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的阳谋“推恩令”,利用了哪些人性的弱点?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8卷 汉纪十
汉武帝 元朔二年(乙卯、公元前126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婬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主父偃劝说武帝道:“古代诸侯的封地不超过方圆百里,朝廷强地方弱的这种格局,容易控制。现在的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座,封地方圆千里,朝廷控制较宽时,他们就骄横奢侈,容易做出婬乱的事情,朝廷控制一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春季,正月,武帝下诏说:“诸侯王中有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子弟的,命令各自一一奏报,朕准备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从此之后,诸侯王国开始被分割,而诸侯王的子弟们都成了侯了。
【解析】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大阳谋:推恩令。
早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此来削弱刘姓诸侯王势力。
而在七国之乱后,帮汉景帝打赢这一仗的同胞弟弟梁王刘武势力膨胀,有兵又有钱,俨然成为刘姓诸侯王之首,立马成了汉景帝的心头大患。
所以,在梁王死后,汉景帝就把梁国肢解分封给了梁王几个儿子,算是把梁国的威胁解除了。
现在上面这段材料发生时,由主父偃提出,才算是正式把推恩令给拿出来用。
关于推恩令,网络上分析推恩令的很多,但是感觉都没到点子上,今天就来说一说推恩令,为什么厉害?
汉朝建立,一开始矛盾是汉朝重要针对异姓诸侯王,后来刘邦一个把他们给灭了。
那个时候封了不少刘姓为藩王,有兵有钱,基本上算是独立王国。
刘邦在,还能镇得住,刘邦一死,新皇帝上位,矛盾就会出来。
最简单的一点,比如代王刘恒(汉文帝),以藩王成为皇帝。
有这个榜样在,其他的诸侯王就会想,你也是藩王,我也是藩王,大家身上都有刘邦的血脉,你能做皇帝我自然也可以。
再加上诸侯王有兵有钱,自然就是野心会膨胀,形成对汉朝中央的威胁。
这是汉朝中央对刘姓诸侯王的矛盾。
有矛盾怎么处理?可以战争,把老牌诸侯王给灭了。
但是灭了之后,新皇帝上位又必须要把自己的兄弟给封王,以表示兄友弟恭。
难道隔段时间来搞一次清理诸侯王战争?显然不行。
所以,结合贾谊的思想,主父偃提出推恩令。
推恩令之前,汉朝要削藩,把刘姓诸侯王的权力收回,甚至废掉。
这等于断人富贵,所以刘姓诸侯王全体上下为了自己必然要和汉朝中央对抗到底。
推恩令,换了一种思路。
想要看明白,就先要把诸侯王的家族分成了3类人,诸侯王本人、王世子、其他儿子。
从诸侯王的角度来看推恩令。
诸侯王活着的时候,他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不会对汉朝中央产生对抗抵触情绪。
而他死后,诸侯国肢解分封给儿子。
的确,家产分了,可是都还是在自己儿子手上,没有落在外人手里。
心理上过意不去,但是好歹肉烂在锅里。
但是,如果有个别诸侯王不想自己的封国被肢解,想对抗汉朝中央怎么办?
这里先卖个关子不说。
再从诸侯王世子的角度来看推恩令。
他作为诸侯王的继承人,当诸侯王死后,财产土地都由他继承。
而推恩令一出,等他老爹一死,这家一分,他能拿到手的就比原来少了好几倍。
这换谁心理都必然不爽。
因此,诸侯王世子对推恩令必然是极其抵触反对的。
甚至为了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利益,不惜铤而走险,比如造反。
最后从诸侯王其他儿子们来看推恩令。
在原有的继承制度或者规则下,他们的诸侯王老爹一死,世子兄弟继位,他们是什么都拿不到。
如果遇上王世子人不错,可能还给点钱财,土地是别想了。
因此,诸侯王其二儿子们是绝对的失意者。
现在推恩令来了,规定只要他们的诸侯王老爹死了,他们同样也能对遗产进行瓜分。
虽然说少,但是总比没有强。
就这一点,这些诸侯王其他儿子们,是绝对支持汉朝中央。
再来说前面留的坑。
如果,诸侯王或诸侯王世子想不开,想造反怎么办?
造反打赢了能获得什么暂且不说。
造反一旦失败,诸侯王全族都要处死。
对于那些诸侯王其他儿子们而言,通过推恩令他们能够搞到一块土地作威作福,已经不错了。
现在要承担风险,去造反。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参与了,前途未知,不参与,同样前途未知。
不过推恩令给了一个隐藏选项。
即,向汉朝中央举报,保全了自己与造反者切割,同时够获得一块封地。
只要诸侯王底下有人想造反,这些个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必定会站到汉朝中央这边。
这个时候诸侯国想造反?还没干起来,内部就已经先乱了。
如果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有可能得到很多也有可能失去很多,另一个是必定会得到,但是得到的东西比较少。
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因为人追求确定性、稳定性,而极度厌恶损失和不确定性。
再从汉朝中央的角度来看推恩令。
如果说皇帝的目标是把这些诸侯王都给清除掉,显然是不可能。
除非学奥斯曼帝国,新皇帝登基后就把至原来的兄弟们都杀光。
而诸侯王对汉朝中央威胁度量,根子是诸侯王实力大小。
关于这个问题,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众建诸侯”,即把诸侯搞得多的,人一多彼此之间矛盾也多,难以形成合理,这点你看看股市中的散户就知道了。
“而少其力”,这个就是削弱诸侯力量,你有野心没关系,只要你没有实现野心的实力就行了。
而推恩令,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原来一个诸侯王,手上10万兵,搞他汉朝中央要废不少功夫。
现在他死了,他的10万兵分给10个儿子,每个人1万。
10万对付不了,对付1万还不好办?
就算这10个儿子联合起来造反,看齐还是十万兵。
但是,这人一多,各自小算盘打起来,这10万人是发挥不出10万人的作用。
【启发】
如果说推恩令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之前的文章已经提过。
面对你的敌人,尤其是敌人很多的时候,要记住在把他们当做整体的同时,更要把他们看做一个个的个体。
更要看明白里面谁能够拉拢,谁是关键矛盾,敌人内部又有什么矛盾。
在具体斗争的时候,尽可能让对方的内部矛盾先起来,起到分化瓦解对方整体实力的目的。
在对敌策略上,不要针对敌人整体,而要针对敌人整体中的某个个体。
至于为什么,留给你思考。(其实我偷懒不想写了)
不奢求您的打赏,有个赞就够了!谢谢!