

我们的意念, 在懂劲这个阶段,越往下练起的重要性越大。王乡斋管自己的拳叫意拳,也有个拳法叫心意拳,有的叫形意拳,心意六合拳,都强调心意的作用。太极拳从这个阶段往下也是一样,心意上的功夫要大于外形上的功夫。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在形上面去做功夫, 更多的是在心意上。真正的内家拳和外家拳,这是最明显的区分, 是我们身体的体悟, 是在我们心意上用功。真正的往内走, 往精神世界走,内固精神。锻炼我们的神经系统为主,不断的这样的去练习就是向神明而前进。从最初的拳架着熟到最后的神明,神经系统的练习是贯穿始终的,也是和其他拳种的主要区别。

我们练习拳架的幅度越来越小, 小到最后我们甚至可以不动。但是我们身体的感知和打拳架是一样的,比如说我站在这里, 在站桩, 除去我们以前所讲的呼吸的方法、 意念的方法, 还可以想着整套的拳架, 在你身体没有完全的感受的时候, 我们很难把一套拳架用意念打完,因为我们身体没有感知, 我们在真正打的时候都没有感知, 都不知道打的是否正确, 如果没有肢体的配合, 我们更无法判断打的拳架是否正确。

但这时候我们身体已经有了足够的觉性, 我们能够感知。我们即使站在这里不动, 或者坐在这里不动, 但是我的意念可以一直在打拳,我的身体和真正的打拳的感受是一模一样的。虽然我的筋骨没有锻炼, 但是我的意念神经系统是没有任何的区别的。这时候我们就是在用意念打拳, 所以说诸行坐卧皆可行拳, 也就是说我们不一定非得真正的手脚在动,我们不管是站着还是走还是躺着, 我们都可以我打拳和真正的时候并无差别, 关键我们是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到一直杂念不生,完完全全的意念都在打拳。

这样练就的就是我们的精神。 也可以讲我们在打拳的过程中, 就是在入定的过程。 所以说太极拳就是动中定,是动中的冥想(这是外国人对太极拳的定义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人的理解,真是汗颜)。 也是动中禅, 定并不是一定非得坐在那里。

在这条路上不断的前进, 每天你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相信如此走下去我们就能够走到神明的阶段

神明的阶段,就不下讲了, 一是因为我讲多了喜马拉雅就会下架, 有机会有合适的条件再来分享神明的阶段。二是我不认为自己到了神明,不是自己的体悟,有的只是理论上的合理推测,是知识理论,不讲也罢。

留个尾巴希望大家都说说,什么是神明?

如何从太极拳的着熟进阶到懂劲阶段?十人学太极懂劲不过二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